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叛逆叛逆有哪些表現

  叛逆是一種長大了的感覺,是一種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在思維形式上屬於求異思維,是標新立異,希望引起別人注意的表現,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什麼是叛逆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叛逆的產生階段

  叛逆主要分為三個階段:3歲左右是第一個反叛期,第二、第三反叛期分別在10歲和13歲發生,被界定為“準大人期”和“青春反叛期”。

  “執拗”的3歲——3歲是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期,這時孩子的自尊心開始出現,但他們非常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非常任性。這一階段的寶寶非常需要秩序感,但不會表達,因此表現出對物品強烈的佔有慾,他們會覺得“東西出去就回不來了”,所以這一時期也叫“執拗期”。3歲的孩子非常自命不凡,也特別容易受挫,由於不會表達情緒,所以顯得脾氣很壞。

  準大人期——9歲到10歲半的時候,孩子進入了第二個叛逆期:“準大人期”。這一時期的孩子會用很大的力量“往外走”,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自己“已經是一個成人,是一個小大人”。表現為不願意讓家長拉手、喜歡讓別人叫自己的全名。不過與此同時,孩子還會表現出一小段時間的“迴歸嬰兒期”表現,表現得非常依賴、不講道理,或者嬌氣、容易哭,要求父母的力量。當“迴歸嬰兒”和“準大人期”同時出現的時候,家長就要留心告訴自己:孩子的第二個叛逆期來了。10~11歲:喜愛群體,要有大人的權利但不願承擔責任。

  叛逆的具體表現

  不喜歡按照別人說的去做;認為絕大多數規章都是不合理的,應該廢除;如果父母再三叮囑同一件事會使他感到厭煩;對於那些與老師對著幹的同學大加讚賞;認為大人的話有漏洞,大人的批評常常引起他們反感和憤怒;一旦決定做某件事,不管別人怎樣勸阻也不會改變主意;情緒起伏不定,脾氣暴躁;拖延;不想和父母溝通等等。越是不讓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你叫他往東,他一定往西,就是存心不讓大人順心,也不讓自己聽從大人的!覺得自己很有主見!

  青少年曆來都受到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及家長的特殊關注。從十二、三歲到十七、八歲,是兒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認識和情感有了飛速的發展,理想、信念、世界觀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由於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識覺醒等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心理髮展呈現錯綜複雜、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現十分突出。

  一是對正面宣傳作反面思考。

  有相當數量的青少年對學校、領導、教師的宣傳,表現出一種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們往往以社會上某些個別的不公正的事實來以偏概全地全盤否定正面宣傳。同樣,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從全域性出發,從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現實,片面地誇大社會主義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某些可取之處,有時甚至進行有意無意的反面宣傳。

  二是對榜樣及先進人物的無端否定。

  在教育過程中,許多教育者和家長都希望通過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蹟來教育感染青少年,喚起他們的熱情,以期達到激勵後進的目的。但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一些先進人物被說成是沽名釣譽的“投機家”或“傻子”,無端懷疑這些先進人物的動機,進而否定他們的先進事蹟。對於身邊的榜樣,則冠以“拍馬屁”給予排斥和嘲笑。

  三是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

  在一些青少年當中,尤其是男生,打架鬥毆被看作是有膽量;與老師、領導公開對抗被視為有本事;哥們義氣等不良的行為傾向卻贏得了很多人的認同。而對於樂於助人、愛護集體、愛護公物、遵守校規校紀的青少年則被肆意諷刺、挖苦,造成在集體氛圍裡好人好事無人誇,不良傾向有市場,正不壓邪的局面。這主要與男生的價值取向、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有關。

  四是對思想教育、遵章守紀要求的消極抵抗。

  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對於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現實生活。因此,對思想政治教育採取應付、抵制、消極對抗的態度。

  具體列舉如下:

  認為絕大多數規章制度是不合理的,應該廢除;

  如果父母再三叮囑同一件事就會感到厭煩;

  佩服與老師對著幹的同學;

