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題目的作用
高考散文閱讀題中經常出現“散文題目有什麼好處”之類的表述題,我們該怎麼作答呢?接下來請欣賞小編給大家網路收集整理的。
一
一、首段的作用
如果開篇即點題,那麼,首段的作用往往是總括全文,點明題旨,或者表達與主旨相關的某種感情。如2001年高考卷選文《門》的首段:“開門和關門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動作。在一扇扇門內,隱藏著何等樣的奧祕!”
如果開篇沒有點題,那麼,首段的作用就是開啟或引出下文。如徐志摩的散文名篇《藏根草》的首段:“好一座頗有古堡風度的萬佛閣,被人遺忘在大殿的背後,斷了香火,受了冷落。”
如果首段連續發問,那麼,首段還兼有引人入勝或發人深省的作用。如《峭壁上的樹》的首段:“是為了擺脫那飢寒交迫的日子,你才無可奈何的跳下懸崖?是為了避免那場被俘的恥辱,於彈盡糧絕之後你才義無返顧的投落這峭壁?”
如果開篇即連續感嘆,那麼,首段還兼有強烈的抒情作用。如《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不僅總括全文,開篇點題,而且表達了作者的驚喜之情和對野菊花的讚美之情。
根據上述思路來解答2004年全國卷Ⅱ的第18題,答案也就迎刃而解。既然《老家》表現了孫犁先生既思念家鄉卻又不想回鄉的矛盾心情,並在開篇就引用詩句:“夢中每迷還鄉路,愈知晚途念桑梓。”那麼,文章第一段詳細描寫了各式各樣有關回家的夢境,其作用當然就是“為了更好地表現作者對故鄉難以割斷的感情”,“使文章更形象生動,更真實可信”,因為“這種思鄉之情縈繞在意識的深處,自然會形成不斷的夢境”。
二、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總結全文,點明題旨,深化中心,呼應開頭,或兼而有之。
如2004年北京卷《普希金之畫》的末段:“我忽然想起俄羅斯作家協會主席尼古拉耶維奇說過的一句話:‘上帝給你一種才能,一定還會給你所有的才能。’這是俄羅斯諺語,很耐人尋味。我想,才能應包括人的靈性與悟性。人對各種藝術是有通感的,從通感到‘通才’並不是一件難以理解的事。”這一段正是作者對全文的總結以及對題旨的點化。
有時候,試題只針對最後一句發問,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學生說的“看不懂”。那麼,“看不懂”正是寫這一句的作用。當然,我們不能直截了當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換一種委婉的說法。例如,“作用***或好處***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省”。
此外,既然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題人相中,那麼,根據“卒章顯其志”的傳統技法,說明它可能與揭示主旨有關,只不過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點明題旨,而是暗示主題。
除了上述兩點,最後一句往往還具有強化作者感情的作用。如2004年浙江卷第20題“簡析篇末‘就會跪下來……’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及其表達上的作用”,根據上述概括,其答案為“使文章在表達上顯得委婉含蓄,發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餘味;暗示主題,強化了作者的感情”。
三、中間段的作用
中間段如果比較短,那麼,它在結構上的作用一般是過渡,在表達上的作用一般是襯托。在較短的中間段中,如果描寫的物象***即散文寫作的物件***並非選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與選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達作用就是正面襯托***或烘托、鋪墊***。如2001年上海試卷第㈢題的甲段,描述的主要物件是“大江流日夜”的氣勢及意味,而在描述之前,先在第3段中讚美大海的寬廣與洶湧,那麼,面對第13題“從寫作角度看,甲段寫海的作用是什麼”的提問,其作用恰如參考答案所說:烘托“大江流日夜”的氣勢及意味。
如果中間段描述的次要物象與選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達作用就是反襯。如2004年全國卷Ⅳ《痛哭和珍》第19題:“作者在痛哭和珍時,也寫到自己。她是怎樣寫自己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其作用肯定就是反襯。再聯絡選文中 “燭光照著你的遺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頭來”,“自這大屠殺閉幕後,我早已丟失了,嚇跑了,自己終於不知道究竟去了哪裡”等描寫作者自己的語句,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以自己的渺小襯托出和珍的偉大,以自己的膽怯襯托出和珍的英勇無畏。”
