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勵志演講稿分享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成為人群中的佼佼者。成功人士就應該是無論在何種場合演講或者開會講話,都是脫口而出,侃侃而談,自信滿滿。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成功人士激情演講,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成功人士激情演講篇1:

  ——馬雲最新演講:機會就在被抱怨的地方

  能站在這裡,我感到非常光榮和謙卑。我從來沒想過這一生中會有機會來到聯合國。非常感謝亞洲協會。

  在十二歲的時候,我自己開始學英語,為了什麼,自己也不知道,只是覺得愛上了這門語言。那時,每天早晨5點我會騎車40分鐘,到杭州的酒店找外國遊客,他們教我英語,我帶他們遊覽城市作為交換。

  從此以後,我開始有了個習慣,那就是用我自己的腦子來思考問題,多花幾分鐘。當所有人都說對的時候,等幾分鐘;當所有人都說不的時候,也等幾分鐘,仔細地想一下事情本身。因為當你從一個不同的視角看世界的時候,你也可能用不同的方式做事。

  今晚,我深深地被所有這些創變者所鼓舞。在聽他們的故事時,我意識到世界上有那麼多事情我可以做,有那麼多事情我能做得更好,有那麼多事情我們能一起來做。今天我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代表所有那些和我一起工作的小人物、小企業。

  1995年離開大學的時候,我告訴校長,自己要做個創業者,做網際網路。他問我:什麼是網際網路?我回答:我也不知道。他聽我說了兩個小時後說,Jack,我知道你想有一番作為,我不懂你做的事情。不過如果十年後你想回來,那就回來。我說:好,十年以後,如果我想回來,我會回來的。作為一個老師,你永遠會相信未來。你相信知識會改變人的生活,你相信並希望你的學生比你更優秀。學生是最好的產品。今天我不再是一個老師,但我相信在公司,CEO代表“首席教育官”。因為話很多,同事們不喜歡我。不過,我負責來說,他們負責做。

  在我創業的那個年代,在中國做個小企業家非常困難,我花了5個月時間才借到500美元,而公司還是失敗了。那時我沒有機會,我也不知道怎樣運營企業。我去註冊第一家公司時,想取名叫網際網路,註冊辦公室告訴我,不行,字典裡沒有這個詞,你必須換個名字註冊公司。他建議我使用計算機諮詢公司,可是我連計算機是什麼都不知道。所以我的第一個公司叫做杭州希望計算機諮詢公司,那時很苦,我當時對科技和計算機一無所知。

  過去十五年,我常常說自己是一個盲人騎在瞎老虎背上,不過那些騎在馬上的專家都失敗了,我們活了下來。因為我們考慮的是未來,我們相信未來,我們改變自己,我們從不抱怨別人。

  我在我的公寓裡告訴團隊,我們必須證明自己,因為如果我們能成功,那中國80%的年輕人就都能夠成功。我們沒有有錢的父親、有權的叔叔,我們沒有從政府拿過一塊錢,沒有從銀行拿過一塊錢,我們從零開始。所以我必須努力工作,不僅是證明我們自己,也是證明我們這代人,證明網際網路的力量。這就是我想和年輕人分享的。

  另一個我深深相信的事情是:小就是美。如果沒有幫助小人物,那麼我就用網際網路幫助小人物。跨國公司被華爾街照顧得很好,只有小企業沒有任何人幫助他們。如果我們為他們創造價值,那我們就會成功。我們的哲學是:如果你幫助別人成功,你就會成功。我一直是相信未來的人,相信年輕人,相信創新。

  就像祕書長說的,今天的世界麻煩很多,社會上充滿了抱怨。我在20多歲的時候也抱怨。微軟、IBM、思科,他們是大企業而我們是無助的小公司,他們太大了。那時,我們也抱怨過。但是現在我不再抱怨了,因為我們也變成大傢伙之一了。

  我想告訴年輕人的是,如果大部分人都在抱怨,那就是機會所在。有些人選擇抱怨,而有些人選擇改變自己,幫助改變別人。機會就在那些被抱怨的地方。我永遠相信這點,我們也是這樣一步步走到今天。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事情,那就是在座的所有人都會被送一件T恤。這是一件特別的阿里巴巴IPO的限量版T恤。所有這些T恤都是小人物製造,我們的小企業們。這是要給小人物,小就是美的,小就有力量。

  印在T恤上的是很少人知道的阿里巴巴成功密碼。就像芝麻開門一樣,阿里巴巴也有一個密碼,那就是“夢想要有的,萬一有天實現了呢?”