  認為父母、老師的話很多都有漏洞;

  喜歡與眾不同,愛做令人大吃一驚的事情,喜歡引起其他同學的注意;

  違反某些規定的時候會感到一種快樂;

  別人的批評常常引起反感和憤怒;

  認為父母和老師不應該為一些事小題大做,大驚小怪;

  認為冒險是一種極大的快樂;

  一旦決定做某件事,不管別人怎樣阻止也不會改變主意;

  會對課堂上出現一些老師沒有意料到的情況而感到開心;

  對傷害自己自尊的人,想要給他添些麻煩,讓他感到自己是不好惹的;

  越是禁止的東西,越要想辦法得到

  叛逆的產生原因

  青少年產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法是導致學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 :傳統思想影響著一些家長。中國長期的家長專制思想在一些家長中仍然存在,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識,總認為孩子還不成熟,要絕對服從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則就是“忤逆” “對著幹”,因此,孩子不會或很少會把父母當成自己的傾訴物件,怕自己做錯事後,受到家長責備。許多中學生認為自己做錯事後,最反感家長的指責,而對他們反感的原因是因為家長們盛氣凌人,態度生硬。

  二:家長認識上的錯誤,造成教育方式不當。一些家長缺乏普通的心理學常識,對子女教育急於求成,方法簡單粗暴,經常無視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別是孩子們有了過失時,不是與孩子們一起分析錯誤,商量補救辦法,而是責罵甚至毆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錯誤時感到孤立無援,產生叛逆心理。

  三:父母與子女缺乏雙向交流,產生思想矛盾。隨著高中生的成長,獨立意識漸強,要求有自己的處事方式,不希望受到過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長出於對子女的保護,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包辦,這樣子女的渴望獨立與家長不恰當的好意關心,就會產生思想上的衝突、矛盾。或許有些家長因工作繁忙,很少與子女談心,進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嚴格的規定來約束限制子女的行為。因此,作為子女的高中生沒有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與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為。

  學校老師的教育方式也是導致學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師不瞭解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居高臨下,指示學生必須怎樣想,必須怎樣做,根本不與學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這容易激起學生叛逆心理。

  另外,大眾媒體一些不恰當的渲染也是導致叛逆心理一個因素。比如一些影視作品,極力美化叛逆者的個人行為,誇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個人主義。許多高中生十分欣賞電視、卡通片中描寫的“叛逆英雄”。

  叛逆心理對孩子人生觀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會導致青少年出現對人對事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等病態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學習被動、意志衰退、信念動搖、理想泯滅等。叛逆心理的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病態心理或犯罪心理轉化。

  孩子小時候的一些行為,導致了他們心裡的不健康,致使孩子的自閉,對社會和世界的不相信,造成懦弱,膽怯,嚴重可能引起自殺。年幼時的小型偷竊,違背良心的話和事,甚至是面對了不該面對的事,或者過早見識了悲慘死亡,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叛逆的影響危害

  處於青春期的少年最普遍的現象就是叛逆.叛逆,往往就使得青少年在家庭生活中與長輩產生矛盾,與家長格格不入。叛逆的青少年,總是聽不進長輩家長的教導,而且容易產生高傲,自以為是的心理,並且容易衝動,因此處在叛逆心理下的青少年,在沒有幫助指導的情況下最容易對社會產生危害。

  “叛逆”的心理、行為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會導致青少年對人對事產生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對抗社會等病態性格,使之信念動搖、理想泯滅、意志衰退、工作消極、學習被動、生活萎靡等,進一步發展還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態心理轉化,從而走向極端。處於“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對教育者有明顯的“反控制”、“對抗”心理。老師、父母越惱火,他們越反感,以至於將叛逆性格發展至極端。這些年來社會上多發的青少年“逆反期”殺親案***如徐力殺母案***、出走現象、自殺事件等無不說明,如果在這一特定時期疏導失當,將會發生多麼慘痛的後果。

叛逆有什麼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