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會戰簡介

  長沙會戰是抗戰期間中日雙方出兵最多、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的一次大型會戰,共分為四次長沙會戰。雙方你爭我奪,戰況慘烈,中方在此戰中的優異表現震驚世界,提升了本國的國際地位。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長沙會戰分析

  中文名稱:長沙會戰

  參戰部隊:國軍、日軍

  戰爭結果:前三次會戰中方獲勝,第四次會戰日方獲勝

  時  間: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

  地  點: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

  人  物:薛嶽 橫山勇 岡村寧次

  長沙會戰詳情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939年10月13日***

  岡村寧次指揮10萬兵力,從贛北、鄂南、湘北進犯長沙,國民黨第九戰區代理司令長官薛嶽動員戰區所屬部隊約24萬兵力迎戰。10月15日,30集團軍克復三都並繼續追擊,日軍傷亡達2萬餘人,中國軍隊傷亡3萬餘人。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日軍10餘萬大軍,配備強大的火力和大量騎兵,於9月中旬發動了對長沙的第二次大規模進攻。中國第9戰區所轄兵力為11個軍30個師。9月27日,日軍分路南進,至30日,日軍主力進至撈刀河北岸,直撲長沙以北永安市、金井、上杉市、橋頭驛等地。由於孤軍深入,中途遭到中國軍隊的阻擊、伏擊,被迫停止進攻。10月9日,第6師團退向新牆河;第33師團撤回通城;奈良支隊退回通城。中國軍隊在全線追擊中,收復了平江、南江橋等城鎮。13日,會戰結束。此戰日軍傷亡達2萬餘人,我軍傷亡3萬餘人。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7日~1941年10月11日***

  日軍為打擊中國第9戰區主力,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第11軍在湘北嶽陽以南地區集結了總兵力達12萬餘人,在司令官阿南惟幾指揮下,採取將主力並列於狹窄正面上,以縱深突破的戰略,向長沙進犯。

  19日,日軍抵達汨羅江北岸地區。為阻止日軍向長沙推進,第9戰區電令第 37、第99軍堅守汨羅江南岸,阻擊日軍。此時日軍破譯了第9戰區作戰命令的電報,決定放棄原作戰計劃,命令各師團向東挺進,於撈刀河以北地區圍殲從東面側擊日軍的中國軍隊,並於28日佔領長沙。中國第9戰區已於27日奉最高統帥部電會,轉移攻勢,從各方調集增援部隊陸續趕至戰場投入戰鬥,將日軍包圍於撈刀河、瀏陽河之間。與此同時,第3、第5、第6戰區部隊分別向當面之日軍發動了攻勢。11日,中國軍隊恢復了原陣地,與日軍對峙於新牆河,會戰結束。此次會戰歷時月餘,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4.8萬餘人,擊落飛機3架,擊沉汽艇7艘,使其妄圖一舉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計劃遭到失敗。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15日***

  1941年12月23日,日軍再次強渡新牆河展開進攻。中國在前兩次長沙會戰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經驗,進行防禦作戰。於是被迫退卻。中國軍隊合圍部隊立即轉為向敵阻擊、截擊、尾擊作戰,窮追不捨,在多處予敵重大打擊,擴大戰果,敵狼狽逃竄,至1942年1月15日,中日兩軍恢復戰前態勢。中國軍隊獲得長沙數次會戰以來首次全面勝利。此役,日軍遭重創,被斃傷5萬餘人。

  第四次長沙會戰***1944年5月27日~1944年6月19日***

  此戰於1944年5月揭開了序幕,這次會戰又叫做長衡會戰。是指1944年5月至8月,在中國抗日戰爭的豫湘桂戰役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湖南長沙、衡陽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攻擊的日軍人數約有36萬,守勢的中國國軍約有30萬。6月16日,逼進長沙的日軍開始向長沙城區猛攻,6月19日中國軍隊撤退,日本攻陷長沙。

  長沙會戰造成的影響

  長沙會戰對於當時戰局的影響是巨大的,它沉痛打擊了日軍的進攻,重挫了日軍的攻勢,同時提升了國軍的自信,使中國實力得到了同盟國的認可和關注,同時國際大國地位得以鞏固和提升。

  第一次長沙會戰,發生在歐戰爆發後的十幾天,當時正值波蘭敗亡、歐洲危急的關鍵時刻。國民黨軍隊在這次會戰中予10萬來犯之日軍以迎頭痛擊,挫敗了其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目的,從而有助於引起歐洲各界人士對中國局勢的關注。

  第二次長沙會戰,發生在蘇德戰爭爆發後的3個月。面對著德軍的強大攻勢,蘇聯戰局岌岌可危。國民黨軍隊在這次作戰中雖然損兵折將,日軍也一度攻進長沙,但最後日軍還是撤出了長沙,中國戰局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影響。

  第三次長沙會戰緊接太平洋戰爭而爆發,當時日軍一路勢如破竹,同盟國軍隊接連敗北。在此形勢下,國民黨軍隊取得了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這不僅對中國國內,對同盟國來說也是意義重大。正因為如此,這次會戰的勝利引起了盟國、特別是英、美的廣泛關注。還在第三次長沙會戰進行過程中的1942年1月1日,世界上26個反法西斯的國家在美國華盛頓集會,發表聯合宣言。中國與美國、英國、蘇聯作為四大強國,領銜在宣言上簽字。1月3日,盟國成立中國戰區盟軍統帥部,經羅斯福提名,由蔣介石出任盟軍統帥部最高統帥,統一指揮在中國的美國軍隊以及東南亞越南、泰國的軍隊對日作戰。

  第四次長沙會戰中,長沙,衡陽駐軍及人民,乃以英勇姿態,展開抗戰史中最光榮之一頁,相持47日,不徒予後方以從容佈置時間,且使太平洋美國毫不顧慮而取堞班島。東條內閣窮於應付而急速崩潰”。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把衡陽定為抗戰紀念城,1947年8月10日,衡陽抗戰紀念城在嶽屏山頂舉行了命名奠基典禮時,蔣介石總統頒訓詞:“我第10軍殘餘部隊,喋血苦守此兀然孤城者,歷時47日之久,此為全世界稀有之奇績,而我中國有道德之表現與發揚,亦以此為最著......抗戰八年,戰死疆場之英烈士,至少數十萬人;而保衛國土,死不屈者,亦不在少數;但其對國家貢獻之大,於全域性勝敗有決定作用者,為衡陽守軍。”

  羅斯福在第三次長沙大捷後的第22天給蔣介石發來了一份熱情洋溢的賀電,同時宣佈再次向中國提供5億美元的貸款。其後,他並以他夫人的名義,邀請蔣介石夫人宋美齡訪問美國,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他還通過他的代表,駐華美軍司令官、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授予第9戰區司令長官、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具體組織者、指揮者薛嶽一枚美國勳章。另外,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後不久,美、英政府便主動向中國提出,要廢除西方列強與中國曆屆政府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歸還上海、廈門等地的公共租界,取消領事裁判權。

  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並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取得了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應該說,這是整個中華民族同仇敵愾、共禦外侮,經過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才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