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十大數學思維能力

  幼兒數學思維的培養,不只是唱數和計算,這裡發點家長在兒童期要培養孩子的十大數學思維能力,即數量、計算、分類、集合、時間、空間、對應、排序、抽象、解決,從孩子三四歲時家長就可以由淺入深地引導孩子了,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下我的建議。

  培養孩子的十大數學思維能力的方法

  培養孩子的十大數學思維能力:數量

  包括唱數、計數。唱數是1、2、3、4、5……計數是孩子能查清到底是幾個,比如幾根手指等。這兩種家長都比較重視,卻常常忽視另一種——測量,包括對刻度、重量等單位的感知。不妨抽空帶孩子拿一個棍子,量量跑道有幾棍子長,或拿橡皮量量鉛筆盒有多寬,讓他知道測量是用一個個單位去量,並且這個單位是統一的,讓他能在最簡單的測量中理解和感受單位。

  培養孩子的十大數學思維能力:計算

  多數家長可能是掰著指頭教孩子算加減法的,這不夠。我們不是主張讓孩子在小時候一定學會計算多少數,而是在算的過程中,更多地讓他去理解,而非死記硬背。比方說,小明有10顆糖,毛毛有8顆,小明比毛毛多了幾顆?豆豆有20顆糖,他分給小朋友8顆,還剩幾顆?雖然都用到減法,但實際不同,前者是比較型,後者是剩餘型,家長重要的是幫孩子去理解兩者間有什麼不同,而非算出最後的結果。

  培養孩子的十大數學思維能力:分類

  想讓孩子思維發展,必須重視多元化分類。比如:一個三角形、一個圓形、一個三角形,你會把三角形歸屬一類;但把這三樣變一下,一個藍色三角形、一個紅色圓形、一個紅色三角形,除了按形狀,也可按顏色,把紅的歸為一類,這就是多元化分類,它能更好地鍛鍊孩子思維的清晰程度。不過,在孩子剛接觸一個高的、矮的、粗的、細的等新概念時,可以先單一分類,當這些概念形成後,再開始多元化分類。

  培養孩子的十大數學思維能力:集合

  從小學開始,所有計算、概念都是在集合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集合的概念清楚了,以後解決問題會好很多。比如:小明10顆糖,毛毛8顆糖,小明的糖和毛毛的糖各是一集合,兩集合比較相減,就得出了小明比貓貓多幾顆糖。當孩子感知集合以後,就能分析出兩種集合之間有何相關或完全不同之處,也有助分類。

  培養孩子的十大數學思維能力:時間

  除認識鐘錶,讓孩子知道這個針走到哪兒是10分鐘,要讓他感知時間,親身感受一下多長時間是10分鐘。

  培養孩子的十大數學思維能力:空間

  除讓孩子感受上下、左右、前後、裡外等方位詞,還要培養孩子的空間建構能力。拼積木、拼圖等遊戲都是在進行空間建構。拼積木是隨意的、創造性的、立體的空間建構;拼圖前事先就想好要拼一幅什麼樣的圖畫,是有目的、平面性的空間建構。

  培養孩子的十大數學思維能力:對應

  小貓對應小狗、小狗對應動物等等,找相同、找關係的對應,是家長常給孩子佈置的連線遊戲。除此以外,空間對應就比較欠缺。事實上,老師排座位,在黑板上列一個座位表,下面的同學根據排表找到自己座位,這就是空間對應。

  培養孩子的十大數學思維能力:排序

  現在家長比較重視孩子的迴圈排序,比如一說三角形、圓形、三角形、圓形,你就知道下面跟著的是三角形、圓形。但是,還有另一種排序的能力是“第幾”,比如小朋友們排排隊,從左到右第幾,從右到左第幾,以及讓孩子把一些東西從大到小排序或從高到低排序,這些能增強孩子對序數的感知力,和以後數學學習密切相關。

  培養孩子的十大數學思維能力:抽象

  抽象思維的意義就不再多講了,怎麼培養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家長可以問問孩子:“你看媽媽今天和平常穿的衣服有什麼不同?”孩子就要通過思考,在提取一個個資訊比較後,分析出不同在哪裡。

  培養孩子的十大數學思維能力:解決

  數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解決問題,它絕不像語言那樣是用來背的,更多地體現在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過程最重要,結果不是最重要。因此,讓孩子去解決一個問題時,你要給他留下一定空間,讓他去思考,自己去琢磨,不求結果。

        什麼是數學思維

  數學思維就是數學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形式,也就是人們通常所指的數學思維能力,即能夠用數學的觀點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轉化與劃歸,從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函式/對映的思想,等等。一般來說數學能力強的人,基本體現在兩種能力上,一是聯想力,二是數字敏感度。前者能夠把兩個看似不相關的問題聯絡在一起,這其中又以構造能力最讓人折服;後者便是大多數曝光的所謂geek,比如什麼Nash之類的。當然也有兩種能力的結合體。

  我國初、高中數學教學課程標準中都明確指出,思維能力主要是指:會觀察、實驗、比較、猜想、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會用歸納、演繹和類比進行推理;會合乎邏輯地、準確地闡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能運用數學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數學關係,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