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學課後教學反思
反思的好處是讓教師在工作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是知識不斷創新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中,教育傳遞人類知識的功能必然更多的為資訊系統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義和價值進而落在了培養創新能力上,因此舊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當前的時代要求,我們不得不改革、創新,進入了新課改階段,我們面對的是新教材,新教法的挑戰,如何迎接這場新挑戰,給課堂教學帶來新的活力。經過大半學期的教學實踐,我做如下的教學反思:
1. 認真學習課程標準,努力更新教育觀念;充分利用課改機遇,促進教師自身發展
***1***改善知識結構,提高專業素養。新課程的開放性特徵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教師不僅應有廣博的化學科學知識,還應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知識,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並同時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學習新的技術。
***2***改變師生關係,轉變工作方式。新課程的綜合化特徵,需要教師與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間,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從事工作,教師之間、師生之間應更加緊密地合作。
***3***重建教學方式,重構課堂教學。教師要重新認識教學、認識課堂、認識教科書,不斷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新型師生互動關係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化學教學要重視“兩實一過程”。所謂“兩實”,一是指化學教學要聯絡生產、生活實際,尤其是學生能夠感受到的生活實際;二是指化學教學中必須加強實驗教學,要充分開發化學實驗的各種教學功能。所謂“過程”是指重視知識的產生和形成的過程,要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設計課堂中學生各種學習活動***例如思考、討論、練習、實驗等***使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自主建構知識。
***4***教學方法多樣化、最優化。化學教學中有多種方法,如講授法、實驗法、討論法、探究法、問題解決法、自學法、歸納法、演繹法……在各種教學方法中,教師均應注意滲透啟發式教學的思想。把握課型特徵進行課堂教學優化,中學化學知識從其內容和教學形式上可分為不同的課型。不同的課型由於其知識的內在邏輯順序和學生的認知順序不同,知識的呈現方式也就要求不同,這種不同就構成了不同課型的特徵。教學中把握了課型特徵,就能有目的有規律地優化課堂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施高中化學新課程後,中學化學教學的課型與課型特徵雖然有了一些變化,但最基本的課型沒變,每種課型教學設計的基本規律沒有變,所以,新課程的實驗與我們過去的教學研究,是一種繼承與發展的關係。
2.加強教學研究活動,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由於新課程在多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的困難和問題,這就需要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研究、實踐思考來解決這些問題。備課的質量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集體備課是提高備課質量的有效手段,是教學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解決教學中存在問題的重要途徑。集體備課能促進教師整體專業素質的提高,其作用不容小視。集體備課時,老師們及時交流,分享資料,相互啟發,集思廣益。通過集體備課、說課、聽課、評課等,使每一位老師在上課之前,對教材、教法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數,針對不同形式的教學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3.全面瞭解教科書體系,準確把握教學要求
教師應全面瞭解高中必修、選修課程的內容,瞭解各模組的知識結構以及相互聯絡,瞭解各部分教學內容及教學要求,準確把握教科書的深廣度,提高自己對教科書的駕馭能力。高中必修內容既是會考的重要內容,也是將來化學學科高考的主要內容,必須準確把握,認真落實,打好基礎。在必修內容的教學中,不僅要在知識內容上為將來選修內容的學習打好基礎,更要在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學科思想上打好基礎。
4.以教科書為基礎,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
教科書是基本的課程資源,除此以外,充分開發和利用其他課程資源,豐富化學課程內容。重視教輔資料的選用,科學合理的安排學生的訓練活動。 比如其中的“金屬的化學性質”,教材包括三部分內容:金屬與氧氣的反應、金屬與水的反應、鋁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在“金屬與氧氣反應”中,在學習了鈉與氧氣、鋁與氧氣反應的性質後一定要結合初中知識,對整個金屬活動順序表中的金屬與氧氣的反應進行歸納,形成整體知識。在“金屬與水的反應”中,教材重點介紹的是鈉與水和鐵與水兩個反應,在教學上,就應充分利用“金屬的活動性不同,與水反應的難易程度不同”這條主線,引導學生在比較中學習。教材安排了“設計鐵粉與水蒸氣反應裝置”的科學探究活動,其實沖淡了這一主線,況且前面已有觀察方法的訓練***鈉與水反應***,同一堂課中進行兩個這麼高難度的實驗訓練,時間緊,探究學習難以充分展開。因此可考慮重組教學內容,調整教學順序,把“鈉與水反應和鐵與水反應”與“鋁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放在第一課時,將“設計鐵粉與水蒸氣反應裝置”的科學探究活動與實驗操作放在第二課時,這樣既突出了知識主線,又保證了科學探究的完整性和充分性。
