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古詩鑑賞
八年級語文中的詩詞賞析始終離不開一個“想”字。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下語文古詩鑑賞
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評析】前四句,寫詩人因被貶23年,受沉重打擊,內心憤憤不平、淒涼傷感。後四句情調變高昂,一方面諷刺了那些善於見風使舵往上爬的人,另一方面又表示不能如此消沉還得挺起腰板來。頸聯:本意是比喻在自己被貶謫邊地好像沉舟病樹般奄奄一息之時,有多少人卻飛黃騰達爬了上去。後來引申出“新事物終究要取代舊事物”這一客觀規律和真理。
【練習】
1. 請發揮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說說“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描繪了怎樣的一幅圖畫?波濤滾滾的大江之上,沉沒的船隻旁邊,有成千上萬的船隻揚帆競發;大自然中,枯死的樹木前有千萬棵樹木競相爭春,呈現一派生機景象。
2.“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中的兩個典故,分別用來表現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引用典故,抒發作者對老友的懷念以及歲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慨之情。
3.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歷來受到人們的讚賞,你怎樣理解這兩句詩?
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春,“沉舟”、“病樹”是詩人自喻,飽含感慨身世、惆悵憂傷之情;後人將之引申為新事物終將代替舊事物這一自然規律,表現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2、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評析】本篇是一首詠史之作。開篇以一件古戰場遺物來興起對前朝英雄人物和戰事結果的慨嘆。後兩句是詩人的議論,也是一種假設,如果天不作美,沒有東風相助,那麼周瑜就不會戰敗曹操,“二喬”就會成為曹操的戰利品,深鎖銅雀樓,供曹操享用。換言之,就是說當時從軍事實力方面看,周瑜根本就不是曹操的敵手,之所以勝了曹操,那是因為老天作美,為周瑜提供了風向之便。表達了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鬱不平之氣。
【練習】
1、詩歌開頭為什麼從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寫起?
借一件古物興起對歷史的慨嘆,小中見大。***折戟——小;赤壁之戰——大;國家的命運——大***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千古傳頌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將被關進銅雀臺中了。
3、試體會“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兩句議論的妙處。
詩人並未從正面去評論戰勝的原因,而是提出一個與事實相反的假設,如果不刮東風,周瑜就有可能戰敗。表達了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鬱不平之氣。 “二喬”並非普通女子,而是東吳國家命運的象徵。
4、選出對這首詩理解有誤的一項D
A該詩開頭從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寫起,很自然的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
B“自將磨洗認前朝”為後兩句論史詠懷作鋪墊,詩人心緒無法平靜。
C詩人一反傳統看法,認為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重寫。
D在這首詠史詩中,作者關注的重點是赤壁之戰,以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
3、 過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評析】首聯回顧自己大半生的經歷,特別是四年抗元鬥爭經歷。二、三聯抒發祖國即將淪亡、自己雖竭盡全力挽救然而邱峰被俘無力迴天的無限悲憤與痛苦心情。尾聯:表明自己誓死不屈以身殉國的必死決心,及對自己為國盡忠為民效命必將留名青史的自信。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為正義事業從容就義。
【練習】
1.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請結合對“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兩句詩的分析,來體會他的愛國情感
把個人命運與山河命運緊密相連,個人沉浮緊繫著祖國的安危。
2.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請簡要分析。
自古以來誰能不死呢,我要讓自己的一片忠心永留史冊。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誓死不屈以身殉國的必死決心,及對自己為國盡忠為民效命必將留名青史的自信
4、 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評析】“把酒問天”設問開篇,“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將天上與人間作比,突出了他當時“仕”與“隱”的矛盾心理,詞人不滿現實,企望天上的純潔。但天上恰如人間,同樣不能圓滿。蘇軾遙望月宮,似與嫦娥共舞,身處瑤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飄逸中帶著幾分酒後的輕狂。下片寫實,表現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並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結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轉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願,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
【練習】
1.此詞中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是: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2.“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乃千古名句。請對此句進行簡要的評析。
此句是說,惟願***兄弟***彼此珍重,在遠別的時光中共賞美好的月色。表達對親人美好的祝願。進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願,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也表達了詞人心胸開闊的樂觀胸懷。
3、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由此還表現出他的什麼特點?
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②曠達的胸懷,樂觀的生活態度。
5、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峰巒如聚, 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 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評析】詩人是為“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而“傷心”嗎?不是,由“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知是為古往今來的老百姓傷心。隱含對百姓的同情,對封建統治者的諷刺。
【練習】
1.“峰巒如聚,波濤如怒”中“聚”和“怒”寫得都很形象生動,請你就此說說你的理解。
把“峰巒”“波濤”的雄偉氣勢寫得生動形象。“聚”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怒”形容黃河之水的奔騰澎湃,從視覺和聽覺寫出潼關的險要。
2.詩人是為“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而“傷心”嗎?
詩人為古往今來的老百姓“傷心”。隱含對百姓的同情,對封建統治者的諷刺。
3.“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中的“亡,百姓苦”好理解,為何“興,百姓苦”呢?