  成功人士激情演講篇2:

  ——王石中國管理論壇演講稿:改變自己,沒那麼難!

  節制,如戒酒,不是目的

  我的身材是保持得不錯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鍛鍊,再一個就是在“吃”上要節制。但今天晚上不是講如何健身,如何來保持身材,我們來講講“節制”。

  在中國,就免不了吃喝,吃喝沒酒沒肉就不成宴席,我原來也喝些酒但酒量不大,身體多少還有些過敏,所以對酒不是特別喜歡。其實,喝酒這種狀態我是喜歡的,但更多場合是身不由己,最後結果是傷身體。這種情況持續到2006年,那一年,整個我都在掙扎要不要喝酒。

  2006年玄奘之路,從西安開車到印度,走了一個月。玄奘之路,就是要犧牲個人的享受、犧牲個人的生活,去追求一種理想的境界,需要戒掉很多東西。我當時選擇戒了酒,這個比較容易。一個月後回到北京,我又告訴自己再戒半年。後來發現,在第二個月非常非常難。為什麼第一個月沒有感覺就過去了呢?因為氛圍。中國和印度之間,巴基斯坦、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從西安出發一直到印度,我們遇到的基本都是伊斯蘭文化,伊斯蘭文化本身就是忌酒的,所以,在那種場合不喝酒是比較容易的,儘管賓館都有提供酒精飲料。

  我印象非常清楚,後來回到家裡會情不自禁的就開啟冰箱拿出一罐酒,剛要開啟蓋就想到“你戒酒了”,就又本能的把酒放在桌上。我可以和這罐啤酒對峙五分鐘,想喝但決心要戒了,但戒了之後又想喝,就開導自己說,這時候我自己偷偷喝誰也不知道,為什麼不喝;但你真的喝了,別人向你敬酒,你說你戒了酒是不是會心虛,又覺得不能喝……就這樣一直鬥爭,最後又把啤酒放回冰箱裡,第二天又把啤酒都送人。後來想,不行,我這是管理,要有一個魔鬼在旁邊誘惑你,就把啤酒放在這裡誘惑你,當然還有紅酒……就這樣一個月兩個月過去了,半年過去了,三年過去了……從2006年到現在,八年了。但中間有沒有沾過酒精呢?我沾過,還是主動的,這什麼情況呢?

  在亞布力論壇我有一個“老冤家”復星集團的郭廣昌先生,我倆一見就爭論。一些企業家都知道,我代表專業化派,廣昌代表多元化派。有一次我倆又免不了爭論了起來,當然是非常友好的談論企業管理方式,這時他來敬酒說,“你不用喝,我把我敬你的那杯酒替你喝了”。因為他知道我戒了酒。我知道中國人的人情世故,我說不用我來喝,拿起來我就喝了。這裡我想說的是,戒酒不是目的,這種場合牽扯到禮節,禮節不能破壞了。

  改變,沒那麼困難,但別太功利

  這裡,我想說一個更不容易的:如何改變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我就談談一個我吃西餐的“好處”。

  我以前一直強迫自己吃西餐,慢慢就習慣了,但有什麼好處呢?我不知道,一直到了劍橋。和牛津一樣,劍橋各個學院的食堂都非常講究,鼓勵你到食堂吃飯。我就經常去吃當地餐,很自然,非常好。兩個月之後的聖誕節,學院的院士和訪問學者在一塊聚會,其中有一個很成功的院士是華人,他的母校就是這個學院。在這樣的場合我們倆一塊各種應酬,我們這位院士就非常驚訝的發現,我所熟悉的人比他還多,而且互相都感覺不是第一次見面。他在英國十幾年了,院士當了兩年,又是這個學院畢業的,他就很納悶,“你怎麼可能認識的人比我還多?”但我心裡非常明白,因為我到這兒就在這兒吃飯,中午在這兒吃晚上也在這兒吃。

  英國人吃飯尤其是晚餐都非常講究,餐前有餐前酒,餐有餐後酒,關鍵不在這個酒字,而在於聊天。而吃飯時間最多也就45分鐘時間,但餐後餐後酒一個半小時算時間短的,大家都在幹嘛呢?就是在聊天。我中午在這兒吃飯晚上在這兒吃,吃完了就是聊,兩個月後我可不是和他們熟了。而這位華人院士拒絕吃當地餐,只在必須應酬時他才出現。

