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期貨業發展史

  今年以來,債券、股票、期貨等大類資產的價格波動較為明顯,單一資產交易模式不能有效對衝各類風險,多策略、全資產的配置和交易時代已經來臨。為了深入瞭解期貨業務基礎,繼續做好國債期貨業務,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的相關資料。供你參考。

  

  美國期貨合約

  期貨合約是期貨交易的買賣物件或標的物,由期貨交易所統一制定,規定在某一特定的價格和規定的時間下,交割一定數量和等級商品的標準化合約。標的物一般為農產品、金屬、礦產、能源,金融工具和外國貨幣等。由於期貨合約的標的物來源於以上金融標的資產,因此,將其歸類與金融衍生品。

  期貨交易中的買方和賣方都是以期貨交易所為對手的,期貨交易所是專門進行標準化期貨合約買賣的場所,按照章程規定實行自律管理。期貨交易所有以下職能:為期貨交易提供一個專門的、有組織的場所和基礎設施,如交易席位和通訊裝置;制定相關期貨交易的規章制度和交易規則,提供仲裁機構;制定期貨合約的標準,如交易標的等級、標準、交貨時間、方式、付款期限等;為期貨交易提供結算、交割服務。只有交易會員允許在交易所內進行交易。非交易會員必須通過給場內交易會員繳納一定比例的佣金才能進行交易。

  以2004年9月紐約商品交易所***NYM***原油期貨合約WTI原油合約為例,每張期貨合約代表了1000桶的WTI原油可以在9月份任意一天進行交割。合約買方在2004年5月25日購買此合約時需支付40120美元=40.12*1000的保證金。

  美國期貨目的和功能

  期貨市場有三個基本功能。首先是使套期保值者藉助資產價格的流動性將價格風險傳遞給投機者,由此,投機者在不同的期貨、現金流或現貨標的之間進行轉換以獲得一定的基差風險回報。由於基差風險小於現貨價格風險,因此,套期保值被金融界視為風險管理的一種方式,而投機被視為一種帶有風險的投資方式。

  通常來說,套期保值者在期貨和現貨市場上進行方向相反操作。套期保值包括***但不侷限於***農民,農場經營商、糧食倉儲商、商人、廠商、公用事業單位、進出口公司、冶煉商、債權人、對衝基金經理。而投機者通常只做單邊操作,在期貨市場購買期貨合約的同時,在現貨市場並沒有做相應賣空操作。投機者參與交易時或許並不是為獲得到期交割的現貨標的。

  期貨市場的第二個基本功能:給企業帶來在資本運營中可用現金流的便利-賣空金融公司短期貸款,買進穀物和原油的半成品。 例如,金融公司相對更容易融資,或以最優低貸款利率,來對衝存貨。 由於購買期貨合約的成本只是庫存價值比例的一部分資金,或者一定比例保證金,並不需要投入全部的資金,因此它是一種有效的抵押擔保方式。

  投機者使得對衝成為可能,因為他們吸收了庫存商可能存在的價格風險。比如,投機商可以作為庫存交易商賣空的最終交易對手。而如果市場中不存在期貨市場,則套期保值者則只能從事遠期合約-協議有效性只存在於雙方當事人之間。因此,遠期合約的抵押擔保價值遠小於期貨合約的價值。

  期貨市場的第三個功能:它可以提供資訊來決定關於市場未來經濟事件的發展,一旦期貨市場是有效的,市場形勢將包含所有可獲得性的資訊,利用期貨市場預測未來經濟事件的發展比僅用經濟事件本身進行預測,結果更加可靠。一旦預測失誤,則損失是巨大的,期貨市場盈利商利用期貨市場廣泛的資訊渠道、高度競爭化將使得風險降到最小化。

  19世紀的糧食生產與銷售

  19世紀初,美國的絕大部分糧食,如小麥、玉米、大麥、黑麥和燕麥,產自整個美國的腹地,生產者主要是一些自給農民,其生產的主要目的是為他們自己和家庭提供食物。儘管許多農民將他們剩餘的農產品在市場上銷售,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缺乏進入大型市場的途徑,同時也缺乏動機、可提供的勞動力供給以及諸多實行商業化農業的必要技術——大規模的剩餘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這時候,儘管對玉米、糧食和麵粉而言,南方也是終端市場的中心地——最終的目標市場,但是通往大西洋海岸的貿易路線是途徑新奧爾良的河運。更小的地方性糧食市場沿著俄亥俄和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並呈東西方向的陸上路徑而分佈。後者主要用於向西方運輸高質量且不易損壞的製成品。

