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期末考試文言文複習資料

  都有那些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三 峽

  一、基本知識

  文學常識

  《三峽》選自《水經注疏》。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作者酈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長,范陽涿***Zhuō***縣***現在屬河北***人,北魏地理學家。好學博覽,留心水道等地理現象,撰《水經注》。其書名為註釋《水經》,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蹟、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文言詞語

  【通假字】

  [闕]通“缺”,空缺。

  【一詞多義】

  [絕]①沿溯阻絕[斷,斷絕] ②絕巘多生怪柏[極] ③哀轉久絕[停止;消失]

  【詞類活用】

  ①乘奔御風[飛奔的馬]②素湍綠潭[急流的水]③迴清倒影[清波]

  【常見短語】

  [略無]毫無。略,幾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當。

  [夜分]半夜。

  [榮]茂盛。

  [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屬***zhǔ***引]連續不斷。屬,連續。引,延長。

  【其他詞語】

  [嶂***zhàng***] 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ī***]日光。這裡指太陽。

  [襄***xiāng***]上。

  [沿]順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時。

  [宣]傳達。

  [雖]即使。

  [御]駕,乘。

  [疾]快。

  [素]白色。

  [回]迴旋。

  [巘***yǎn***] 險峻的山崖或山峰。

  [漱***shù***]沖刷。

  [旦]早晨。

  [肅]寂靜。

  [哀]悲哀。

  [轉***zhuǎn***]婉轉。

  [沾]沾溼。

  [三]表示概數。

  二、理解探究

  整體把握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激發人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作者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餘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悽”“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文章先寫山,後寫水,佈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湧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結構提綱

  總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側重寫山: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分特點:***1***夏:水漲流速,交通斷絕。***2***春冬:水退潭清,風景秀麗。

  ***3***秋:水枯氣寒,猿鳴淒涼。***側重寫水:四季不同,風景各異。***

  問題探究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2、第一段總寫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1***峽長***七百里***嶺連***連山,略無缺處******3***山高峽窄***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第一段中三峽的山具有怎樣的特點?

  山高嶺連,岸偉峽險***或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4、“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一特定環境下的情景綜合表現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山的“連”“高”“窄”。

  5、第一段作者採用了什麼寫法表現三峽的特點?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6、三峽的夏水有何特點?

  ***1***水漲***襄陵,沿溯阻絕******2***流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7、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麼?這是什麼寫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詩?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漲流急,也突出了三峽夾江對峙、狹窄險要的特點。寫法:側面描寫。想到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8、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峽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寫的?表現了三峽怎樣的季節特點?

  抓住了碧水、怪木、飛瀑來寫的。表現了春冬三峽的風光秀麗。

  9、總括春冬之景的四個字是什麼?

  清榮峻茂。

  10、“良多趣味”表現在何處?

  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11、第四段寫什麼季節的景色?作者是從哪一角度寫景的?表現了景物什麼特點?

  秋季。聽覺。表現了幽靜、寂寥、悽異的特點。

  12、“漁者歌”有什麼作用?

  說明猿聲淒涼、悲哀,從側面渲染了秋天蕭瑟、肅殺的氣氛。也暗含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13、作者為什麼先寫夏水?又為什麼先寫山,後寫水?

  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為寫水勢,先寫山勢,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14、分別概括三峽夏、春冬、秋三段時間三峽景物的美點。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悽婉美

  ***二***

  記承天寺夜遊

  一、 基礎知識

  文學常識

  《記承天寺夜遊》選自《東坡志林》。寫於作者被貶黃州期間。作者是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

  文言詞語

  [解]除去,脫。

  [戶]門。

  [欣然]喜悅的樣子。

  [念]考慮、想到。

  [遂]於是,就。

  [寢]睡覺。

  [相與]共同,一起。

  [中庭]院裡。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橫]交錯。

  [蓋]原來***是***。

  [但]只是。

  [閒人]清閒的人。

  [耳]罷了。

  二、理解探究

  整體把握

  這篇小品文通過寫“月”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通過寫“閒”,傳達了作者複雜微妙的心境。將“月”“閒”融為一體,深沈含蓄,精美傳神。

  問題探究

  1.“月色入戶”表現了怎樣的情味?

  運用擬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無聊,悄悄進門與他為伴。

  2.“欣然起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難得的喜悅與興奮。

  3.從“念無與為樂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與誰一同賞月才不致辜負如此良宵?在這謫居的寂寞中,誰能與我同賞明月?透出憂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結果的句子是什麼?

  遂只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5.為什麼不假思索地去“尋張懷民”?

  同是被貶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懷民亦未寢”,從這裡可以看出什麼?

  二人心有靈犀。

  7.“積水空明,藻荇交橫”分別比喻什麼?表現了景物什麼特點?

  “積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現了月光的皎潔、透明。

  “藻荇交橫”比喻月影。表現了月影斑駁,搖曳多姿。也表現了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寫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麼?

  虛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實景:竹柏之影。襯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靜、淡雅和賞月者的恬靜、悠閒。

  9.寫景中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清靜、舒適、愉悅。

  10.想像一下作者與張懷民散步是什麼心情。

  悠閒自得、無憂無慮。

  11.“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達了作者怎樣微妙複雜的感情?***文尾通過“閒人”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怎樣理解“閒人”的含義?***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歡喜、漫步的悠閒、尋求解脫的曠達……各種難言之情盡在其中。

  三、 拓展延伸

  1.根據本文創作一副對聯。

  例:月色懂人心潛窗入戶,謫人共嬋娟遣憂逐愁

  2.從文中可見當時作者思想怎樣?你從中能得到什麼啟發?

  蘇軾被貶,心情憂鬱。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他月夜遊寺正是消釋抑鬱的具體行為。在政治漩渦中損傷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託。作者不是沉溺於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雋雅。

  本文啟發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態去調節自己,樹立進取之心,從而迎來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三***

  答謝中書書

  一、基礎知識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樑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Mò***陵***今江蘇南京***人。有《陶隱居集》。

  文言詞語

  【共】一起。

  【談】談論,欣賞。

  【交輝】交相輝映。

  【四時】四季。

  【歇】消散。

  【頹】墜落。

  【沉鱗】潛在水中的魚。鱗,借代魚。

  【競躍】爭相跳躍。競,爭著。

  【欲界】指人間。

  【仙都】指仙境。

  【復】再。

  【與***yù***】參與,這裡指欣賞。

  二、理解探究

  整體把握

  文章以感慨發端,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具體描繪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視俯視、平遠高遠的視角,動靜結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

  最後,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本文寫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問題探究

  1.作者描寫景物有什麼特點?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觀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顯而微;景物狀態:由靜而動;時間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諧、完整、統一。

  2.“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內含作者什麼感情?

  有高雅情懷的自豪感以及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運用仰觀俯察兩種視角,寫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的對偶句是什麼?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4.講究色彩搭配,表現一年之美,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景象的對偶句是什麼?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具備。

  5.將聽覺、視覺結合,由靜入動,表現一日之美,傳達了生命氣息的對偶句是什麼?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6.“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7.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麼?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8.分析“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

  “歇”“頹”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為,有過程,激發人的想像,充滿生命氣息。“鱗”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語言表現力,文學色彩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