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的教學設計
《邊城》是沈從文的短篇小說代表作之一,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
一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重點分析小說所描寫的“邊城”的風土人情,體會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2.把握對人物的描寫,分析主要人物重點是翠翠的形象。
3.結合人物分析,領會作者的創作目的,小說的主旨。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教學方法:品讀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小說的創作可謂百花齊放,魯迅、巴金、茅盾、郁達夫等人在現代文學史上都各樹一幟,而沈從文的作品也另闢新徑,為現代文學注入了一股難得的清新之氣。
二、介紹作家作品。
沈從文***1902-1988***,我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嶽煥,筆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後曾入本鄉土著軍隊當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開始在《晨報副鐫》、《現代評論》《小說月報》《新月》上發表作品,並與胡也頻編輯《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週刊。1927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等編輯《紅黑》雜誌,並參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編《大公報》副刊《文藝》及天津《益州報》副刊。抗戰爆發後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回北京後任北京大學教授,並繼續辦原刊物,以此為陣地,集合許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後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工作,在中國古代服飾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績卓著,有許多專著。197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員。其文學創作巨集富,數量驚人,有小說、散文、文論、自傳、通訊等集子七十餘種,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鴨子》《蜜柑》《神巫之愛》《虎雛》《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湘西散記》《邊城》《長河》等。其中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說《邊城》《長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學貢獻在於創造了一種描寫特殊民情的鄉土文學,並受廢名影響,取其抒情筆調,發展了新文學中抒情小說的文學形式。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為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和溫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景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於一爐,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後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識字與解詞: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燜菜*** ***挪移*** ***竹篁*** ***碧溪 且*** ***儺送*** ***涎皮*** ***甬道*** ***莞爾*** ***濱水*** ***蒿艾*** ***角隅*** ***胡謅*** ***嗤笑*** ***茨灘******碾坊*** ***茶峒*** ***
2.用下列詞語編寫一段話:
神往傾心 間或 悲憫 信口開河 自言自語
四、快速瀏覽全文,然後給各部分命一個耐人品味的小標題。
開端:往事如夢或移動的心
發展:夢中人的夢或為了誰
高潮:可憐天下老人心
結局: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緣
本小說的情節: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儺送,情願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對哥哥的死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五、賞讀第一部分:
1.這部分可分幾個層次,試進行概括。
提示:可分兩部分。“黃昏來時……很覺得悲傷。”表現翠翠內心的騷動不安;“天夜了……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寫爺爺講媽媽過去的愛情故事。
2.翠翠為什麼看到天上的紅雲,聽著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淒涼?
提示:一方面內心寂寞惆悵,一方面又迸發出騷動不安的愛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麼?
提示:是那朦朧中的愛情,後文說“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與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嗎?她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
提示: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實際上反映了其內心的無聊與孤寂。
5.“祖父不理會她”真是她“覺得悲傷”的原因嗎?
提示:祖父不理會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撫慰是真。
6.翠翠為什麼對母親“神往傾心”呢?
提示:主要是對母愛的渴求、對母親的懷念。
7.翠翠為什麼對母親的愛情故事那麼感興趣?
提示:源於自己內心對愛情的朦朦朧朧的期盼。
六、作者在這一部分中為什麼用了那麼多的環境描寫?這些環境描寫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提示:作用不盡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時的氣氛;②烘托人物內心的孤寂與惆悵;③烘托人物內心的騷動難安;④構織濃厚的鄉土氣息。
七、作業:課後練習二。
第二課時
本節任務:分析二三四部分,賞析小說中的風土人情
一、講析作業:課後練習二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這一部分又可分為幾層?請加以歸納。
提示:兩層。“老船伕做事累了……他就不去驚動她。”寫翠翠夢中聽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給翠翠一個字。”寫爺爺張冠李戴,事情發生波折。
2.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為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3.爺爺“張冠李戴”的前後神情有什麼變化?
提示:“溫和悲憫地笑”、“快樂”、“涎皮”、“臉色那樣難看”、“莞爾”;神情的變化體現出他把翠翠許給大老的強烈意願,及對翠翠的深切關懷。
4..大老為什麼要讓弟弟先開口?
提示:一是他老實厚道,讓著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啟齒。
5..老船伕為什麼不把事情的前後經過告訴給翠翠\"一個字\"?作者安排這樣的細節有何妙處?