  大多數農民,尤其是今天的由伊利諾斯州、印第安納州、密歇根、俄亥俄和威斯康星州組成的東部、北部和中部地區的農民,他們無法將散裝穀物有利地船運到市場。取而代之的是,大多數農民將穀物轉換為相對高質量的麵粉、性畜、食品和威士忌或麥芽酒,並將其裝船向南方發貨,或者將性畜向東驅逐。如果是燕麥的話,就在當地交易。因為燕麥單位重量的價值低,而其裝船或者散裝的費用相對過高。

  五大湖提供了一個東至布法羅的天然的水上路線,但是,為了在這條路上船運穀物,東、北、中部內部地區的生產者需要本地的港口接受他們的產品。儘管到1825年伊利運河連線起了伊利湖和紐約港,但是,在19世紀30年代中期以前,連線貫穿整個北部俄亥俄的當地內部港口到這條運河的水上路線是不可執行的。事實上,最初伊利幫助了舊西北的發展,並不是因為它促進了東部穀物的裝運,而是因為它為移民和製成品提供了更簡單的流向西部的途徑。

  到1835年,整個東、北、中部地區的河流和溪澗的***已經成為樞紐或港口城市,農民將穀物裝船經過伊利運向東部。這次,運貨商也可以選擇在俄亥俄河上南行,然後上行至匹茲堡,最終抵達費城;或者在俄亥俄運河上北行到克利夫蘭、布法羅,最終途徑韋蘭運河抵達安大略湖和蒙特利爾。

  到了1836年,與在密西西比河上南行穿過新奧爾良相比,運貨商更多地裝運穀物在五大湖上北行穿過布法羅。但直到1840年俄亥俄才是唯一值得注目的參與五大湖貿易的州/地區。伊利諾伊州、印第安納州、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或者分別為各自的當地市場生產,或者依賴於南部地區的需求。1837年,僅有4107名居民構成了芝加哥“村莊”的人口,在那一年芝加哥成為了一座正式城市。

  1836年的時候,更多的小麥經布法羅運進五大湖北部超過了經新奧爾良進入南密西西比。儘管這樣,1840年後期,俄亥俄仍然是參與五大湖地區交易最多的州。伊利羅伊斯,印第安納,密西根,和威斯康辛州為各自的當地市場生產,或者依靠南方的需求。1837年,當時只有4107位居民的芝加哥鎮當年成為正式的城市。

  美國期貨19世紀期貨交易

  1850年的時候,交易者在貨物實際交割前賣出和轉手賣出遠期合同。交易者不能對衝具有期貨市場意義的品種—遠期合同。儘管如此,二級市場的存在,對於現存的市場,而不是新發行的證券,遠期合同表明,如何不發生意外,投機商活躍在這些早期的合同上。

  1863年3月27日,芝加哥交易委員會對於外匯的遠期交易採取了第一項規定和程式。規定闡述了合同的交割,這依然是一個與遠期合同相關的根本性挑戰,因為找到一個願意從事遠期合同交易的人來說是件相對容易的事情,但是在合同交割時期找到這樣的交易者來說卻不容易。

  1965年5月 芝加哥交易委員會開始將交易活躍的,合規的遠期合同轉化成期貨合約。與此同時,委員會嚴格限制交易所會員,標準化合約的規定,要求交易者存入保證金,以及正式規定合約的交割,包括支付和交割,以及申述程式。

  有組織的期貨交易開始時間難以定義。這有部分是因為詞語上的含糊不清。比如到貨合同指的是遠期合同還是期貨合約,或者兩者都不是。然而,多數的小麥貿易歷史學家同意,小麥的儲存***貨梯***,運輸***鐵路***,通訊***電報***科技,主要成分的等級和標準的體系,以及克里米亞和美國內戰推動的投機,這些都促使期貨交易在1874年左右日趨成熟。那時候芝加哥交易委員會是全美第一家有組織的商品期貨交易所***Baer 1949年87,撒克遜錢德勒1977年212,CBT的1936年18,克拉克1966年120;Dies 1925年15, 霍夫曼1932年29,歐文1954年77,82, 羅斯坦1966年67***

  然而,1870年中期,期貨交易缺乏現代化的交易中心,因為如此,多數交易所在1880年中期開始嘗試。例如,CBT的交易中心於1884年落成。一個完善的,現代化的交易結算系統與1925年在CBT開始執行。最早的正式交易和對衝程式與1891年在明尼阿波利斯穀物交易所正式成立。