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豪華宮殿,從而給人們帶來巨大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百姓。此句議論精闢地揭示了封建統治給人們帶來的苦難。
6、 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評析】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現了作者那種超然世外、了無掛牽、漠視名利、自得其樂的處世態度與志向情趣。詩人居住在人多的地方,卻不感到喧譁嘈雜,原因是“心遠”,心中沒有任何牽掛,所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景,生活中有酒即醉,採菊花,看飛鳥,望南山,悠閒自在,與世無爭。“忘言”二字是貪圖到“真意”的表現。
【練習】
1.體現這首詞思想內容的一個詞是心遠。
2.這首詞將記敘、描寫、議論兩年、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請選這四種表達方式中的任一種,作簡要分析。
1—2兩句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的生活環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對於第一句是極少的例外,所以用“而”字做堅決的轉折。3—4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在“心境”中獨立安閒的緣由。5—6句細緻描寫採菊的過程,並以所見寫心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間有“悠然”的心境,收尾兩句抒發感情,“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3.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現詩人悠然淡泊。的心情。
4.歷來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見解:有人認為“悠然見南山”好,有人認為“悠然望南山”好。請簡明扼要地談談你的看法。
“見”字好。“見”字更能顯示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於塵雜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字表示有意識地凝目眺望,更能寄託詩人對僧道雲集的廬山勝地一往情深的喜愛,是詩人隱逸思想的真實外化,體現著藝術形式服從於思想內容的創作原則。
7、 行路難·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評析】1—4句形象描繪了苦悶彷徨的情形:金盃玉盤,佳餚美酒,身為酒鬼卻無法下嚥,坐立不安這。5—6“渡黃河”“登太行”比喻努力實現自己的大抱負大目標,可是卻四面碰壁是,道路不通,令人沮喪。7—8兩句,精神又昂揚起來:當年姜太公、伊尹不是先苦後甜終成大業麼?9句寫面對現實,不由得痛苦而消沉。不過,詩人最後並沒喪失信心。10—11句充滿了自信與對理想不屈的追求:終有一天,我會乘風破浪橫渡滄海。全詩感情激越,幾伏几起。
【練習】
1.賞析“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想渡過黃河卻看見冰雪堵塞了大河,準備登上太行又見莽莽的風雪瀰漫高山。用比喻的手法,將“冰塞川”“雪滿山”喻為自己遇到的重重阻力。照應題目“行路難”,抒寫了詩人在長安經歷仕途***的體驗和事與願違的痛苦心情。
2.詩中引用兩個典故有什麼作用?
姜太公碧溪垂釣,伊尹夢舟日邊的典故,表達了詩人夢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
3.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為後人稱道,試作簡要分析。
儘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此句把實現政治理想比喻為“長***浪”,表現了詩人堅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邁的氣概和樂觀的精神。
8、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胃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人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方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練習】
1.詩歌反映了一種怎樣的社會現實?
戰亂給普通百姓帶來了無盡的痛苦的社會現實。
2.“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是千古名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理想和情懷?
作者身陷困境仍關心天下,寧可獨守茅屋亦希望天下百姓生活安穩溫暖,這是作者的理想。體現作者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博大寬廣的胸懷。
9、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評析】前十句寫“壯麗的雪景”,後八句寫“送別”。惜別之情融會在雪景的描繪中***情景交融***。三、四兩句用比喻描繪雪景而不是梨花,生動形象。指:一夜之間,突然春風吹拂,萬千樹木全都像開滿了梨花。
【練習】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詠雪的千古名句,請簡要分析其妙處所在。
【胡天的大雪好像忽然一夜吹來春風,千樹萬樹像梨花盛開一樣的景象。此句用比喻、誇張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描摹出胡天雪的大與急,傳神地寫出了詩人的驚奇與好奇。】
2、“海闌干白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勾勒了怎樣的雪景,起了怎樣的作用?
勾畫出瑰奇壯麗的邊塞雪景,又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送別環境。如此惡劣的天氣長途跋涉必將是無比艱辛的。“愁”字隱約對離別分手作了暗示。
3、是送別,為什麼要詠雪?二者有怎樣的聯絡?
全詩以雪景襯托別情,情景交融,詩人描繪邊塞八月冰雪天地﹑愁雲慘淡﹑苦寒難耐的景象,更能襯托出詩人送朋友的無限悵然之情。
10、 己亥雜詩·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評析】後兩句用比喻,表示自己雖然已成“落紅”甚至“化為春泥”但對國家命運的關心並不因此減退,今後仍將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儘自己的責任。境界高遠,比喻精妙。
【練習】
1.這首詩反映了詩人怎樣的精神品質?
反映了詩人辭官後不甘消極,仍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決心繼續為變革社會而努力的精神。
2.請你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一句進行簡要評析。
以落花化成肥料滋養鮮花生長之事喻自己即使落魄不被重用,也願為國效力。【落花不是無情的,就算是化作春泥也要守護著新花。這是飛花的獨白,也是詩人內心的寫照。運用比喻,表明詩人的心志,雖辭了官,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為了國家和黎民百姓不惜奉獻全部力量。】
八年級語文課外古詩出塞賞析
出塞
詩人:王昌齡 朝代:唐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古詩賞析
【註釋】
①龍城飛將:指漢武帝時的鎮關大將李廣。
②胡馬:指敵人的軍隊。
③度:越過。
④陰山: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山脈。
【譯文】
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但是離家萬里的士卒卻沒能回還。如果有衛青、李廣這樣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創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
組詩的第二首,《全唐詩》同時也錄入李白詩作下,作《從軍行》或《行軍》。但《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沒有《軍行》一首。歷來對此詩真實作者存有不同意見。
【賞析】
明月下的邊關,總容易與秦代築關衛胡、漢代的漢胡戰爭等歷史事件聯想起來,因此當詩人看到明月邊關時,胸中感慨萬千:在邊關發生的戰爭不計其數,然而生還的將士卻有幾人?希望這樣的歷史悲劇不要再重演了吧!詩人一語道出了千萬人的願望與心聲。
強烈的現實感,深遠的歷史感,使全詩顯得分外凝重而深沉。詩人將詩歌置於深廣的時空背景中,意境雄渾蒼茫、感情豐厚深廣,被稱為唐人七絕之壓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