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成語故事典故有哪些

  從成語典故中我們可以學到豐富的歷史知識,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無論您是莘莘學子,還是已為人父母之人,都可以從中得到營養,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浩瀚。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有趣的成語故事典故,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愛鶴失眾的故事

  【成語】: 愛鶴失眾

  【拼音】: ài hè shī zhòng

  【解釋】: 比喻因小失大。

  【成語故事】:

  公元前668年,衛惠公的兒子姬赤成為衛懿公後,不思富國強兵之道,整天喜歡養鶴,甚至荒唐到給鶴封官位,享官祿,百姓怨聲載道。北方狄國藉機出兵攻打衛國,衛國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衛懿公被狄兵所殺。

  白頭如新的故事

  【成語】: 白頭如新

  【拼音】: bái tóu rú xīn

  【解釋】: 白頭:頭髮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瞭解,時間雖久,仍跟剛認識一樣。

  【成語故事】:

  西漢時期,鄒陽有一次因為受人誣陷,被樑孝王關進監牢,準備處死。鄒陽十分激憤,他在獄中給樑孝王寫了一封信,信中列舉事實說明:“待人真誠就不會被人懷疑,純粹是一句空話。”

  他寫道:“荊軻冒死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可是太子丹還一度懷疑他膽小畏懼,不敢立即出發。卞和將寶玉獻給楚王,可是楚王硬說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腳。李斯盡力輔助秦始皇執政,使秦國富強,結果被秦二世處死。所以諺語說:‘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雙方互不瞭解,即使交往一輩子,頭髮都白了,也還是像剛認識時一樣;真正相互瞭解,即使是初交,也會像老朋友一樣。”

  樑孝王讀了鄒陽的信後,很受感動,立即把他釋放,並做為貴賓接待。

  抱殘守缺的故事

  【成語】: 抱殘守缺

  【拼音】: bào cán shǒu quē

  【解釋】: 抱著殘缺陳舊的東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進。

  【成語故事】:

  這句成語初作“保殘守缺”,見於《漢書·劉歆傳》:“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

  西漢時,有一個叫劉歆的人,字子駿,是著名學者劉向的兒子,曾拜為黃門郎***內廷侍從官***。後來與劉向共同掌管校勘和整理典籍,進行學術研究。在校勘工作中,他閱讀了不少祕藏的古籍,發現了一本古文《春秋左氏傳》,愛不釋手。經過研究,劉歆認為,《左傳》是一本珍貴的文獻資料,便建議為《左傳》等古籍建立學官。漢哀帝***劉欣***知道此事後,就命劉歆與五經博士講論《左傳》等一批古書的義理。但諸博士既不同意為《左傳》等建立學官,又不肯討論研究此事。劉歆對眾博士的這種態度很氣憤,給管博士的太常寫了一封公文,對此提出了批評和抗議。

  劉歆的信中寫到:這些博士不學無術,孤陋寡聞,懷著害怕別人識破他們的私意,沒有服從真理的公心,所以抱殘守缺,因循守舊,而不肯探求新的學問。由於劉歆的信言詞痛切,引起了博士們的怨恨並因此遭受到了誹謗。後來,劉歆自請到地方做了個小官。

  根據這個故事,後人引伸出了“抱殘守缺”這句成語,原意為守住陳舊、殘破的東西,不肯放棄。現多用以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