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考點

  高中地理複習一定要關注如環境、人口等熱點問題,運用有關資料和資訊解決實際問題。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一篇 。

 

        (一)

  §1 人口的數量變化

  1、一個地區人口的數量變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其中,影響人口數量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是自然增長,而機械增長對人口數量的影響力隨著範圍的增大而減弱。

  2、從時間上看,世界人口數量的變化在不同歷史時期是不同的,從總的趨勢來看是不斷增長的,二戰後則進入快速增長時期,70年代後增長速度減緩。從空間上看,集中於歐洲、北美洲、大洋洲的發達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日本、俄羅斯;德國、法國、匈牙利等國家甚至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現象;而集中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因此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採取的人口政策是不同的。

  3、世界人口增長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項指標共同構成的,可以分為原始型、傳統型、現代型三種類型。

  4、圖中曲線①表示出生率,曲線②表示死亡率。A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原始型,B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傳統型,C表示的人口增長模式是現代型。在表格中填出各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相關特點。

  5、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生產力,在人口模式的轉變過程中,首先出現下降變化的是死亡率。

  6、全球增長模式從總體來看處於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從區域性看,發達國家以及中國等少數發展中國家已經進入現代型型,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仍然處於由傳統型轉向現代型的過渡階段。

  §2 人口的空間變化

  1、人口遷移按照是否跨越國界可以分為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

  2、國際人口遷移總體特點是以集團性、大批量的移民為主。①19世紀以前主要遷往新發現的大陸,如由歐洲遷往美洲、大洋洲,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佈。②二戰後的人口遷移主要特點是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遷移方向主要由發展中國家遷往發達國家以及世界性的大型能源基地,主要遷出區是拉丁美洲,主要遷入區有歐洲、北美和西亞、北非地區。

  3、我國人口遷移分為兩個階段:①20世紀80年代以前,為了開發邊疆,主要以政策性遷移為主。②20世紀80年代以後,主要特點表現為人口遷移規模增大,頻率加快,遷移方向主要為由農村向城市,由內陸向沿海。

  4、我國人口遷移的主要意義:①調節人口空間分佈;②調節人才餘缺;③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④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經濟差距。

  5、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個人動機和需求等,從總體上看,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往往是經濟因素。

  §3 人口的合理容量

  1、①環境人口容量:是環境承載力最重要的指標,表示一個地區能養活的最大人口數量;②人口合理容量表示一個地區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所能養活的最大人口數量。二者均具有不確定性性。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資源、科技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資源和科技水平,成反比的是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關鍵是既要提高生活質量,又要保持好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對於不同國家和地區來說,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關鍵措施是不同的,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將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而發達國家要建立公平秩序,保證大多數人追求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力。

 

       

(二)

  §1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1、城市形態分為組團狀***重慶***、團塊狀***北京、成都、合肥、華盛頓***、放射狀***延安***、條帶狀***蘭州、洛陽、西寧、宜昌***等。

  2、影響城市形態的因素有自然條件***地形、河流等***和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經濟、文化、歷史等***。如:平原地區的城市形態多為團塊狀,山區和丘陵區的城市形態則多為組團狀。

  3、城市中最常見的功能區主要是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各功能區之間沒有明顯界線;各功能區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規模和型別的城市,其功能區構成不同。

  4、住宅區: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階與低階住宅區呈背向發展。

  5、商業區: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費者;分佈以市場最優或交通最優為原則;多位於市中心、交通幹線兩側或街角路口;大多呈點狀或條狀。

  6、工業區:專業化程度較高,相互之間協作性強;不斷向外緣移動;分佈於交通便利地區***靠近公路、鐵路、河流等***

  7、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經濟因素,如地租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交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遠近***、各類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等。

  8、圖中A表示工業,B表示住宅,C表示商業,由市中心向外緣遞變最快的是商業,①-③中適合發展住宅區的是②,適合發展工業區的是③,適合發展商業區的是①。

  9、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結構包括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10、城市規劃的合理性必須兼顧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例如: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協調好相互的位置關係,以減少汙染;設定必要的防護帶;必要的衛星城建設等等。

  §2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1、城市等級越高,其服務種類越多,服務級別越高,服務範圍越大。城市服務範圍通常不固定,沒有明顯界線。一般城市服務範圍包括城市本身、周圍的小城鎮以及廣大農村地區;省會城市服務範圍覆蓋周圍各縣乃至全省;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服務範圍則可擴充套件至全國。

  2、城市規模和等級與其地理位置相關,位於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的地區,有利於城市等級的提高。

  3、合理佈局城市的原則:①高等級城市數量少,低等級城市數量多;②低等級城市分佈於高等級城市周圍;③高等級城市相互距離較遠,低等級城市相互距離較近;④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範圍層層巢狀***高等級城市服務範圍包含低等級城市服務範圍***

  §3 城市化

  1、人口向城鎮集聚、城市範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其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標準包括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數量、城市用地規模和麵積等,其中最重要的標準是城市人口比重的高低。

  2、促進城市化發展的原因主要包括:農村***推力***:人口過剩***對土地壓力大***、自然災害頻繁嚴重、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城市***拉力***: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交通便利。

  3、發達國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發展速度慢,已經進入城市化的後期成熟階段,多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從而出現眾多的衛星城。

  4、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小***,發展速度快,已經進入城市化的中期階段,多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造成城市規模和麵積不斷擴大。

  5、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即可以改善環境,如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設施、綠化環境等,也可以破壞環境,產生環境汙染問題***大氣汙染、水體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噪音汙染、光汙染、電磁輻射汙染等***和生態破壞問題***如生物多樣性減少***,另外還可以產生交通及居住條件差、失業和就業問題突出、社會秩序混亂、內城衰落等現象。

  6、人類解決城市化問題***建造生態城市***的主要對策:

  ①發展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環境汙染。

  ②使城市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建立良性迴圈:例如:

  ? A.城市化發展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 B.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設城市新區和建設衛星城

  ? C.合理規劃城市,處理好城市各功能區的關係

  ? D.提高綠化

  ? E.其他措施:合理進行交通改造、住房改造、加強社會秩序管理、合理調整產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