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小學散文

  你知道大師季羨林寫過哪些關於小學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季羨林先生幸福快樂嗎

  我非常崇敬季羨林先生,是因為他是個平易真實的人。我無緣得見他老人家,也從來沒有想過象現在的追星族一樣,去打擾他老人家的清淨,去他的季荷塘邊找他簽字。我瞭解他是通過讀他的文章,看關於他的電視專訪,還有一些別的人寫的關於他的生活的文章。

  他老人家去世了,我覺得是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的一位泰斗和精神領袖消失了,在很久的一段歷史時期不會再有他這樣的人,一個從人格、品德、學術造詣上趨於完美的人。悼念他的文章很多,多數是他的學生,或者是文化名人,也不除外借此攀龍附鳳的人。今天起他的靈堂開始有人去拜祭,肯定不乏達官顯貴,死後的哀榮應該是很隆重莊嚴的。他老人家辭去了“國學大師,學術泰斗,國寶”等桂冠,如果有些人再用這些陳詞濫調去追諡他老人家,不知道他會不會無奈地苦笑。人生一世,生得糊塗,不由自己選擇;死得被迫,除了那些自殺的傻瓜,總的說來是一筆糊塗賬。他老人家說,生由不得自己,但是怎樣活,就可以選擇了,還是可以有一番作為的。人生在世,追求幸福快樂應該是普世價值觀,季羨林先生幸福快樂嗎?

  我以為他老人家一定是幸福快樂的。他臨去世的前一天,還寫了一副字,“寧靜致遠”。我的書房裡也有這麼幾個字,估計全中國把這幾個字掛在牆上的人多得數不勝數。寧靜,是自己就能夠做到的,不需要外界的力量,是自己心靈的功課。至於能不能致遠,那就要看你自己的努力,自己全面素質的修煉,還有時勢的造就。時勢,可遇而不可求,有的人在世的時候成名了,有的則是死後才被認可,你能說他不成功,或者沒有致遠嗎?

  他說他爬了一輩子格子,並沒有刻意去追求這些虛名,只是在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業。他是個佛學家,一身藍色的中山裝相當於他的袈裟,對於物質生活的最低要求,讓他淡泊莊重,他寧靜的內心肯定有不盡的喜樂。

  要是在我們這些俗人看來,或者是那些正值壯年,趕快把自己懂得的一點知識拿去換錢的所謂文人來說,他老人家好象談不上幸福。你要知道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不惜用剽竊作假等手段來堆砌自己的學術王國,到他們累死也不可能有這樣的名望和地位。如果他們有季羨林先生哪怕萬分之一的著作等身博大精深,他們會怎樣地去招搖顯擺,去講究排場,去做壽,去邀請高官增光添彩,都不夠他們忙活的。他們絕對不會在北大的校園裡靜靜地行走,會替一個剛剛入學的大學生看行李,不會在荷花塘邊享受那一份靜寂空靈,不會在波斯貓的陪伴下,一個字一個字地寫下人生堅實的足跡。

  他不看重錢財,可是關於他的祕書盜賣他收藏的字畫的事還是發生了。他有兒女,也有孫子、外孫女,可是大多數時間他是孤獨的。他的夫人比他歲數大,也沒有多少文化,估計紅袖添香的附庸風雅是不會發生在他老人家身上了。比起他老人家,真正的學者又有幾個呢?現在的社會,有知識的人很多,但是能夠稱得上“文化人”的有多少呢?能夠堅守自己的價值觀,做一個真實的善良的人,寧靜淡泊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為權力金錢所蹂躪,不委屈出賣自己的靈魂換取更大的房子更豪華的車子更熱鬧奢華的場面,是真正的“士”,而不是用知識換飯吃的高階乞丐。

  季羨林先生走了,我們仍然能夠象他活著一樣讀他的書。他是永生的。

  :《懷念母親》讀後感

  讀了季羨林的《懷念母親》,我深有感觸。

  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1位是親生母親,1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和季羨林相比,我愛媽媽的情就=1杯“礦泉水”,季羨林對母親就像廣闊無垠的大海。我愛祖國的情懷就好比一棵“小苗”,而季羨林對祖國可以說是懷著深情厚意,好比一棵“百年樹”一樣“高大”!