提示:老船伕不告訴翠翠是因為害怕她走母親的老路;作者這樣安排是為了悲劇情節發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四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幾層意思?請概括之。
提示:有兩層意思。“大老坐了那隻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寫爺爺將親事委婉告訴翠翠。“月光極其柔和……原來便是那晚上聽來的歌”寫爺爺月下為翠翠唱歌。
2.爺爺問翠翠選哪一個,翠翠為什麼不答?
提示:翠翠其實心裡是早有所屬的,只是在爺爺面前不好意思說出來。
3.翠翠拿蘆管出來吹,又吹不好,這是為什麼?
提示:她一心等著儺送為她唱歌,卻等不來,心裡亂。
4..翠翠何以要求爺爺唱個歌來聽?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儺送為她唱過的是什麼歌。
四、作者為什麼把他的小說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個個不願多說話的形象呢?***討論***
提示:是為了表現作為封閉的農業文明社會的湘西,人們身上那種孤寂的色彩。
五、作業
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環境描寫的語句,試分析它們的作用。
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領略湘西邊遠小城神奇秀美的風光。
2、感悟邊城淳樸的民風、至善至美的人性。
3、欣賞小說樸素、飽滿、不雕飾的語言。
過程和方法目標
1、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學會分析人物形象。
2、概括小說的情節,領會小說主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這顆“千古不磨的珠玉”,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圖景,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樹立同學們愛世界、愛人類、愛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各方面。在課前充分預習,反覆朗讀的前提下,課堂上著重採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的手法達到教學目標。
教學課時
在同學充分預習的前提下,一課時完成教學目標。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湘西風景的光碟、電影“邊城”片斷影視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用竹笛和古箏合奏的江南民樂《月光下的鳳尾竹》作為背景音樂,用多媒體播放幾幅湘西風景的畫面,同時用畫外音朗誦下面這段話:“《邊城》這顆“千古不磨的珠玉”,她完美無瑕的融合和遊刃有餘的真實,通過流自筆端的汩汩文字,載著清雅恬靜的風景與這水鄉故事一脈相承的完整,使得我們不由自主地要走進這座用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淳厚的世俗人情及作者纏綿質樸的愛和人性美構築的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古老邊城,去發現它、展示它、品味它。”
知識連結:
鳳凰之子――沈從文***1902――1988***
1.湘西少年:
我不瞭解家中為什麼只要我讀書,不讓我玩。我自己總以為讀書太容易了點,把認得的字記記那不算什麼希奇。最希奇處應當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習慣下所做的一切事情。為什麼騾子推磨時得把眼睛遮上?為什麼刀得燒紅時在水裡一淬方能堅硬?為什麼雕佛像的會把木頭雕成人形,所貼的金那麼薄又用什麼方法作成?為什麼小銅匠會在一塊銅板上鑽那麼一個圓眼,刻花時刻得整整齊齊?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
2.軍旅生涯:1917――1922
一到第二天,各處團總來見司令供辦給養時,同時就用繩子縛來四十三個老實鄉下人。當夜過了一次堂,每人照呈案的罪名詢問了幾句,各人按罪名輕重先來一頓板子、一頓夾棍。有二十七個在刑罰中畫了供,用墨塗在手掌上取了手模。第二天,這二十七個鄉下人就被簇擁到市外田坪裡把頭砍了。***《清鄉所見》***
3.抒情詩人:《邊城》《長河》《湘行散記》《從文自傳》
4.被流放的歌者:
“一切終得變,從大處看發展,中國行將進入一個嶄新時代,則無可懷疑。用筆者求其有意義,有作用,傳統寫作方式以及對社會態度,實值得嚴肅認真加以檢討,有所抉擇……人近中年,情緒凝固,又或因性情內向,缺少社交適應能力,用筆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統統由一個‘思’字起步,此時卻必需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轉,過不多久,即未被迫擱筆,亦終得把筆擱下。這是我們一代若干人必然結果。”
郭沫若的《斥反動文藝》***載《大眾文藝叢刊》1948年第1輯***。中把沈從文定性為“桃紅色”作家,並批判道:“特別是沈從文,他一直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