  我沒有什麼特別的交友技巧,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染力,我的英文到今天還是結結巴巴,這裡就帶來了一個話題:我們如何改變自己?有時候我們覺得非常非常難,但你真的做一下就會發現:它未必就是這麼難。再一個就是,你不要太功利,如果就是為了打交道、混個臉熟去吃當地餐,估計成功不了。你不要太功利性,你應該去感受更多深層的問題,應該去嘗試。

  聽從內心的召喚,做你想做的事情

  1999年,我辭去了***萬科***總經理職務,開始和公司保持距離,來進行戶外的探險活動。今天站在大家面前,我自身還保有兩項全國的運動記錄,一項是大家都知道的,我是中國年紀最大的登珠峰的人,我預計不過幾年這個記錄會被破掉,但我還想去。第二項記錄是飛滑翔傘的彈高記錄,我是2000年創造的,現在已經14年過去了,這個記錄我還是保持住了,而且預計十年之後還是這個。

  說到這兒是有點得意的,你得讓我解釋一下。飛滑翔傘,是非常小眾的一項運動,滑翔傘主要藉助熱空氣上升,就像滑翔機,藉助熱氣流往上升。我是1998年開始飛滑翔傘,也是這一年開始登雪山,在我之前滑翔傘彈高記錄是4700米,創造地點是河南的徽縣太行山,那裡有比較好的起飛場,陡峭的山崖形成一個陰風坡,那裡的氣侯溫差非常適合熱上升氣流的形成,比如嘉峪關和函谷關都比較適合飛滑翔傘。我的創造記錄是6100米,你們算一下拔高了多少?河南的起飛場高度是900米,從900米起飛盤旋到4700米。而我是在西藏創造的這個記錄。

  西藏本身就很高,我的起飛高度是4500米,已經接近破傘記錄,我只要能起飛一定是把這個記錄破了的。因為沒有適合的起飛場地,我第三次起飛才成功,開始往上盤,盤著盤著覺得不對,腿上有塊高度表,數碼顯示多高多高,同時有個聲音提示你,你飛的時候如果傘是在下降他會發生漫長的低沉的聲音,通過這個聲音你就知道這個高度是在下降,尖銳的叫聲就是上升速度非常快,這時候恐慌了,因為迅速上升會缺氧昏過去,這時候不是怎麼往上上升,而想辦法逃出這個熱氣流。我逃出熱氣流之前的高度就是6100米,這不是我想辦法盤上去的高度,是我在逃出熱氣流時無形當中創造的一個記錄。

  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起飛高度就4500米。可能有人會說那還不容易,帶著氧氣去西藏破紀錄豈不是很容易。事實上,讓一個飛行運動員揹著20公斤的包登山,到了拉薩怕是要進醫院了。有一個現象要說一下,基本上喜歡飛滑翔傘的都不會到高海拔地方登山,反過來喜歡登雪山的圈子裡很少有人喜歡飛滑翔傘,而我恰好這兩項運動都喜歡。如果說有誰恰好這兩項運動都喜歡,在這個前提下還可能打破我創造的這個記錄。要知道,在河南林縣那些地方,因為熱氣流的問題,5000米是非常難的一個高度。所以我相信,這個記錄十年之後依然沒人破。

  故事講到這裡想說明什麼呢?還是像剛才說的“吃飯”那樣,功利性不要特別強,你要聽從你內心的召喚,做你想做的事情,最後你會得到很多意外驚喜。

  不要僅僅“彰顯英雄主義”

  談到運動精神和企業家之間的關係,就不得不說我現在到劍橋之後所經歷的一些事情。

  因為一些客觀原因,到了學校之後不得不進行選擇,你不可能在學校花很長時間學習,還有足夠的精力去做喜歡的戶外運動***比如登山、飛滑翔機***,所以戶外運動我基本全放棄了,只有一項沒放棄,就是劃賽艇。

  通過賽艇運動,讓我對於過去探險活動中的角色又有了重新的認識。比如剛才講的兩項記錄,我慢慢發現:之前,我更多的角色是在彰顯個人主義,彰顯英雄主義。每一個民族都有英雄主義情節,彰顯英雄主義本身是沒有錯的,但作為一個企業家,僅僅停留在彰顯英雄主義層面上,這個高度顯然是不夠的。

  企業家更多的應該是一種社會***動員力量***、一種組織動員力量,動員各種資源,包括英雄主義的因素,綜合在一塊往前推進。很顯然,賽艇這項運動是和企業家的這種身份是非常吻合的。當然,賽艇有個人、雙人、四人、八人,但我們看到,劍橋和牛津在每年舉行這種比賽的時候,最精彩的是八人組,加上舵手是九人。這就把一個企業的現代工業、現代文明、現代企業管理等元素、精神都意義體現了。