中間段如果比較長,而且描寫的是選文的主要物象,那麼,它在內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擴充套件思路,豐富內涵,具體展示,深化主題或照應前文。如2003年全國卷《鄉土情結》第3題:“本文第四段寫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浮海遠遊的潮流,並讚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慼相關。請你結合鄉土情結,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根據題目,先找到第四段,發現它是選文中最長的一段,當屬較長的中間段,而且敘寫的正是選文的主要物象——鄉土情結,所以,它的作用和好處應當是在“擴充套件思路,豐富內涵,具體展示,深化主題或照應前文”的基礎上再結合選文內容具體發揮。那麼看看答案,果然如此:①把鄉土情結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來認識,豐富並深化了鄉土情結的內涵;②具體說明鄉土情結不因時間的悠遠***歷史***和空間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應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題得到深化。
四、修辭的作用
修辭種類雖多,但用來設題的往往是比喻、擬人、對比、排比與反覆。比喻使語言形象具體,通俗易懂;擬人使語言生動活潑,同時還便於直抒胸臆;排比可以增強語勢,同時還便於語義的層層遞進或語境的步步擴大;反覆可以突出語義或強調情感。只要掌握了上述修辭的基本作用,準確答題應當不成問題。如果答題要求中沒有字數限制,那麼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發揮一句,其保險係數就更大了。參照以上簡析,再對照2004年全國卷Ⅲ第19題“文章最後一段關於喝酒的描述和議論,運用了什麼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便可知它正是考查比喻的作用,其答案“通俗易懂,極富諷刺意味,起到生動形象的批評作用”也就在情理之中,而並未超出修辭基本作用的範圍。至於“極富諷刺意味”,雖然並非比喻的固有作用,但是,結合選文《快樂的死亡》的主旨,這一句正好屬於“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發揮一句”之範疇。
在各種修辭中,以比喻設題的頻率是最高的。誠然,一般比喻句的作用是使語言形象具體,但是,如果是以題目作喻體,而這個喻體又蘊涵豐富的象徵意義,且比喻句後面還有比較深刻的議論句,那麼,這種比喻的作用至少有三點。其一,呼應題目;其二,揭示喻體的象徵意義;其三,表達作者與之相關的感情。如2004年重慶卷選文《山巒》第20題:“本文在描述十二月黨人的年輕妻子義無反顧地選擇追隨丈夫,承受悲慘和苦難後,寫‘她們一夜之間成長為山巒’,請結合全文,分析這樣寫的作用和好處。”根據前文的提示,“照應題目”的作用是容易答出的。至於象徵意義,只要結合“山巒”的內涵或特點,再參考比喻句後的議論“就讓病弱者和受難者靠在她們肩頭吧,她們的臂彎裡,不是有一種浴雪的喬木在生長麼”,就不難答出“讚歎這些年輕的妻子突遭厄運時,意志像山巒一樣堅忍,愛像山巒一樣博大”。而作者與之相關的感情,則分明是“歌頌她們甘願為自由而受難的精神,表達作者對它們的讚揚和仰慕之情”。
對比既是修辭方法,也是表達手法。如果只是兩種事物的簡單對比,那是屬於修辭方法,其基本作用是為了塑造反差鮮明的形象,使讀者印象深刻。如果是多種事物的分項對比,而對比的內容佔全文一半以上,那就屬於表達手法的對比,它的基本作用應當是豐富文章的思想內涵,使表達層層深入而更加集中。如2004年江蘇卷選文《草堂?詩魂》第20題第***2***小題:“結合全文,簡要分析這種寫法***對比***的好處。”因為選文中的對比多達六個方面,因此它屬於表達手法的對比,那麼,這種寫法的好處就正如參考答案所說:“通過多方面的對比,層層深入,使‘文章憎命達’的內涵更加豐富,內容表達更加集中。”比較本文的歸納和參考答案,可以看出,除了“文章憎命達”這五個字是結合選文主旨而發揮的以外,參考答案的所有要點都沒有超出本文的歸納。
五、第二人稱的作用
第二人稱一般都兼有擬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語言生動;而在表情達意方面,運用第二人稱往往便於直抒胸臆,或直接對話。如2000年卷第22題第***1***小題“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的參考答案即為:“將長城擬人化:①便於與長城對話,②便於抒發感情。”又如2006年遼寧卷第20題“文章對牡丹等花木的稱呼大多用第三人稱,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卻有兩處用了第二人稱,這樣寫有何作用?請賞析”的參考答案即為:改用第二人稱,將批判物件擬人化,形成一種面對面的質問之勢,使作者的態度更為鮮明,便於直接抒發作者對那些名貴花木強烈的厭惡之情。
六、寫人敘事類散文寫景的作用