“我”在什麼地方?尋覓,也無處可以找到。我“意志”是什麼?我寫的全是要不得的,這是人家說的......我終得犧牲。我不向南行,留下在這裡,本來即是為孩子在新環境中受教育,自己決心作犧牲的!應當放棄了對一隻沉船的希望,將愛給予下一代。***1949年初致夫人張兆和的信***
1949年的春節剛過去幾天,早晨,他開始實現這一悲壯的舉動,被兒子制止了。兒子走後,他又用幾種方法尋求解脫,幸好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小舅子張中和及時來到沈家,解救了他。或許是天道未泯,一代大師本不該如此離開人世;也許是天意輪迴,中國的文物研究註定需要此人。不管怎樣,沈從文僥倖逃過了這次命運的劫難。在我看來,這是他個人之幸,更是國家之幸。
在醫院,他仍然處於極度的精神錯亂中,把戴著口罩的醫生認定為偽裝的迫害者。出院後,不斷有朋友來看他。隨著時間的流逝,他慢慢從紊亂中解脫出來,變得安靜了。
一和好的音樂對面,我即得完全投降認輸。它是唯一用過程來說教,而不是以是非說教的改造人的工程師。一到音樂中我就十分善良,完全和孩子們一樣,整個變了。我似乎是從無數回無數種音樂中支援了自己,改造了自己,而又在當前從一個長長樂曲中新生了的。***1949年9月20日致夫人的信***
正是音樂的滋潤,心靈豁然洞開,沈從文已領悟到了生命的深層內涵:“生命在發展中,變化是常態,毀滅是常態。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於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轉化為文字,為形象,為音符,為節奏,可望將生命某一種形式,某一種狀態,凝固下來,形成生命另外一種存在和延續……”***《沈從文別集•抽象的抒情》***
巴金在《懷念從文》中充滿感情地寫道:“我還記得兆和說過,火化前他像熟睡一般,非常平靜,看樣子他明白一生在大風大浪中已盡了自己的責任,清清白白,無愧於心。他的確是這樣。我多麼羨慕他!可是我卻不能走得像他那樣平靜,那樣從容,因為我並未盡了自己的責任,還欠下一身債。我不可能不驚動任何人靜悄悄離開人世。”終有一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5.甜酒•苦酒――沈從文的愛情生活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沈從文
在中國公學,這個潦倒的書生開始了漫長的求愛歷程。沈從文跟得很緊,追得很累,而張兆和只是沉默。在肯定沈從文是個好人的同時,張兆和對他竟是毫無感覺。儘管對沈從文連篇累牘的情書不勝其煩,還是個孩子的張兆和卻找不到適當的辦法拒絕沈老師的熱情。她以為沉默是最好的拒絕方式,因而對沈從文的求愛信照例不復。可沈從文不管這些,依舊勤快地寫他的情書。
“‘萑葦’是易折的,‘磐石’是難動的,我的生命等於‘萑葦’,愛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望到北平高空明藍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給我的影響恰如這天空,距離得那麼遠,我日裡望著,晚上做夢,總夢到生著翅膀,向上飛舉。向上飛去,便看到許多星子,都成為你的眼睛了。”
沈從文曾跟張兆和說:“如爸爸同意,就早點讓我知道,讓我這鄉下人喝杯甜酒吧。”等父親同意了自己的婚事後,張兆和即拍電報給沈從文:“鄉下人,喝杯甜酒吧。”
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生於湖南鳳凰縣;1992年,沈從文的骨灰由其家人護送回故鄉鳳凰,一部分安葬於聽濤山下,一部分灑向沱江清溪之中……
大師經典――《邊城》
1.故事梗概: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2.愁人的美麗:溫暖而哀傷
我坐在後艙口稀薄日光下,向著河流清算我對於這條河水這個地方的一切舊帳。原來我離開了這個地方已十六年。想起這一堆倏然而來飄然而逝的日子,想起這堆日子中所有人事的變遷,我輕輕的嘆息了好些次。……“望著湯湯的流水,我心中好象忽然徹悟了一點人生,同時又好象從這條河上,新得到了一點智慧。的的確確,這河水過去給我的是‘知識’,如今給我的卻是‘智慧’。山頭一抹淡淡的午後陽光感動我,水底各色圓如棋子的石頭也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渣滓,透明燭照,對面前永珍百物,對拉船人和小小船隻,一切都那麼愛著,十分溫暖的愛著。我的情感早已融入這第二故鄉一切光景聲色裡了。我彷彿很渺小很謙卑,對一切有生無生似乎都在向我伸手,且微笑的輕輕的說:‘我來了,是的,我依然和從前一樣的來了。我們全是原來的樣子,真令人高興。你,充滿著牛糞和桐油氣味的小小河街,……很可喜的是我們還互相認識,因為我們過去實在太熟悉了’。”***《湘行散記•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他深深感受到的東西,竟如刻骨銘心一般並且頑強地滲透在他的《邊城》等作品之中。他對那些不能真正體味他作品的“城裡人”說:“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後蘊藏的熱情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他的作品背後卻又有著極現實又極恆定的東西。這些東西,是一些人生的基本形式和人類的基本生存狀態。比如說隔膜。沈從文小說的表面生活是平和的,溫情脈脈的***《邊城》嘸終處在一派淳樸之氣中***。然而這淳樸之氣下面,卻是深深的隔膜***幾乎是“存在主義”的隔膜***。