總之,化學是一門重要的自然科學,它以大量的實驗為基礎,形成了堅實的理論體系,然後應用於廣闊的科技空間。雖然化學屬於理科,它有著很大的文科特點:內容多、知識碎,大多是實驗結論,有不少知識只能知其然,而無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記住。甚至不少老師都贊同化學與英語的相似性,說“化學就是第二外語”,化學的分子式就相當於英語單詞,化學方程式就是英語的句子。相當一部分學生覺得化學枯燥、難學,雖花了大量時間,但收效甚微,對學習缺乏自信心,但與此同時,化學是一門實用性和趣味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我們應該多聯絡實際生活,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這對他們學習信心地樹立,成績的提高至關重要。
***二***
在新課程實施一段時間後,我對高一化學***魯科版***教學做了反思.本文就教育與教學中五個方面的內容,這是我在教學時間活動中的一些困惑與思考,請大家看後給予我幫助和指點。
8月10日-12日,本人在銀川參加了高中新課程培訓,在學科培訓時聽了魯科版的主編胡久華教授所作的報告,學習到該教材編寫的一些基本理念為:
①明確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適應不同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需要為根本宗旨,全面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和課程理念。②綜合反映社會發展需要、學科特點和發展需要、以及學生髮展需要對於高中化學教材的要求,體現基礎性、時代性和選擇性;③依據科學學習規律和學生心理髮展特點,倡導積極主動的多樣化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④教材對於具體內容的處理則充分體現了高觀點、大視野和多角度的編寫特點。⑤全套教材設定的學習活動欄目充分展現了新高中課程所倡導的積極主動的以探究為核心的多樣化教學方式,例如,設定了“聯想•質疑”、“觀察•思考”、“活動•探究”、“交流•研討”、、“概括•整合”等通用學習活動欄目,這些欄目與初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中的欄目具有一定的銜接性,更體現了高中生學習心理和學習能力發展的特點。
教材的編寫者認為,高中化學新教材應該打破“大鍋飯”和“平均主義”的編寫思路,一味地降低難度、刪減有價值的學習內容不是解決學生水平差異的有效途徑。應該通過課程設計取向的多樣性、教學要求和內容處理的層次性,體現學習的選擇性,從而保證高質量的基礎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學到更加適合自己的化學”是本套教材的寶貴嘗試和探索。
教材的編寫者認為,教材應該既有利於教師教又便於學生學,應該對於教師而言成為一種優質的課程資源,對於學生而言成為一種高質量的學習資源。設計多樣的學習活動,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既便於教師教又便於學生學。
在必修1教學進行到一段時間後,本人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做了回顧以後,具體的一些問題與反思如下:
1. 學生學習後,仍在很多的知識點的理解上有問題。如學生生成新知識方面:課本P37練習與活動***第三題***以膠體的製備為情景考察膠體的性質學生在解答完相關的問題後,對Fe******OH***3 膠體的製備知識一點都沒有;課本P54練習與活動第2題***1***、***3***小題題目已明確已知此氯酸可用於殺菌消毒,容易得電子,說明氧化還原反應、有關氫氣的性質與反應等問題。通過找一些同學瞭解到相關知識在初中沒學過,看來初中的課程改革使高中一些知識概念的切入點,一些核心知識的外包裝已經發生改變。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回顧所教學生初中所使用的教材,瞭解初中相關知識體系,對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
2. 部分學生認為化學是很容易學的學科,沒在化學上做多一點的思考與練習,還以初中化學的學習方法與要求在對待高中化學的學習。這一點在月考和期中考試中有反映,也在與學生的交談中反映了出來。對這個問題備課組中各老師也有所體驗,所以將這次的學段考試為手段,在考試中幾乎不以知識的原貌直接給出,而以新課程的一些理念包裹或變型推理的形式給出,如“可能”、“合理”、“比較”等形式。考試結果在預料之中,我會借這次考試給學生的“教訓”為機會,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方法、理解層次等各方面做一些輔導工作,幫助學生順利進入高中化學的學習軌道。
3. 大多數同學出現對所觀察到的現象有遺忘的情況。考試中,要求學生對課堂演示實驗金屬鈉與水的反應,鐵絲在氯氣中燃燒的現象進行描述、氯化鐵溶液的顏色、氯化銀沉澱顏色、氯離子的檢驗、複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常見的難溶性鹽、鹼等問題,這些題在歷屆的學生考試中屬於送分題,但在本次考試中,能答對的同學並不多,這些問題我們還在課前做過提問的,但時間一長學生全忘記了。學生根本沒對化學做太多的練習與鞏固,反而也沒把時間花在那些形式多樣的學習上,如研究性學習、課外調查採訪、資料的收集、綜合實踐、圖片的採集等活動。
4. 學生學習的過程有輕浮的傾向。這一點不僅僅表現在學習過程中,也表現在對所學習內容的選擇上。在對學生的觀察後感覺學生在化學的學習中,只對做實驗,看現象有興趣,對現象的描述及完善沒多大興趣,學習內容稍有點難度或抽象化一點,就容易表現出不耐心不主動。這可能與新課程的學習形式的多樣化與選擇性給學生帶來的困惑,而教師也新進入新課程沒能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有關。
5. 實際教學與專家的設想出現矛盾。我瞭解到很多的學科存在這個問題,專家可能會認為一線教師沒忠實地按照新課標準與教材編寫的意圖去展開教學,而自己加入了一些不該加的東西。其實這個說法我不贊成,教學一線的教師其實比專家在“如何使學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識,培養相關能力”方面有更深入的瞭解,而且絕對結合了不同學生的實際。在聲音四起時,專家們應該從實際出發,對課程設定、課程標準、教材做出調整。實際的情況是教學參考中有些要求1課時完成的教學內容,有時花三個課時才能完成,還沒有加入其他的內容或要求。因為一些內容的教學的實驗條件有限,有時實驗要幾次成功,對一些問題的討論,學生相關生活經驗貧乏而無法有效地展開;有的課節,只完成書上提到的實驗就下課了,可教材中還圍繞這些實驗有交流與討論、有知識拓展、概念的建立、還有探究,我迷惑,這能完成嗎?這是有教學經驗的人設計的嗎?
以上談了我在實施新課程教學實踐後的一些問題與反思。這些問題是我對比傳統教學與新課程教學後得出的,不是舊課程也會出現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新課程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雖然我不知新課程走向何方,但我能肯定地說,這些不可能是新課程所期望的,課改必須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