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歷史教學計劃

  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以下是小編帶來的關於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教學計劃,感謝閱讀!

  一、基本情況

  1、學生的學習目的、態度及學習興趣

  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知識狹窄,好奇心強;在小學接觸的歷史知識想對較少,學習方法不夠靈活,目的不明確,但對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卻有濃厚的興趣,所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2、學生的基礎知識

  經過小學對社會科目的學習,多數學生都有較好的基礎,學習比較紮實。但也有少部分學生的成績不理想,基礎知識掌握不繫統、不牢固,學習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對這部分學生的培養。

  3、學生的智慧因素

  初一學生好奇心較強,思維活躍,聰明好學,反映敏捷喜歡探究,敢於創新,易於接受新事物。但也有少部分學生智慧水平較低,理解能力較差,學習有一定的困難。

  4、學生的學習方法

  通過小學階段六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對基礎知識的理解、知識的綜合運用效率較高。但也有部分學生地知識死記硬背,學習效率較低。所以,開始在學習方法上要給予指導,幫助學生理解記憶,以儘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

  5、教師本人對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理解和教學水平

  新的學期,初一歷史教材沒有多少變化,今年本人經過新課程的培訓和遠端教育全員研修,對新教材和課程標準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再加上本人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我會隨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不斷學習和探索,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我相信我的教學水平和成績會在原有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古代文明與其他文明古國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的連綿不斷、源遠流長。自夏朝以來的王朝體系,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脈絡,某種程度上說明了中國古代文明連續發展的軌跡,這是一種國情。考慮到初中學生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線索還缺乏瞭解,不易把握縱向脈絡,因此,新教科書採取了以主要朝代的興衰更替反映時序的辦法,予以彌補。

  本冊的四個單元,對應了課程標準中的四個主題及其內容標準。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是以後世發展的眼光來概述原始社會的歷史。這樣做,既有利於學生聯絡前後的知識,綜合性的看問題,又因為側重於文明的起源問題,其他問題可以少講或不講,就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負擔。第二個單元“國家的產生或社會的變革”,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學科體系,迴避了學術界近年來討論比較激烈、爭議比較大的社會形態的劃分問題,同時又提示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的文明成就和社會變革。

  第三個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側重於秦漢統一國家建立與鞏固的歷史,而對於漢武帝以後西漢的發展與衰亡、東漢的興亡等傳統教科書必講的內容,有的用楷體字簡略敘述,有的乾脆不涉及。第四個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實際上是一個主題的兩個方面。政權分立是社會分裂動盪的反映,是消極的,但分裂動盪中又包含一些積極的因素,客觀上為民族交往與融合提供了土壤。

  從學術的角度看,這四個單元的題目,不一定能完全概括相應歷史發展時期的所有特點,但它肯定注意到瞭如何適合學生的特點。以第四單元為例,魏晉南北朝還有其他一些特徵,如門閥士族統治等,其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但從以前的教學情況看,像門閥士族制度一類的知識,距離學生的實際比較遠。所以,儘管它們重要,在初中階段我們還是暫不涉及。

  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三、學期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這段歷史。

  2、理清這段時期的歷史脈絡,掌握重要的歷史時期的有關知識。

  3、培養學生學會用運所學的歷史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和處理問題。

  四、具體措施

  1.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

  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本學期教學最核心的內容。這就必須夯實基礎,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影、影片,模型多媒體,網路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4.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通過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時查漏補缺。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抓好後進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5、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6、加強研討,發現問題及時研討,發揮備課組的整體優勢。

  7、結合本校實際,繼續推行和深化“三環節”教學模式,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