寫人敘事類散文一般不寫景物,如果整局甚至整段的描寫景物,那麼,景物往往構成環境或背景,所以寫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環境,提供背景,或營造某種氣氛。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襯人,它又可細分為兩類:
1、正襯:即以景物之優美襯托人物心靈之美好,或以景物之淒涼襯托人物命運之悲慘。如2004年重慶卷選文《山巒》第6段開頭有一句景物描寫:“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極短,樞密院廣場的落日慘紅,如同一環火漆,永不啟封地封存了輕盈的過去。”其作用正好是用“落日的慘紅”襯托十二月黨人的妻子苦難而悲慘的命運。而《那一束伴地蓮》在寫母親揹著孩子尋找伴地蓮的過程中,突出描寫了明月和積雪,其作用之一就是“用明月積雪的明亮潔白襯托母愛的純潔無瑕”。
2、反襯: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氣氛之歡快來反襯人物悲慘的命運或人物淒涼的境遇。如《那一束伴地蓮》的明月積雪,固然因其明亮潔白而堪稱美景,但在數九寒冬的深夜,它又何嘗不是突出了環境的艱苦呢?因此,其作用之二就是表現母愛的偉大,而這正是景物勾勒環境與反襯作用的綜合。
七、插入史實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實一般是為了反思歷史,以古證今或借古諷今,如果在史實前後有總括性語句或總結性語句,那麼,插入的史實往往就具有例證的作用。如《微山湖上靜悄悄》,開篇就提出\"這***指微山湖***是個在野的湖\"的基本觀點,然後連續插入“收留殷微子”、“接納張子房”、“漢朝出高士”三段史實,那麼,這三段史實的作用就是舉例證明開篇的基本觀點。
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為了引出下文的議論或抒情,所以在結構上往往具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同時還在內容上具有深化或啟迪作用,一般表示對生命、生活或事業的積極而深入的思考。如2004年天津卷選文《春從心出》第20題:“從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來電話’這件事,在內容和結構上分別起了什麼作用?”其結構上的作用無疑是“起過渡作用”,並“引發議論以深化作者的思考”;其內容上的作用則是“啟示人們要熱愛生命,感悟生活,詩意地看待生活”。
八、引用古典詩文或格言的作用
從論證的角度分析,引用詩文格言屬於引證法,一般具有論證觀點、闡明事理的作用。如1998年卷《報秋》引用南宋詞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正是要用《西江月》中“領取而今現在”一句來闡明作者“領取生活”的人生態度,最終論證文章的基本觀點。又如面對2001年上海試卷第3題***“第②段引用了《閒情記趣》並加以分析闡發,目的是說明什麼?”***,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論證觀點”四字。既然第②段的基本觀點是“假山大都種樹木,蓋亭子……這就顯得非常不相稱”,那麼,“說明”的就只能是這一句。不妨看看參考答案,果然是“假山與上面的亭、樹不相稱”。
此外,對引用史實和古詩文而言,它還有豐富文章的內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九、以某一物象作標題的作用
在寫人的散文中,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標題,一般具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串起主人翁的一生,二是象徵某種哲理,表現某種情思。如在《向日葵》一文中,以“向日葵”為題目,不外乎串起作者不同的人生階段和人生感悟,同時借向日葵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熱愛。
十、寫作上由實而虛的作用
一般而言,由實而虛的基本作用是:從人們熟悉的實體寫到蘊含哲理的象徵體,符合認識的一般規律,便於讀者的理解逐步深入。只要掌握了這個基本作用,再結合具體語境,把“實體”和“象徵體”變換成具體的寫作物件,答案便呼之欲出。以此對照第24題的答案“生活中實實在在的門,是讀者最熟悉的;賦予象徵意義的門,蘊含深刻的哲理。從最熟悉的講起,便於讀者理解和認識深化”。
值得強調的是,有些句段往往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而限於題意和字數,我們不必要也不可能把這些作用統統答出來,因此,就必須在眾多作用中選擇最切合題意的作用。如《一盞油燈》第四段有這樣幾句描寫:“晚自習的時候,學生們便點起一盞盞大小不一的油燈,暗淡的光輝映出一雙雙求知的眼睛,幾十盞燈彙集在一起,宛如一片星星。”分析這幾句描寫,可以發掘多種作用:其一,塑造山區學生勤奮求知的感人形象;其二,表現山區辦學條件的艱苦;其三,形象的強調知識能把人引入光明的象徵意蘊;其四,突出小油燈的可愛,為下文“我”做燈拿燈做鋪墊……應該說,上述作用都言之成理,但是,聯絡後文乃至全文,最切合題意的自然是第四種作用。