順順與二老的隔膜,二老與大老的隔膜,二老與翠翠的隔膜,二老與老船伕的隔膜,老船伕與順順的隔膜,老船伕與翠翠的隔膜,翠翠與整個世界的隔膜***甚至對她自己都有隔膜***……註定了一切都將在悲劇中了結***一種比啼哭與嚎叫深刻得多的悲劇***。沈從文以為朱光潛先生對他所作的斷語最在本質上:深心裡,是個孤獨者。這種孤獨感散發在《邊城》的字裡行間。《邊城》,這“邊”字,就有了一絲孤獨。作品一開頭:“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這孤獨便又深了點。那獨立山頭的白塔,那類似於“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渡口景象,那一幅幅黃昏與夜晚的悽清幽遠的景色……無一莫把孤獨託現出來。作品背後,是一個無底的企盼***張德蒂的雕塑《邊城》以翠翠的盼望做畫,極傳《邊城》之神***。
二、感知情節
1、用多媒體播放電影“邊城”中與課文相關的片段。
2、由兩個學生合作***補充***概括課文節選部分的情節。
3、教師結合“邊城”全篇來概括小說的整體情節。
三、分析環境:
***1***風景美:
《邊城》課文很長,佈置了同學們紮紮實實的預習,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描寫自然風景的語句,這些景物突出了邊城的什麼特點?
明確:P16豆綠色的水 天氣明朗 落日 薄霧 白雲
“豆綠色”——象徵了純潔、原始和無汙染。***欣賞沱江風景,突出水的豆綠色,給人一種純天然無汙染的感覺***青天碧水,落日白雲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風景畫。邊城的環境美,不僅體現在自然風景上,還體現在風俗美和人情美上。
***2***風俗美:
1、風俗美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請同學們結合文章談一談?
P14.端午節: 龍舟賽 捉鴨子比賽
***這官民同樂的龍舟賽,展現的就是湘西民眾的熱血性格,團結精神和對生活的熱愛***
P19.中秋、過年: 月下對歌、獅子龍燈、放煙花
2、這些習俗透露出邊城人怎樣的生活氛圍?***祥和、和睦、和諧***
突出的都是一個“和”字,所以這裡的人民“莫不安分樂生”。這種氛圍是不是和《桃花源記》詩意生活相類似。這就是邊城人民生活的獨特的生活環境。
***3***人情美:
在邊城這樣詩意祥和的社會環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樣的人呢?他們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呢?先看看作者寫了哪些人?
明確:翠翠與儺送;翠翠與爺爺;爺爺與過渡人;爺爺與老熟人;順順與兒子……
下面我們分三大組一起來探究邊城的人情美。一、二、三組探究翠翠與儺送的感情;四、五組探究翠翠與爺爺的感情;六、七、八組探究爺爺與鄉鄰的感情。找出最能表現人情美的那些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有關語句。
A、 翠翠與儺送:***愛情***先請是三個同學分角色朗讀P18翠翠與儺送的對話。
翠翠:單純***語言:我是翠翠***、可愛***回答時的神情:輕輕地、悖時砍腦殼的***。
1、從剛才的朗讀中可看出翠翠對儺送的初次印象怎樣?***不好,誤以為儺送是個“輕薄男子”***
2、儺送有沒有生氣?請同學談談儺送是個怎樣的人?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儺送:***他捉完鴨子後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後主動詢問,對話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儺送根本不認識翠翠,但他還是邀請翠翠到他家裡去******這裡等不行,到我家裡去***關心別人,古道熱腸
儺送:***動作、神態:笑***心地寬厚,熱情開朗
3、翠翠對儺送的印象有沒有變化?在課文中是怎樣體現的?***心理***
明確: 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時,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罵人的話,心裡又吃驚又害羞,再也不說什麼,默默的隨了那火把走去”。 “吃驚”的是儺送對自己不但不記仇,還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歲的翠翠,得到一個陌生男子的照顧,心裡面還是有幾分羞澀的,幾分難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屬於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晚上。”
心理描寫,把翠翠對儺送的朦朧的愛含蓄地表達出來。
這個片斷,著重通過語言、心理、神態刻畫了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形象,一個寬厚熱情的帥哥形象。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在邊城的青山綠水中,兩位拌嘴的年輕人卻給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蒙朧的純潔的初戀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動呢?
