白族禮儀風俗***2***

  白族崇拜相當於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詔、大理國的王子,有的是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約於唐代晚期盛行於洱海地區,最初傳來的是“婆羅門”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稱“阿閨黎”,所以又名“阿閹黎***阿叱力***”教。元明以後,內地禪宗傳到大理,佛教寺院遍佈各地,使洱海地區很早就有“古妙香國”的稱號。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迴節***“蝴蝶會”等民族節日。

  白族貴賓招待禮儀

  三道茶也稱三般茶,是雲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一種飲茶方式,屬於茶文化範疇。白族三道茶偏居於雲南的大理,白族人稱它為“紹道兆”,這是一種賓主抒發情感,祝願美好,並富於戲劇色彩的飲茶方式。但凡賓客上門,主人一邊與客人促膝談心,一邊吩咐家人忙著架火燒水。待水沸開,就由家中或族中最有威望的長輩親自司茶。

  馳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時就已成了白家人待客交友的一種禮儀。喝三道茶,當初只是白族用來作為求學、、學藝、經商、婚嫁時,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祝願。後來應用範圍已日益擴大,成了白族人民喜慶迎賓時的飲茶習俗。

  “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現已成為白族民間婚慶、節日、待客的茶禮。“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遊的保留節目,而“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亦暗合了佛家追求人格完善的境界。

  白族三道茶,以前,一般由家中或族中長輩親自司茶。現今,也有小輩向長輩敬茶的。製作三道茶時,每道茶的製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樣的。

  第一道茶,稱之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業,先要吃苦”。製作時,先將水燒開,由司茶者將一隻小砂罐置於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熱後,即取適量茶葉放入罐內,並不停地轉動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罐內茶葉轉黃,茶香噴鼻,即注入已經燒沸的開水。少頃,主人將沸騰的茶水傾入茶盅,再用雙手舉盅獻給客人。因此茶經烘烤、煮沸而成,看上去色如琥珀,聞起來焦香撲鼻,喝下去滋味苦澀,通常只有半杯,一飲而盡。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後,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同時,還得在茶盅內放入少許紅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湯傾入八分滿為止。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一般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

  雲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很有名氣,江蘇吳江也有三道茶,其特點是“先甜後鹹再淡”,這與大理的白族三道茶不同。白族三道茶在沖泡水溫和喝法上都有一定的要求,三道茶的沖泡水溫要求在八十度到九十度以上,茶葉種類大多以鐵觀音、水仙、凍頂烏龍、佛手等為主,水溫不同,所用茶葉也有一定的講究。喝三道茶時,需遵循三道茶的文化和精髓,按照三道茶的飲茶順序來慢品。白族三道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無窮。它告誡人們,凡事要多“回味”,切記“先苦後甜”的哲理。

  在白族當地,飲三道茶有一種調節人際關係和傳揚民族文化的作用。不論是在街頭巷尾,還是在公園船頭,飲用三道茶的形式和內容都豐富多彩的。尤其是在歡迎客人和來賓的重要場合,顯得更加隆重和熱烈。

  
白族禮儀風俗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