二
1、點明寫作物件的特點和多層含義
楚巖《老屋》***天津卷***、和谷《司馬祠》***北京卷***、《畫家黃永厚》***江蘇卷***等作品的標題,直接點出了作者所寫作的物件。閱讀中我們特別關注其物件的特點,探究作者為何寫這一物件。
雷抒雁《彩色的荒漠》***全國卷1***、楊振聲《書房的窗子》***湖北卷***則在物件前添加了修飾或者限制性詞語,組成偏正結構的標題。閱讀中,我們更要注意通過物件前面的修飾語,結合文章內容仔細揣摩其內在的含義,明確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林斤瀾《春聲和春深》***上海卷***這類的標題則屬於關係命題,閱讀時我們應該從二者關係的角度加以分析、推敲和理解。從而真正讀懂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例1《雲南看雲》***片段***
③雲南的雲給人的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點是素樸,影響到人的性情,也應當是摯厚而單純 ……
④近兩個月來本市連續的警報,城中二十萬市民,無一不早早的就跑到郊外去,向天空把一個頸脖昂酸,無一人不看到過幾片天空飄動的浮雲,仰望結果,不過增加了許多人對於財富得失的憂心罷了。就在這麼一個社會這麼一種精神狀態下,盧先生卻來昆明展覽他在雲南的攝影,告給我們雲南法幣以外還有些什麼值得注意。……應當還有一點更深的意義。……出路打算也都是隻顧眼前。大家眼前固然都有了出路,這個國家的明天,是不是還有希望可言?我們如真能夠像盧先生那麼靜觀默會天空的雲彩,雲物的美麗景象,也許會慢慢的陶冶我們、啟發我們,改造我們,使我們習慣於向遠景凝眸,不敢墮落,不甘心墮落,我以為這才像是一個藝術家最後的目的。正因為這個民族是在求發展、求生存,戰爭已經三年,戰爭雖敗北,雖死亡萬千人民,犧牲無數財富,可並不氣餒,相信堅持抗戰必然翻身。就為的是這戰爭背後還有個壯嚴偉大的理想,使我們對於憂患之來,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我們其所以能忍受,不特是我們要發展,要生存,還要為後來者設想,……分途並進,異途同歸,抗戰到底!
【試題】請簡析文中雲南的“雲”的主要特點及象徵意義。
【參考答案】⑴雲南的“雲”的主要特點素樸、單純。⑵雲南的“雲”的象徵意義:始終堅守一個莊嚴偉大的理想,把個人的發展統一到國家民族發展的同一目標上:抗戰必勝***抗戰到底***。
【解析】第一問不難,據第3段第一句話即可得出;第二問象徵意義要根據全文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進行概括。重點在第四段,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我們在把握文章的寫作物件及物件的特徵,以及作者的觀點、態度和情感的基礎上,對相關資訊加以整合。
2、表達作者主觀的感情和態度
張煒《木車的激情》***浙江卷***、周劼人《寂靜錢鍾書》、張煒《耕作的詩人》***廣東卷***,這些標題中,我們要特別注意表達感情的詞語,如“激情”“寂寞”,這是是作者對物件的主體特徵內在感情的一種概括,我們要結合文章內容準確理解其含義;而如“耕作”這樣的動詞,也讓我們自然聯想到勞動的踏實、辛苦和苦苦追尋的感情,閱讀時對“耕作”的含義和作者的感情自然也應該全面把握。
例2《耕作的詩人》***節選***:
①俄國畫家列賓給托爾斯泰畫了一幅耕作圖。它長久地吸引了我,讓我想象那個傑出的老人,想象他與土地須叟不可分離的關係。也許這是一個偉大詩人與庸常寫作者的最本質、最重要的區別。
③……他做他們所做的一切,身心與土地緊密結合。這對於他,並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這樣的一個生命。他在它們中間。他可以融化在它們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⑤托爾斯泰……是一個貴族,後來卻越來越離不開土地。於是,他的情感就更為樸實和紮實,精神與身體一樣健康。這就啟示我們:僅僅是為了保持這種健康,一個寫作者也必須投身於平凡瑣碎的日常勞動,這是不可偏廢的重要工作。而當時另一些寫作者所犯的一個致命錯誤,就是將這種日常的勞作與寫作絕然分開。偶有一點勞作,也像貴族對待鄉下的粗糧一樣,帶出一份好奇和喜悅。今天,也恰是這種可惡的姿態阻止我們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廣和更輝煌的藝術世界。我們只能在一些纖弱和虛假的製作中越滑越遠,最後不可救藥。
⑥一個人只有被淳樸的勞動完全遮蓋,完全溶解的時候;只有在勞作的間隙,在喘息的時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極大的陌生和驚訝陣陣襲來的時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麼,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發現。這種狀態能夠支援和滋養他飽滿的詩情,給予他真正的創造力和判斷力。舍此,便沒有任何大激動,人的激動。
【試題】從全文看,作者把托爾斯泰描繪成“耕作的詩人”的意圖是什麼?