B、翠翠與爺爺:***親情***
爺爺與翠翠間的親情,在文中是怎樣描寫的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爺爺對翠翠的感情?
P16:爺爺非常疼愛翠翠。比如看賽龍舟時,他不忘叮囑別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然後,我們來看一看翠翠對爺爺的感情?
P22: 第六部分當爺爺說到翠翠長大了時,翠翠說“人大了就應當守船呢”,“人老了應當歇憩”,這些話表現出的是翠翠對爺爺的關心。況且下面還有這一句:“翠翠睨著腰背微駝白髮滿頭的祖父,不說什麼話”,我認為這句話也是寫翠翠對爺爺的感情的,她看到爺爺越來越老,已經想著替爺爺守船了。***語言***
Q: 不過,在文字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爺爺沒有弄明白翠翠是怎麼想的,並且祖孫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麼一點隔閡了,大家明白我說的是什麼事嗎?
明確:P20。爺爺不理解翠翠的內心狀態。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幾句對話:“翠翠說:‘一家人都好,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誰也不稀罕那隻鴨子!”
***語言***這都是話中有話啊。第一句翠翠對爺爺有抱怨,因為在爺爺的話中,居然沒有說翠翠惦記著的儺送。第二句話,是因為這隻鴨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幾根鴨毛,翠翠也會愛如珍寶吧。
3、第五部分寫到爺爺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話“祖父不說什麼,還是唱著。兩人都記起順順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灘過節,但誰也不明白另外一個人的記憶所止處”這句話裡說“誰也不明白另外一個人的記憶所止處”。怎麼理解?
爺爺:記憶所止處:讓天保娶翠翠;項原則 翠翠:記憶所止處:思戀二老。
從全文來看,在愛情問題上,一開始.祖父的確不是很瞭解翠翠的想法,這也給翠翠帶來了煩惱。不過雖然如此,但這並沒有影響到祖孫二人的感情。翠翠對爺爺一如既往地依賴和關心並沒有發生改變。這份純真的祖孫情怎不令人感動呢?
C、爺爺與鄉鄰:***友情***
①爺爺與“老熟人”:
提問:文中是怎樣描寫爺爺與“老熟人”的關係的呢?
P16:“且因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單,身邊無一個親人,也無一隻狗,因此便約好了那人早上過家中來吃飯,喝一杯雄黃酒。”***白描***
“兩人一面談些端午舊事,一面喝酒,不到一會兒,那人卻在岩石上被燒酒醉倒了”。
兩個寂寞的老人,一輩子的老交情,端午節,別人都在圖個熱鬧,他們卻找了個清淨之地,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黃酒,來個一醉方休。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他們之間的這種純樸的友情怎不令人羨慕呢?
②、爺爺與過渡人:***友情***
P21這裡的人情非常淳樸、厚道。***語言、動作***第六部分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個人乘船過河後,一定要給錢,而爺爺卻堅持不肯收,為此兩人還起了爭執。爺爺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禮輕仁義重”,雖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錢,但他還是領了這分情。
③爺爺與順順
龍頭大哥順順:“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扶危濟困、樂於助人。
送鴨子、粽子給爺爺***慷慨大方***
這裡生活了一群多麼淳樸、善良、可愛的人啊!翠翠與儺送之間純潔的愛情、翠翠與爺爺間純真的親情、爺爺與鄉鄰之間純樸的友情,總之,小說給我們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純的民風,至善至美的人性。這就是作者營造的“世外桃源” ,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四、如果請同學們用一個字***或一個詞***概括邊城的特點,你會用一個什麼字***或詞***呢?
