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技巧

  高中散文教學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相信對你會有幫助的。

  一

  1.題目鮮亮。散文題目忌諱平淡、呆板,要有個性、與眾不同,既能夠一下子抓住讀者的眼球,同時又能夠體現文章的內容。一個鮮亮的題目,就是一個極好的得分點。散文題目,有的是場景入題***《櫻桃紅了》***,有的是感覺入題***《路是月的痕》***,有的呼告***《茉莉,我愛你》***,有的祈禱***《讓雙眼更加明亮》***,有的比喻***《給感情一把尺》***,有的口語***《其實陽光也很燦爛》***,有的化用成語詩詞***《無邊落木》***,有的繁複***《認知請不要屈從於感情親疏》***,有的簡潔***《我愛唐裝》***等等。

  2.取材廣泛。散文取材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一篇好的散文,往往不侷限於一人、一事、一物、一景,可以展開豐富的聯想,說古論今,比擬象徵,由此及彼,揮灑自如。如《白楊禮讚》,通過對生長在黃土高原上的白楊樹展開豐富的聯想,想到了“北方的農民”,“在敵後的廣大土地上堅強不屈地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進而想到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熱情歌頌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緊密團結、力爭上游、堅強不屈的革命精神和鬥爭意志。

  3.表達靈活。散文表現形式顯得自由靈活,表達方式多種多樣。從表現形式看,它不必像詩歌那樣格律化,不必像戲劇那樣模式化,只要在一定的思想情感的統率下,把零碎的材料組織成文就行。散文在選材上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業,在結構上也可以幾放幾收、舒捲自如。對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幾種表達方式也一樣,可以根據需要,靈活運用。有時突出其一,作為重點加以運用;有時幾種方式熔為一爐。

  4.富有情趣。散文的本質特徵是“情趣”,這是散文的“質”。就像議論文的寫作目的是“以理服人”一樣,散文也有自己的寫作目的,那就是“動人”,衡量一篇散文成敗優劣的標準是是否能在讀者心靈深處引發某種感動或觸動,打動人心就是成功,而在這一過程中,情趣起到了關鍵作用。這裡的“情趣”就是“真情實趣”。具體地說,散文就是作者藉助文章中的某一形象傳遞給讀者的一種富有積極意義的感悟或啟發性的精神暗示,它在語言形式上通常表現為抒情或說理,在內容上可以是作者對某種自然規律、人生現象的頓悟,或是特定狀態下對生命之光、生活之理的某種理解,甚至是二者的兼而有之。

  5.語言精美。首要的一條是以口語為基礎,而書面語***包括古語和歐化語***為點綴。其次是要清新自然,優美洗練。此外,還可以講究一些語言技法,如句式長短相間,隨物賦形,如多用修辭特別是比喻,如講音調、節奏、旋律的音樂美等。

  二

  首先,我們先來來了解一下散文的詳細資訊:

  凡是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概稱散文。隨著文學概念的演變和文學體裁的發展,散文的概念也時有變化,在某些歷史時期又將小說與其他抒情、記事的文學作品統稱為散文,以區別於講求韻律的詩歌。現代散文是指除小說、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之外的其他文學作品。其本身按其內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為雜文、小品、隨筆等。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題材廣泛、寫法多樣,又指結構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散文寫人寫事都只是表面現象,從根本上說寫的是情感體驗。情感體驗就是“不散的神”,而人與事則是“散”的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敘述事件的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託物抒情,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麼廣泛,表現手法多麼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

  意境深邃: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

  作者藉助想象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的依次寫來,可以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寓情於物、託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語言優美:所謂優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也美麗***,生動活潑,富於音樂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所謂凝練,是說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它除了有精神的見解、優美的意境外,還有清新雋永、質樸無華的文采。經常讀一些好的散文,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培養高尚的思想情操,還可以從中學習選材立意、謀篇佈局和遣詞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然後,我們來了解一下閱讀散文需要重點抓住哪些方面:

  一、尋找“情物”:“情物”在散文中用來表示理念、傳達情感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這個“物”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後,就不再是普通的“物”了。《白楊禮讚》一文中,“白楊”被賦予了豐富的象徵意義,通過白楊,作者抒發了對華北抗日軍民正直、質樸、團結、進取,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精神品質的讚美之情,可以說,找到了一篇文章的“情物”,也就基本領悟了作品的基調,掌握了整篇文章的精髓。

  二、探究“情緣”:“情緣”就是情感的緣起。比如鮑昌的《長城》作者採用借物抒情、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借“長城”抒發了對中華民族命運的關注之情。作者為什麼如此關注中華民族的命運?我們只要沿著作者的寫作思緒就不難找到答案。三個排比段,追昔撫今,含蓄地表達了對閉關鎖國的否定,對中華民族未來的期望。

  三、體悟“情義”:“情義”就是文字的意旨。一篇文學作品總要傳達一點什麼或表現一點什麼,比如《報秋》一文,文章從始至終,無不緊扣標題“報秋”立意,文末“領取秋,領取冬,領取四委,領取生活罷”,由此便可以斷定本文的意旨——時不待我。體會作品意旨要避免望文生義、避免主觀臆斷、避免無中生有、避免斷章取義、避免以偏概全,避免節外生枝。

  四、品味“語言”:散文的生命力在於它的“自然美”,實質上是強調散文語言的真情、真心、真語、不矯情,不做作。在散文閱讀中,一要注意捕捉貯滿作者感情的重要語句。對那些喜悅、或悲傷、或憤怒、或憂思、或景仰的句子要特別關注。如《荷塘月色》一文中,點活了月光和霧氣的“瀉”、“浮”二字;把量詞活用為形容詞的“一絲”、“一帶”、“一道”、“一二點”等等,也生動地起了豐富、潤飾、強化形象的作用。五、發現“技巧”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米洛斯的維納斯》虛實相生的手法,《黃鸝》長短錯落的句式,《荷塘月色》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內蒙訪古》形聯神系、渾然一體的結構,《衚衕文化》不瘟不火、爐火純青的文字,《瑣憶》畫龍點晴的議論,形散神聚的格局……如果在鑑賞散文能有這樣的發現,說明對作品的內容與形式就有一定的審美感悟了。

  三

  一、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

  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髮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

  二、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

  三、聯——聯絡實際,縱橫拓展。

  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絡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絡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絡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絡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

  四、結——總結全文,昇華感點。

  總結既可以迴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