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病因與精神症狀

  近年來,糖尿病患者的數量可以說是日漸增多,那麼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呢?糖尿病有哪些精神症狀?接下來小編和你一起了解糖尿病的內容吧。

  糖尿病的病因

  一、遺傳因素

  舉世公認,糖尿病是遺傳性疾病,遺傳學研究表明,糖尿病發病率在血統親屬中與非血統親屬中有顯著差異,前者較後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遺傳因素的重要性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達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遺傳因素明顯高於糖尿病Ⅰ型。

  二、精神因素

  近十年來,中、外學者確認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認為伴隨著精神的緊張、情緒的激動及各種應激狀態,會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長激素、去甲腎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三、肥胖因素

  目前認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個重要誘發因,約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前均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與糖尿病的發病率呈正比,有基礎研究材料表明:隨著年齡增長,體力活動逐漸減少時,人體肌肉與脂肪的比例也在改變。自25歲至75歲,肌肉組織逐漸減少,由佔體重的47%減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此係老年人,特別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明顯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長期攝食過多

  飲食過多而不節制,營養過剩,使原已潛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島素β細胞負擔過重,而誘發糖尿病。現在國內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體越豐滿,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

  近年來,隨著對糖尿病研究和認識的不斷深入,從分子生物學、電鏡超微結構、免疫學、生理生化學等多角度進行控索,對糖尿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又有了新的認識。

  五、感染

  幼年型糖尿病與病毒感染有顯著關係,感染本身不會誘發糖尿病,僅可以使隱形糖尿病得以外顯。

  六、妊娠

  有關專家發現妊娠次數與糖尿病的發病有關,多次妊娠易使遺傳因素轉弱誘發糖尿病。

  七、基因因素

  目前科學認為糖尿病是由幾種基因受損所造成的:Ⅰ型糖尿病———人類第六對染色體短臂上的HLA-D基因損傷;Ⅱ型糖尿病—胰島素基因、胰島素受體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線粒體基因損傷。

  糖尿病的精神症狀

  1.抑鬱

  糖尿病屬慢性疾病,常需長期甚至終身治療,易引起患者情緒低沉、抑鬱、悲觀失望,覺得治療沒有希望,嚴重者出現自殺念頭甚至行為。

  2.焦慮

  不少患者因擔心病情惡化或出現併發症,情緒較為焦慮,常常緊張不安、苦悶、焦慮、莫名其妙地恐懼,並且伴有心悸、多汗、脈速、坐立不安等症狀。

  3.意識障礙

  糖尿病患者在軀體症狀加重或血糖升高時可出現意識障礙,主要表現為嗜睡,隨著血糖的變化,意識障礙的程度也有波動。

  4.神經衰弱

  隨著病情發展的不同,糖尿病患者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神經衰弱症狀,表現為疲倦、無力,失眠、胸悶、煩躁不安,做事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睡眠質量差等

  控制飲食預防糖尿病

  1、進餐次數的調整

  胃輕癱時以少食多餐為佳,每日3大餐分為6-7小餐,分別在早晨、中午、下午、臨睡前進餐,餐間安排2-3次點心,以減少餐後高血糖,同時避免餐前飢餓感。

  2、食物狀態的調整

  胃輕癱時,固體食物排空受阻較液體食物更明顯,因此,膳食搭配時最好將固態食物勻漿化,或多進食流質食物,必要時甚至完全依靠流質食物,這樣有助於改善胃腸道症狀與控制血糖。

  3、食物成分的調整

  糖尿病胃輕癱患者,消化運動減弱,胃排空已延長,故需降低食物中不消化纖維的含量,一些含豐富纖維素的蔬菜***如芹菜、白菜和馬鈴薯等***,雖有降低餐後血糖作用,但是易有胃腸道反應,因此糖尿病胃輕癱患者不能多吃。

  4、糖尿病其他併發症的飲食護理

  伴有腎病者,應控制每日蛋白質的攝入量,同時避免含鉀高的食物;伴有腹瀉者,限制粗纖維蔬菜與水果,食少渣、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炸的刺激性食物;伴有四周神經病變者,多食糙米,豆類等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

  5、注意飲食搭配

  飲食與糖尿病的關係太密切了,所以預防糖尿病要從飲食入手。膳食要注意相互間搭配平衡,品種要多樣化這也是糖尿病的預防措施之一。60歲左右的老年人,每天攝入食物含熱能1900大卡左右,每天大體的食物量相當於雞蛋1—2個,瘦肉50—100克,植物油50克,糧食200-250克。一般體重指數***體重千克數除以身高平方***男<25,女<24為良好;超過這一範圍,應控制膳食量。總的原則是低脂、低糖、低鹽、粗細糧搭配和高纖維素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