參考答案:例如:“美”邊城山美、水美、人更美:“愛”通過愛情、親情、友情“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純”邊城民風純樸,邊城人心地純潔;“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之間和諧;“自然”這裡的人善良、勤勞、質樸、真實、自然,毫不矯揉造作,體現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師點評:同學們總結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話說,他的理想是要表現“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五、拓展深化:沈從文想通過美麗的邊城,告訴我們什麼呢? ***總結主題***
明確:作者描寫的湘西,就是作者營造的“世外桃源”,這裡民風淳樸,人民淡化功利,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汙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相對於當時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我們可以用三個詞概括這篇小說的主題:***讚美、批判、呼籲***
主題是:
讚美:邊城生活的質樸、純真和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
批判:物慾氾濫的現代文明;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
呼籲:重建民族的品德與人格。
六、通讀全文探究: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說還為我們展示了邊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參考答案:1、P14、15:軍民同樂;2、P15:順順與兒子之間的父子情; 3、《邊城》中顯示的天保與儺送的兄弟情。
小結:這節課,我們主要通過感受湘西的風景美、風俗美、人情美,把握了文章的主題。同學們,如果有時間,我希望大家閱讀《邊城》的全文;如果有機會,我希望大家到沈從文的家鄉——鳳凰,去欣賞邊城的美麗。
七.課外拓展
研討:1。作者沈從文為什麼能把邊城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寫得如此美好?
“山頭夕陽極感動我,水底各色圓石也極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什麼渣滓,透明燭明,對河水,對夕陽,對拉船人同船,皆那麼愛著,十分溫暖地愛著/------我看到小小漁船,載了它的黑色鸕鶿向下流緩緩劃去,看到石灘上拉船人的姿勢,我皆異常感動且異常愛他們。-----這時節我軟弱得很,因為我愛了世界,愛了人類。”***家書***
2.既然本文作者充滿“愛”寫了人間的愛和真情,為何不以愛或與真情有關的詞語作題目,而以“邊城”為題?
-------沈從文是湖南鳳凰縣苗族人,生於湘西長於湘西,21歲時抱著對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熱烈追求與嚮往才來到北京,然而迎接他的是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和官僚們共同統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每日每時目睹的是一群自私、懦弱、虛偽、卑鄙卻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靈魂。“五四”運動創造的精神使他愈來愈堅信:目前這個黑暗社會舊有的一切實在不能也不應繼續存在下去了。我們這個老大的國家要脫離目前的苦難,惟有重造有形的社會和無形的觀念。因此,重造國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沈從文最熱切、最堅決的追求。為此,他一面以憤怒、顫慄的感情,選擇男女關係為解剖的切入點,對都市上流社會庸俗小氣自私市儈的眾生相進行了細緻入微地描畫,另一方面他又把探尋的目光轉而投向他早年生活過的每那個“充滿原始神祕的恐怖,交織著野蠻與優美、浪漫與嚴肅的”湘西社會,憑著他對故鄉下層人民懷有的那份“無可言說的溫愛”之請,用熱情、迷醉的歌喉對那裡的風物唱出了一曲又一曲心靈的戀歌,而《邊城》正是其中最優美動聽的一支。
“邊城”是大城市的對立面,這是“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邊城》所寫的那種生活確實存在過,但到《邊城》寫作時***1933---1934***已經幾乎不復存在。他在《長河。題記》中說:“去鄉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麼都不同了。表面上看來,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極大進步,試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的墮落趨勢。最明顯的事,即農村社會所保有的那點正直樸素人情美,幾乎快要消失無餘,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惟惟利的人生觀。”
由此,不難看出,他創作《邊城》的用意在於要跟兩種現實進行對照:一種是用“邊城”人的淳樸、善良、正直、熱情跟都市上流社會的虛偽、懦弱、自私、勢利、男盜女娼相對照;二是把湘西社會的“過去”與“當前”相對照,即把過去的“人情美”與今天的“惟惟利的人生觀”相對照。在這兩種對照中,使人們能夠“從一個鄉下人的作品中,發現一種燃燒的感情,對於人類智慧與美麗的傾心,健康誠實的讚頌,以及對於愚蠢自私極端憎惡的感情”。
《邊城》是一個懷舊的作品,一種帶著痛惜情緒的懷舊,它既是現實主義的,又是浪漫主義的,生活是真實的,又是理想化的。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築。這廟裡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
他主張:好的作品除了使人獲得“真美感覺之外,還有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
八、延伸拓展
1、運用課件展示兩首古詩:《蒹葭》《上邪》
2、啟發同學結合翠翠的愛情,體會古人對愛情的追求和忠貞。
九、佈置作業
1、把課文節選部分改編成劇本,並試著排演。
2、課外閱讀《邊城》全文,並儘量找來沈從文的其他作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