  儘管如此,結算系統的雛形,是一個擺脫交易者互相之間直接交易的系統與1870年建立。也就是說,經紀人對於每一個交易者承擔櫃檯的角色,就像幾十年後的今天交易所會員所做的事情一樣。經紀人互相之間對衝結算,當然在沒有正式的交易程式情況下,這些交易很難完成。

  直接結算很簡單。這裡,兩個經紀人用現金結算互相對衝頭寸。然而,直接交易相對較少,因為經紀人之間的買賣很少是等量的。比如,B1想向B2買一份5000蒲式耳的小麥期貨合約, B2然後想向B1購買一份6000蒲式耳的小麥期貨合約,這樣,有1000蒲式耳的小麥在B1和B2之間無法交易。當然,如果B2能夠賣給B1一份1000蒲式耳的小麥期貨合約,那麼兩個經紀人就可以完成交易。但是如果B2已經將一份1000蒲式耳的小麥期貨合約賣給B3, 後者又將它賣給B1呢? 如何這樣,每個人的淨期貨頭寸得到對衝,但是三者必須見面才能交易他們手中的頭寸。關於經紀人的這種約見被稱為電話交易。最終,在這個例子中,如果B1和B3互相不持有頭寸,B2可以通過將頭寸轉移給B3來了結她的頭寸。經紀人的這種做法叫做轉賬結算。無論對於電話交易或者轉賬結算,經紀人都需要找到另外持有並且願意交易頭寸的經紀人才能實現。 經紀人通常字面搜尋對方經紀人的辦公室或者走廊。

  終於,芝加哥穀物市場從遠期合同到期貨合約交易的轉變幾乎同時發生在紐約棉花市場上。1850年在紐約棉花遠期合同還在交易,然後像芝加哥一樣,有組織的棉花期貨交易大約在1870年時候開始在紐約棉花交易所交易,相關的規定和程式在1872年的時候正式落實。在新奧爾良棉花交易所的期貨交易大約開始於1882年。

  另外一些十九世紀成功的期貨交易所包括紐約物產交易所,密爾沃基商會,聖路易斯商人交易所,芝加哥開放貿易委員會,德盧斯貿易局,和堪薩斯城市貿易局。

  早期美國期貨市場表現

  成交量

  1880年前的糧食期貨成交資料無從查起,儘管1870年時官方公開承認超過90%的合約並無實際交割。但事實上,圖1表述了在19世紀存在大量的交易。

  1461584427879440.png

  在1884年到1888年期間,每年的糧食期貨交易達到236億蒲式耳,是那段期間每年農產品產量的8倍。通過比較發現,在1966年到1970年期間,平均每年交易的糧食期貨高達258億蒲式,4倍於那段期間每年農產品產量。在2002年,期貨成交量超過了糧食產量的11倍。

  圖2顯示的是棉花的比較資料。同樣,19實際的交易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1879年期貨成交量已經超過了現貨產量的5倍,並且到1896年達到了8倍。

  1461584434710024.png

  1461584438278415.png

  現代美國期貨市場

  近十年,期貨交易出現了一個爆發式增長***見表3***。

  1461584447330699.png

  美國期貨交易近些年發生爆發式的增長

  期貨交易延續了20世紀70年代的實物商品後,於80年代出現了1972年的外匯期貨,1975年的利率期貨,以及1982年的股指期貨。由於佈雷頓森林體系匯率制度的崩潰,它基本上是固定的美元工業經濟體的匯率的相對值,以及從20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相對較高的通貨膨脹率,使得金融期貨的大量增長成為可能。浮動匯率和通貨膨脹的採用,套保者利用金融期貨來對衝匯率和利率風險。最後,儘管農產品的期貨合約仍然廣泛,但是金融期貨和期權在如今佔據了主導地位。金屬,礦產,和能源的交易量相對較小。

  1982年農產品期貨合約的成交量首次降到50%以下。到1985年成交量已經不足1/4。同年美國國債期貨的成交量已經超過了所有農產品成交量。今天美國的交易商們活躍地交易各類資產包括農產品、金屬、甚至包括創新產品如天氣等。後者的收益根據溫度變化的天數,期間在某些地區溫差可達到65華氏度。

  和19世紀相比,現代交易在很多方面發生了變化。首先,公開叫喊的交易方式變得越來越少見。如今的芝加哥交易所超過一半的交易是通過電子化完成的。電子交易的規則在整個歐洲都不是例外。第二,幾乎超過99%的期貨合約在到期日前完成平倉。第三,1982年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通過了現金交割方式—對於其基礎資產不能交割的產品如金融指數和歐洲美元期貨以及幾個非金融產品合約如豬肉、牛肉和天氣等以現金結算的方式交割。最後,2002年12月6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成為全美第一家公開交易的金融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