【參考答案】①俄國畫家列賓給托爾斯泰畫的耕作圖長久地吸引了作者,他認為托爾斯泰與土地須叟不可分離的關係是一個偉大詩人與庸常寫作者的最本質、最重要的區別。②揭示文學創作與體驗生活的關係,批判當下纖弱、虛假、遠離生活的創作風氣。③耕作能給予我們真正的創造力和判斷力。④高度禮讚了托爾斯泰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的創造精神。對他的寫作態度和方式表示讚美。
【解析】本文始終圍繞“耕作”二字描寫托爾斯泰的,這兩個字既表現了托爾斯泰的精神,也體現了作者對托爾斯泰的高度評價,應結合原文內容,從這兩個方面作答。
3、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
周國平《記住回家的路》***山東卷***、張笑天《上善若水》***江蘇卷***等,是以句子為標題的,常常就是主旨的表達或哲理的啟示。理解前者,需聯絡定語“回家”,讀出它的表層和深層含義,能更好地把握其哲理;理解後者,需進一步弄清此“水”的寬泛意義和具體環境,則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認識。
例3《上善若水》***片段***:
⑤都江堰是歷史的遺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類利用大自然的神話。與之同時的鄭國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學家考證的遺蹟,而都江堰仍舊生機盎然,滋養著天府之國的子民。難怪道教尊李冰為“妙源清君”,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著兩條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⑨原生態的都江堰乾淨、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澇旱”的科學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駐,從容運轉,成為幾千萬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眾多後任,總會追蹤李冰的足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疏浚、修繕都江堰。諸葛亮、高儉、盧翊、阿爾泰、丁寶楨……這些確保天府之國旱澇保收的官員們,生前也許沒有立過德政碑,但後人有情。如今,他們就矗立在伏龍觀前堰功道兩側,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們,他們與都江堰同輝。
【試題】請探究都江堰蘊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幾層深意。
【參考答案】①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②修築和維護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後任可謂上善之人;③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解析】多層含義的探究,需要把握住作者寫了哪幾個側面,文章重點的第⑤⑨段中透露出了相關的資訊,結合著作者的寫作目的,我們可以從都江堰本身、建造者以及歷史上為都江堰盡力的人身上概括出相應的層義來。
4、成為文章的線索和結構思路
從構思看,寫景狀物的散文如果以寫作物件為標題,這個寫作物件常常就成為了文章的線索,並能夠設定全文的結構思路。如課文《荷塘月色》,作者在月下繞著荷塘而行,圍繞著荷塘和月色展開描寫,其主體內容就是先寫月光下的荷塘,再寫荷塘上的月色,以及荷塘的四周,使文章線索明確,結構清晰。而高考題中楚巖《老屋》***天津卷***、楊振聲《書房的窗子》***湖北卷***,不僅點出文章寫作的物件,而且標題同樣具有文章線索的作用,在結構思路上也有著重要作用。
例4、《書房的窗子》***2009湖北卷***
【試題】窗子在全文的結構中有什麼作用?試作簡要說明。
【參考答案】①窗子是本文的一條重要線索。②作者開篇寫窗子的功用,接著主要寫“我”喜歡北窗的理由,最後具體形象地描繪想象中北窗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