  實際上,劃賽艇更多的是需要腰部的律動,八個人在一塊要配合力量,恰恰好像現在所提倡的集體之間的相互配合,而配合則要求動作和心靈之間的協同。所以,我就找到了一種“如何和現代企業管理,如何和西方文明結合起來”的運動,那就是賽艇。

  成功人士激情演講篇3:

  ——劉強東中歐商學院20年校慶演講:所有的失敗都是人的失敗

  過去十幾年以來,基本上在整個中國網際網路企業裡面,受到爭議最多的公司,受到爭議最多的創業者,應該是非京東和我莫屬,自從2007年我拿到第一輪融資***1000萬美金***開始,到年底我們決定自建物流,之後市場有各種各樣的質疑。這麼多年以來,市場上永遠保持熱度不變的就是對我們各種行為的討論。

  與消費者發生矛盾,是註定失敗的

  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過去十幾年以來,我們一直不為外界,甚至不為我們的投資人股東所動,去改變我們,只要我們認為做的事情有價值,盈利一定不是問題。我不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商業模式,為你的合作伙伴創造很多價值,為你的使用者創造很多價值,結果你倒閉了,失敗了。如果是的話,那一定是我們執行出了問題,還是我們管理團隊出了問題,並不是商業模式出了問題。

  過去很多人失敗的時候說,政策的變化,市場的變化,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技術的發展等等,導致了失敗,都是瞎說,最終都是人不行。舉兩個例子,IBM發現PC不賺錢,真正的應該是來自系統軟體和服務,那個年代賣PC還是暴利,當IBM賣PC還處於暴利的時候,它已經發現了,所以向軟體和服務進行轉型,奠定了IBM又一個20年的輝煌的成功。反面例子就是柯達,柯達傳統相機的時候,柯達的老闆說,在這個世界上,我只發現一種東西的利潤比我們柯達更高,就是毒品。說這句話的時候很驕傲,很自豪。

  每家企業當你走向成功的時候,特別是到達頂峰的時候,後面就是下坡路。所以,一個企業的創始人和管理者最可怕的是在頂峰的時候。柯達是第一個發明數碼相機的,***但***他自己產生牴觸,不積極的發展,結果導致企業反而倒閉,是技術發生變化?其實是柯達的團隊發生了問題,它的戰略選擇有悖於消費者利益。

  這也是我反覆強調的價值,你任何的選擇,千萬不要悖於消費者利益,一家企業的利益選擇和消費者利益選擇發生矛盾的時候,那註定是失敗的。

  我認為,不管在什麼樣的國家,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一家企業的失敗只是因為你的團隊不行,沒有任何別的因素,其他所有的因素都是藉口。正是基於此,我們京東最應該關注的,最應該花時間,最應該不計代價去做的,也就是團隊,你要花大量的時間。

  破解傳統物流模式:減少物品的流動

  有一個基本的概念,就是現金流,一家盈利的企業可能會倒閉,一家虧損但現金流為正的企業可能不倒閉。京東打造物流系統,我們前端為了給客戶提供最佳體驗的同時,後端也有很大的訴求,希望降低整個物流成本。

  我們自建物流的時候,看到中國有一個巨大的機會,這個機會基於以下三個原因,第一,中國沒有UPS,沒有Fedex,所以給我們機會。第二,中國的物流成本奇高無比;第三就是服務,中國過去多少年,快遞發展雖然非常迅速,但服務品質比較低,加盟商和集團公司其實利益是違背的,二者利益不一致,加盟者希望收單多,因為快遞公司給快遞員結算,送件是義務的,收件才是賺錢的。所以中國快遞發展成加盟模式,給快遞作為巨大的服務隱患。

  基於這三點,京東物流模式又進了一步,京東做的不是快遞公司,我們絕對不承認我們是快遞公司。三通一達也好,順豐也好,它們追求的是如何讓貨物快速流動,所以導致網路非常的複雜;而京東的物流模式非常簡單,就是從倉儲送到消費者家裡,點和點之間沒有一毛錢的關係。而且我們是倉配一體化,建的倉庫越來越多,貨物離消費者越來越近,貨物移動的距離越來越短,速度越來越快,成本也越來越低,因此是一個正向迴圈,規模越大,物流越明顯。