  我是多麼幸福啊!長這麼大,從來不知道離開祖國母親是什麼滋味。我在學校裡受到老師的愛護和教育,同學們的關心和幫助,在家裡我受到爸爸媽媽的呵護.愛撫。我這一切都是因為祖國!

  周恩來有句話說得好: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泉源。我想,季羨林就是這樣的人,他熱愛祖國的高尚品德令我終生難忘。

  我們應該珍惜自己的幸福時光,從小學好本領,長大以後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繁榮富強!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幾天前已經答應劉霞,寫一篇紀念青春流逝,少不更事的文章來紀念我們的青春。

  只是太過清楚自己無論寫什麼總能偏題,再加上最近總在忙一些無謂的散事,所以一直拖到現在,對此深表歉意。

  和劉霞是從很小就認識的,記得很小的時候,很小很小的幾個女孩子,把一些喇叭花秧圍在樹上,弄成小小的舞臺在裡面唱歌,總是憨憨的開心著。那時候的快樂很簡單。因為開心,所以很快樂。

  總是忘不掉小時候的月亮,無論什麼形狀,總是讓人感覺心底暖暖的。離開家的日子裡,無數個有月亮的夜晚抬頭去望,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彷彿又不是了。記得季羨林先生在《永久的悔》裡也提到了魯西南平原的月亮,現在想想,家裡的月亮圓時總覺得比別地的要豐腴,缺時也比別地的骨感許多。現在已經好多年不再細看家裡的月亮了,提及此處,不免唏噓一番。當我難過,困頓或者絕望的時候,不知道家裡的月亮是否安好~~

  昨天媽媽打電話給我,說想我了……想想,又是許久不曾回家。這個世上,又有幾個人僅僅因為想你了而打電話給你?我自5歲上學,和爸媽在一起的時間並不是很多。小學的時候正是家裡最困難的時候,爸媽正在創業,週末我在家看家,弟弟就會出去玩。而平時在學校,爸媽忙生意,能見到的機會並不是很多。往往很晚爸媽帶著一身的疲憊爸媽回家,草草吃完飯洗刷下就各自休息了。記得我小時候有腿亂的毛病,每到晚上就愛亂髮脾氣,媽媽和奶奶說著話,我就會在床上跺床,大吼大叫,媽媽脾氣暴躁,可到這個時候就什麼也不說,只是不停的給我揉搓我的腿……記憶裡暴躁的媽媽從沒打過我,倒是弟弟捱了不少揍。

  每次媽媽打弟弟我就會在一旁哭,然後求媽媽不要打弟弟。現在小小的弟弟已經成為了真正的男子漢,已經懂得了爸媽的艱辛和不易。上次和他聊天,驀然發現他已經長大了,不是那個被大孩子打了只會哭的小屁孩,也不是那個成天打架談戀愛的臭小子,開始成為一個有志向,有理想的青年。

  想起來爸爸,不知道他現在在忙什麼,自從家裡弄廠子以後,爸爸突然間老了很多,我和他一起出去不會再有人把爸爸當做我哥哥,而爸爸的話,也更少了。11歲開始出去上學,哪次打電話回家都是媽媽接,偶爾爸爸接了,也會說:“我去叫你媽。”我知道,其實爸爸哪次都在旁邊聽著。到現在為止,我對爸爸做過很多讓我後悔的事。我想,他或許已經不記得,可是年少的不懂事所犯的錯誤總是讓我哽咽。最能寬容的是親情,因為知道不會離開,做一我們傷害親人時總是無所顧忌,總是肆無忌憚。可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雖然父母只有40多歲,還是很年輕的年紀,但是,我們也不小了。所以,我們必須在已經懂了事的年紀,多疼疼他們,多陪陪他們……

  也不知道要寫什麼了,突然很害怕,怕忙到去陪爸媽的時間越來越少,這種害怕讓我很恐慌,我在20:07將腦袋伸出窗外,想看看月亮,才發現今天的青島是沒有月亮的。那麼,讓淚水放肆的流一次,多少委屈,多少不甘,多少悔恨,都在這沒有月亮的夜晚,隨著音樂,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