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極世界的形成教學設計

  《兩極世界的形成》是高中歷史必修一的內容,本課包括從盟友到對手、美蘇“冷戰”和“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係三部分內容。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兩極世界的形成》教學設計

  【課標要求】

  瞭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係發展的影響。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瞭解雅爾塔體系的主要內容,分析美蘇兩國從戰時盟友變為戰後的主要原因;

  掌握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經濟互助委員會、華沙條約組織等的主要內容,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採取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

  通過對德國分裂、朝鮮半島的分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古巴導彈危機等史實的瞭解,從而更加直觀的理解美蘇兩國對峙的表現形式;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戰後世界主要國家政治力量對比變化的分析,進一步認識冷戰的實質;

  通過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採取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的分析,認識各項措施所產生的影響;

  通過情景再現、史料研習等方式,認識美蘇兩國在“冷戰”狀態下的對抗和矛盾的激化對世界和平及國際關係造成的深刻影響;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兩極格局形成過程的分析,理解在冷戰背景下美蘇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抗衡既威脅世界和平與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制衡,從而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狀態。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美蘇“冷戰”對峙的措施及表現;

  難點:“冷戰”狀態下的美蘇關係及對國際局勢的影響;

  三、教學內容安排***1學時***

  第一目“從盟友到對手”

  教學要點:①雅爾塔體系的確立;②世界主要國家力量對比;③杜魯門主義。

  第二目“美蘇冷戰”

  教學要點:①美國方面: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②蘇聯方面: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及其影響。

  第三目“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係”

  教學要點:①對冷戰的認識;②冷戰在歐洲、亞洲、美洲的表現:德國分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古巴導彈危機;③冷戰的影響。

  四、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

  1.從盟友到對手:

  運用課本斯大林與記者談話材料,結合丘吉爾的“鐵幕演說”,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兩極格局的形成是二戰後美蘇兩國共同作用的結果。

  ①說明美、蘇兩國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國家利益上的目標各異,導致雙方無法繼續合作的相關歷史材料,這是理解雙方從戰時盟友變為戰後敵人的重要依據;

  ②提供美國戰後作為頭號資本主義世界強國的經濟、軍事材料,以及蘇聯作為軍事強國的材料,使學生認識兩國軍事力量抗衡的態勢。

  ③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料回放”中關於斯大林迴應丘吉爾“鐵幕演說”的答記者問內容。由此可以反觀蘇聯方面在兩種政治勢力的衝突中採取的措施,說明雙方的根本分歧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調和的。

  2.美蘇“冷戰”

  結合教材地圖及“學思之窗”材料,引導學生運用歸納法歸納美、蘇冷戰的具體表現,並分析兩個條約的性質及對歐洲產生的影響。

  ①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經濟表現為馬歇爾計劃。在此問題的分析中可以運用政治與經濟關係的原理,即提供戰後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殘破、政治動盪的典型事例,使學生充分理解美國之所以對歐洲實施援助計劃的原因——復興經濟以穩定資本主義制度。

  ②對於馬歇爾計劃的經濟目的首要應認清是為了援助歐洲恢復凋敝的工農業狀況。

  ③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軍事表現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蘇聯方面的軍事抗衡則是建立華沙條約組織。

  3.“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係

  使學生能夠明確掌握美蘇雙方在全球“冷戰”對峙中的典型事件,並儘可能深刻地認識其中的典型事件所產生的現實和深遠影響。

  ①從形成對峙衝突的地區上看,涉及到歐洲、亞洲、美洲等主要戰略地區;從對峙的情況和對抗的程度上看,可以表現為政治衝突和軍事衝突兩種主要形式。

  ②就對峙地區而言,歐洲是美蘇雙方最重要的爭奪地區;亞洲是各自勢力範圍的交界地區,特別是處於美國對蘇聯進行全球性遏制的範圍上;美洲則直接觸及美國的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

  ③就對峙情況和對抗程度而言:雙方在歐洲地區的對峙主要採取了政治、經濟、外交手段,在亞洲的對峙則表現為從政治對峙上升到非直接性的武裝較量,在美洲地區更直接發生武裝對抗下的摩擦。

  4.小結:美蘇兩極“冷戰”格局的形成是戰後兩國政治、軍事實力均衡的產物,兩極格局之下,美蘇兩大集團為各自的集團和國家利益不惜以大國意志分割世界,人為造成長期的國家分裂、地區衝突和骨肉分離。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冷戰”背景下美、蘇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抗衡既威脅世界和平與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制衡,從而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狀態。

