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進補養生湯

  民間廣泛流傳“今冬進補,明年打虎”,“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因此冬季進補很重要。燉品不僅能保持食物的原味,還能將營養大都融在湯水裡,不會丟失。下面就讓小編告訴你,歡迎參閱

  

  當歸紅棗老鴨湯

  材料:老鴨350克,當歸10克,紅棗50克,姜10克,清水1500克。調味料:鹽5克,雞精3克,糖1克,胡椒粉1克。

  做法:

  1、將老鴨斬塊汆水,當歸、紅棗洗淨,薑切片待用。

  2、淨鍋上火,放入清水、薑片、老鴨、當歸、紅棗,大火燒開轉敘燉50分鐘調味即成。

  溫馨小提示:當歸有補血、養血之功效,對面黃血虛、脣甲蒼白、月經不調、心悸眩暈有一定的食療作用。鴨的基本營養要素有代射能,粗蛋白質,粗纖維、鈣、磷、多維和微量元素等。

  黃花菜板慄雞湯

  材料:黃花菜,雞肉,板栗,枸杞,姜,鹽。

  做法:

  1、雞肉洗乾淨,切成塊。

  2、黃花菜泡發好板栗剝好皮。

  3、煮沸清水,放雞、板栗和薑片,蓋上鍋蓋大火煲30分鐘左右,轉敘煲20分鐘。

  4、再放入黃花菜和枸杞半小時,接著下鹽調味即可食用。

  溫馨小提示:黃花中蛋白蛋、脂肪、炭水化合物、鈣、磷、鐵、胡蘿蔔素、核黃素的含量,都高於西紅柿等常見的蔬菜。黃花菜的營養成份特別是對胎兒發育更為有益,因此可做為孕婦的保健湯類。

  美味羊肉驅寒清湯

  材料:羊腿骨***一般菜市場都有地賣,大概在3-5元左右/斤***,羊肉,豆腐,白菜,香菜。

  配料:鹽,料酒,醋,孜然面,白胡椒粉,雞精,花椒,大料,桂皮,蔥,姜。

  做法:

  1、羊腿骨洗淨,每根剁成兩段可看到骨髓;

  2、放入電壓力鍋中,加一點料酒,花椒,大料,桂皮,蔥段,薑片,雞精,倒入水***多加些,依鍋的大小,可加入2/3鍋即可***,燉25-30分鐘;

  3、羊肉洗淨切薄片,備用;

  4、豆腐切塊,備用;白菜洗淨,留菜葉,手撕成小片,備用;

  5、香菜洗淨,切小段,備用;

  6、將燉好的羊肉清湯倒入沙鍋中,開敘,依次放入羊肉,豆腐,白菜,豆腐,逐漸開大火,開鍋後再次調到敘,蓋鍋蓋燉2-3分鐘,加入適量的鹽,香菜,即可。

  溫馨小提示:羊肉營養豐富,貧血、產後氣血兩虛、腹部冷痛、營養不良、以及一切虛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喝湯的時候,可配上大餅或者燒餅,一定要加醋,孜然面和白胡椒粉,這樣喝味道很地道!

  冬瓜薏米養顏湯

  材料:冬瓜1、5斤,薏米100克,瘦肉1斤,陳皮0、25塊,姜2片,鹽適量。

  做法:

  1、薏米用清水浸4小時。

  2、冬瓜連皮和籽洗淨後切大塊。

  3、瘦肉洗淨後切塊焯水。

  4、陳皮用清水浸軟後去瓤剪成絲。

  5、將冬瓜、薏米、瘦肉、陳皮、姜放入電砂煲中,加入1升水煲2小時。

  6、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

  溫馨小提示:冬瓜減肥和美容的功效很好,冬瓜皮的營養也相當豐富含蛋白、糖類、胡蘿蔔素、多種維生素、粗纖維和鈣、磷、鐵,且鉀鹽含量高,鈉鹽含量低。經常食用薏米食品對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效果。薏米清熱利尿作用還能消除浮腫。

  烏雞栗子滋補湯

  材料:烏雞1只、板栗200克、紅棗15顆、枸杞適量、姜1小塊、鹽適量。

  做法:

  1、將烏雞縱向從背部一切為二,入冷水中,水開後撈出。

  2、砂鍋中入半鍋熱水,放入焯過的烏雞,加入薑片,大火燒開轉敘燉制。

  3、溫水浸泡一會兒紅棗和枸杞。

  4、烏雞燉半小時後加入板栗。

  5、燉半小時後加入紅棗和枸杞,再燉半小時左右,最後加入鹽即可。

  溫馨小提示:適合一切體虛血虧、肝腎不足、脾胃不健的人食用。烏雞連骨***砸碎***熬湯滋補效果最佳。燉煮時最好不用高壓鍋,使用砂鍋文火慢燉最好。栗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能夠美白面板,可以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腰腿痠軟,強筋健骨,延緩衰老,是理想的保健果品。

  冬天怎樣喝湯能夠減肥

  冬天喝湯能夠暖胃,大家自然少不了喝上幾碗。但是有些人一個冬天下來喝了不少湯,人就長胖了。這是因為他們喝湯的方式不對。冬天喝湯減肥,首先要喝對湯。向一些骨頭湯,雞湯等,經過熬煮和調味,湯裡面有許多油脂。喝太多容易長胖。冬季喝湯減肥要儘量喝一些素菜做的湯,或者是半葷半素的湯。熬煮時候還得少放鹽油,儘量清淡些。

  其次,喝湯的時間要對。飯前先喝幾口湯,將口腔、食道潤滑一下,可以防止乾硬食品刺激消化道黏膜,有利於食物稀釋和攪拌,促進消化、吸收。並且湯裡大部分是水分,飯前喝幾口湯能夠解決部分飢餓感,降低人們對高熱量食物的食慾。另外,飯前喝湯能讓胃裡的食物充分貼近胃壁,進一步增強飽腹感。

  再者,喝湯的方式要對。湯和飯要分開喝,不要用湯拌飯。飯菜因為比較乾硬,在進食時候人們都會咀嚼多次才吞下去,以便消化。而一邊喝湯一邊吃飯的話,會讓本來難以下嚥的飯菜變得容易下嚥,吃飯咀嚼的次數就會減少。這樣一方面會增加胃部的負擔,另一方面我們的飽感神經反應不過來,人們感知不到“飽”,容易飲食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