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成語典故

  成語凝聚著各民族的智慧並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其充分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天賦,智慧和精神。作為一種重要的語言表達形式,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畫餅充飢

  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名叫盧毓***yù***的人,他是前朝東漢名臣盧植的小兒子。盧毓為人忠厚,學識淵博,魏文帝把他提拔為侍中。在職三年,盧毓對魏文帝曹丕提出過很多好的建議,魏文帝最初不太高興,但是後來見他忠心耿耿、踏踏實實,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書。接著,魏文帝要盧毓推薦一個與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職務,盧毓推薦了鄭衝。魏文帝說:鄭衝這個人你不推薦我也知道,你重新推舉一個我不知道的人吧。盧毓推舉了阮***ruǎn***武和孫邕***yōnɡ***二人。後來,魏文帝選擇孫邕擔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文帝對盧毓說:國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關鍵就在你了。選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聲的,名氣不過像在地上畫的餅一樣,是不能吃的。盧毓回答說:靠名聲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發現一般的人才。我以為好的辦法是對他們進行考核,看他們是否真有才學。現在廢除了考試法,全靠名譽提升或降職,所以真偽難辨,虛實混淆。魏文帝採納了盧毓的意見,下令制定考試法,用推薦和考試相結合的辦法錄用人才,受到了人們的稱讚。

  篇二:指鹿為馬

  指鹿為馬的成語故事說的是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專政,他們為保住自己權勢,假傳“聖旨”,令本應繼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兒子扶蘇自殺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趙高則做了宰相高職。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趙高仍不滿足,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從他,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

  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誰。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

  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裡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

  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

  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陷害。

  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大言不慚地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結果,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說真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從此,留下“指鹿為馬”成語。

  篇三:愚人熬湯

  古時候有一個人,在家裡熬一鍋菜湯。熬得差不多了,他想試試鹹淡是否合適,就用一把木勺舀了一勺湯出來嘗。這人喝了一口,覺得很淡,就隨手把裝著剩湯的木勺放到一邊,抓了一把鹽撒到鍋裡。這時,鍋裡的湯已經加上鹽了,而木勺裡的湯還是原來的湯,他也不重新舀上一勺,又拿起原來的那勺湯來嘗。嘗過以後,他奇怪地摸了摸腦袋,又皺了皺眉頭,自言自語地說: 咦,明明加過鹽了,這鍋湯為什麼還是這麼淡呢? 於是這個人又抓了一把鹽放進鍋裡,仍舊還是去嘗勺裡的湯。勺裡的湯自然還是淡的,他就以為鹽還是不夠,於是又往鍋裡拼命加鹽。就這樣,木勺裡的湯始終沒有更換過,他也重複著嘗一口湯、往鍋里加一把鹽的過程。一罐鹽經他這麼一折騰,已經見了底了,可他還撓著頭皮,百思不得其解地想:今天真是活見鬼了,為什麼鹽都快要加完了,鍋裡的湯卻還是鹹不起來呢?

  篇四:杞人憂天

  古代杞國有個人擔心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食不下咽,寢不安席。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裡活動,怎麼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那人說:“天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

  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麼。”

  那人又說:“如果地陷下去怎麼辦?”

  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麼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麼還擔心地會陷下去呢?”

  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才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