  《兩極世界的形成》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課從三個方面說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局勢的重大變化——以黴素味厚的兩極世界格局的形成。作為開篇第一課,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兩極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國際關係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轉折點,又是兩極格局到多極化趨勢轉變的起點,因此本課有著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及高中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瞭解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戰表現和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認識美蘇冷戰對二戰後國際關係發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採取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就美蘇兩國在“冷戰”狀態下的對抗和矛盾的機會對世界和平和國際關係進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圖片、視訊的演示,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通過課堂討論和問題探究,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美蘇爭鋒是兩大陣營的對峙,實質是美蘇國家利益的爭奪。

  “冷戰”背景下美蘇雙方的激烈爭奪給世界和平與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

  3.重點和難點

  本著歷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美蘇冷戰的表現和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難點:兩極格局對二戰後國際關係發展的影響

  二、教法學法

  1.學情分析

  授課物件為高一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辨證思維能力,能較為全面地看待問題,初步具備了查詢和收集資料、獲取有效資訊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些都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2.教學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根據學案做好課前預習,初步建立知識體系。

  ***2***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整合課本資源,採用情境教學法、閱讀指導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學法指導

  利用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視學生的參與,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合作性、創造性,促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特點,在教學過程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環節:課前預習、自主學習——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合作探究,師生互動——分層訓練、鞏固提高。

  首先——課前預習、自主學習:提前下發學案,學生根據學案做好預習。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初步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聽課。

  其次——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2011年3月19日作為急先鋒的法國率先轟炸了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個月後,戰事依舊。法國為何成為北約軍事轟炸的急先鋒?1949年法國成為北約成員國,1969年法國宣佈退出北約,2009年法國又通過投票重返北約,法國為什麼對北約朝三暮四,北約卻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今天我們大家通過本課的學習就可以解開這其中的祕密。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再次——合作探究、師生互動

  我將教材整合為四部分: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過程、主要對抗形式和兩極格局的影響。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通過合作探究來突破重難點。設計意圖:突出重點,條理清晰,有利於學生構建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

  一、兩級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體顯示五則材料,分別是德國、英國、法國、美國和蘇聯在二戰後的狀況***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讓學生閱讀材料,分析二戰後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蘇兩國國際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衝突是兩極世界形成的根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有效資訊,提升學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

  利用多媒體顯示: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框架——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標誌——兩極世界的瓦解的標誌,讓學生在教材中快速尋找答案。

  設計意圖:熟悉教材,形成對知識體系的整體認識。

  三、兩極格局主要對抗形式:冷戰

  1.冷戰的含義:教師介紹含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於理解本課重點。

  2.冷戰的過程

  多媒體顯示三幅圖片:1946年“鐵幕演說” ;1947年杜魯門國會諮文;1991年蘇聯解體。利用圖說歷史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冷戰的過程:冷戰序幕***1946年鐵幕演說***——冷戰形成的標誌***1947年杜魯門主義***——冷戰的瓦解***蘇聯解體***。

  設計意圖:形象直觀的圖片,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心靈又受到強烈的震憾。加深對歷史變遷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冷戰的表現

  利用多媒體演示視訊,讓學生邊看邊思考冷戰的表現,並以表格的形式總結。

  設計意圖:打破時空限制,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圖文聲像並茂,形象逼真地再現已消逝的歷史現象,創造了歷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4.冷戰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以小記者採訪的形式突破本課難點:把學生分成五組人,分別扮演民主德國人、朝鮮人、古巴人、中國人、和越南人,一名學生扮演小記者,分別採訪五國人,讓他們分別就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國際國內形勢對自己生活帶來的影響發表言論。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冷戰對國際關係的影響是:全面冷戰和區域性熱戰。

  設計意圖: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意識,享受自主學習的樂趣;另一方面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理念。

  四、兩極格局的影響

  辯論:正方:兩極格局有利於世界和平;反方:兩極格局不利於世界和平。

  設計意圖:歷史課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礎課程。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使學生樹立對國家、對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此處及時昇華了本課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形成兩極格局下美蘇雙方的激烈爭奪給世界和平與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但由於美蘇雙方勢均力敵,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正確認識,落實了本課對於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

  最後——分層訓練、鞏固提高: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學生分組討論學案上的高考真題和課時訓練題,發現並提出問題,小組間互相講解,教師適時對易錯題或難題給予方法上的指導。

  設計意圖:高考真題訓練有助於學生在學習中把握高考方向;分層訓練是尊重學生的差異性,讓所有的學生都得到發展。小組間共同探討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學習上的愉悅,更提高了學生對歷史的感悟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