  京東物流設計的核心是為了減少物品的流動,我們希望從工廠裡生產出來,甚至還沒有生產的時候,就告訴你,京東在36個城市有86個庫房,告訴你給我們每個庫房發多少貨,從工廠拉到80多個庫房去了,第二次搬運就是從庫房搬到消費者家裡去,再沒有什麼代理商、經銷商,沒有從這個庫房搬到那個庫房的繁瑣程式。因為我們搬運次數少,所以成本很低,因為直接到達終端消費者手中,所以運營效率也很高。

  根據我們公開的財報,去年我們庫存週轉天數是32天,跟友商進行比較,他們的庫存週轉天數是70-90天。大家別忘了,管理的難度是不一樣的,他們做70-90天的時候,只管了1萬種SKU,而我們管理的SKU數量超過200萬。他們平均的賬期是140多天,意味著你140多天才能拿到錢,資金一年只能週轉兩次。去年我們賬期只有39天,意味著現金一年週轉次數可以達到十幾次,整個行業效率就起來了。

  再看我們整個運營費用率,10.3%,如果拋除日用百貨這些低端的,可能達到15-20%,還有技術帶來的成本,如果把這些撇開的話,所有電子產品,我們全年的綜合運營成本率大概只有8%左右,這是什麼概念?中國現在兩大家電,現在費用率是16-17%,我們只有8%,也就是我們比它低了50%,我們如何做到低價?如果用利潤換低價的話,這個商業模式一定是不可持續的。

  我只是要告訴大家,一家公司為什麼會有虧損,你會有質疑,有時候雖然會害怕失敗,恐懼,但終究還能夠堅持,最後你會發現你的低價是來自於你的成本控制,你的現金流來自於你的效率更高,還有前端的使用者體驗,包括產品、價格、服務。所以對於京東商城的物流,我們追求的是減少物品的流動,這是京東商城設計物流的一個核心的訴求點。

  中國99%的電子商務部門都應該關閉掉

  接下來講一下這個甘蔗理論,就是有十節的甘蔗。為什麼京東就做得比較重,不願意採取最輕的模式去做,其實也是基於這個十節甘蔗。這個理論僅適合零售和消費品行業,本來是一個很小的小甘蔗,因為競爭者太多,導致行業競爭極為慘烈,所以導致甘蔗正在變短。一旦行業不斷有人出局,行業就趨於理性,電子商務行業終究會獲得它的合理利潤,甘蔗也會處於正常狀態。

  市場競爭規律導致每個品牌,每個行業的利潤,短期來看今天長了,明天短了,長期來看,這個行業的利潤和品牌利潤是相對比較固定的,是一個合理的水平。這就是市場競爭的好處,只要有競爭,你想賺暴利是不可能的,假如京東只有一家了,京東離死也不遠了。

  重要的是在甘蔗長度比較固定的時候,產業分工有十塊內容,為什麼京東越做越重,因為我們堅持認為,在這個產業裡面,你做得事情越多,吃到的節數越多,有一天行業趨於理性的時候,你才有能力和資格去獲取行業的最大利益。未來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消費品行業,主要就兩家,什麼代理商,什麼分銷商,對不起,終究你們都是不存在,什麼時候死不知道,死是必然的。

  今天,大家都為了做電子商務而做電子商務,每個企業全部建立了電子商務部門,其實沒用,中國99%的電子商務部門都應該關閉掉,所有的傳統企業根本就不需要做電子商務部門,現在整個中國家電廠商都有電子商務部跟京東合作,自己開旗艦店,然後授權。傳統部門比如搞連鎖店的,很苦很累,突然來一個87年的小夥子說我是電子商務專家,年薪200多萬,弄一個PPT,跟老闆說,只告訴老闆一件事,我們要虧錢,老闆害怕了,我們要是不做電子商務,後面就死了。沒問題,兄弟,虧錢是對的,你看劉強東不就虧了嗎,所以導致每個企業都在建立電子商務部門,所以電商人一夜之間火了。

  所有的傳統企業、傳統品牌,都要記住自己是幹什麼的,你們是做品牌的,你們要把品牌做好,把生產、製造、研發做好,有時不用看是線上賣還是線下賣,蘋果關注線上賣還是線下賣嗎?它只要把iPhone做好,總有人買。只要把品牌做好,對線上線下統一對待,制定同等的價格,不應該弄個電子商務部來對接京東商城。

  當整個產業基於理性的時候,這十節甘蔗將更加清晰,不管是傳統品牌還是線上品牌,還是電子商務,還是傳統零售,我相信都逃不過商業的自然規律,這個規律怎麼來的?是市場競爭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