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親近神的講章

  關於禱告和親近神的幾則: “很多弟兄姊妹理性上相信有一位神,但神對他而言好像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我們怎樣親近神?下面由小編為你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基督教親近神

  雅4:8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

  我們如何親近神呢?從人的罪性來看人是不願意親近神,人只有逃避神、遠離神。然而神親近我們,使我們轉向神。因此親近神的路是迴歸聖經的路,親近神的路是迴歸禱告的路。本閱讀教材分上下篇:上篇是理念,使我們明白聖經、禱告這兩方面的真理,只有正確的聖經觀才能有正確的祈禱生活。錯誤的聖經觀必然造成錯誤的祈禱生活及信仰生活。下篇是實踐,主要是聖經默想。希望小組成員每天閱讀指定的聖經、默想、祈禱。

  感謝主內的江姐妹、宋姐妹對本閱讀教材的審稿、修改。

  01聖經----神的話

  但你所學習的,所確信的,要存在心裡。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或作凡神所默示的聖經***,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3:14-17

  有人將讀經和禱告比喻為鳥的一對翅膀,失去其一,鳥就不能飛行;也有人將聖經比喻為生命之糧,將禱告比喻為生命之呼吸,失去其一,人就不能存活。這些比喻都表明了歷代聖徒所認識到的讀經和禱告的重要性,若失去其一,所談的屬靈生命都是一種假象。聖經是生命之糧,這意思很明確,既它是餵養我們生命成長的必需品;而禱告是生命之呼吸,呼吸是生理的迴圈系統[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稱為呼吸。通過呼吸,機體從大氣攝取新陳代謝所需要的O2,排出所產生的CO2,因此,呼吸是維持機體新陳代謝和其它功能活動所必需的基本生理過程之一,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將終止。]。歷代聖徒通過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們聖經在基督徒靈命成長的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離開聖經屬靈的生命就會枯萎、終止、變質。如果對聖經真理沒有正確的把握,基督徒的生命、行為、思想就會被世俗的文化同化。保羅在提摩太後書裡提到當時的社會文化對福音真理的衝擊,並且形成了一種相對的矛盾存在。世俗的文化會導致道德的淪喪、虛偽宗教的滋生、絕對真理的否定,這種文化正是福音的敵人,是敵擋真理的。

  世俗文化有四個特點:

  1、愛的誤用---保羅在提後3:2-4裡提到末世的特徵有十九項,與愛有關的就有六項:專顧自己、貪愛錢財、無親情***沒有真愛***、不愛良善、愛宴樂、不愛神。人墮落後並不是沒有愛,而是愛上了不該愛的物件及事物,自我、宴樂、錢財不應該成為愛的物件;愛的物件是神、是人,該愛的不愛,不該愛的偏要去愛,這就是那一個時代特徵,也是這個時代的特徵。

  2、道德淪喪----自誇、狂傲、謗瀆、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好說讒言、不能自約、性情凶暴、賣主賣友、任意妄為、自高自大。我們在這裡每讀一樣,都可以在這一個時代裡找到,而這些我們現在被稱為道德淪喪的事,在這一個時代被引以為榮,在教會裡也是如此。

  3、形式宗教---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

  4、相對主義---常常學習,終久不能明白真理。在這等人的眼裡,世界沒有絕對的真理存在,一切的真理都是客觀的。保羅指明這些是真理的敵人,他們的心地敗壞了,所以保羅勸勉提摩太基督的僕人不能與世俗的文化同流合汙,基督的教會不能被這些罪惡所同化。那我們如何勝過世俗的文化呢?

  但你所學習的,所確信的,要存在心裡。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或作凡神所默示的聖經***,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首先保羅提醒提摩太,你要確切地明白你所學習的、你所確信的真理,這真理是從哪裡而來呢?第一、你要清楚你是跟我學習這真理;第二、你是從小明白聖經的。保羅這樣告訴提摩太就是提醒如今的我們,要勝過這個世界及世界的情慾,我們就要明白聖經。

  一、神的話與人的話――對立關係

  這個世界是因神的話被創造而存在,所以人及萬物都是活在神的話裡面,離開神的話,人就不能存活----這是一個最基本的世界原則。亞當墮落的事件啟示墮落起因是人不相信神的話,亞當反而相信魔鬼的話,所以做出違背神的話的事情。但我們分析人為什麼會相信魔鬼的話,是因為人懷疑神的話。這種懷疑的本質就是人自身的話,魔鬼的話只是一個外在的因素,其內在真正的因素是人聽從自己的話。聖經雖然沒有清楚地交待亞當是如何被夏娃勸誘吃了禁果,但是通過神的話,我們清楚的看到是他聽從了妻子的話,這是顯而易見的。從墮落的那一刻開始,人就不以神的話為活著的原則。神的話與人的話在人懷疑神的話的那一刻開始就是一種對立的關係。

  從亞當墮落至今,神的話與人的話其本質就是一種對立、衝突、矛盾的關係。這種關係的表現形式大概有以下幾種:1、否定神的話、高舉人的話—這是一種敵對的關係;2、歪曲神的話、肯定人的話---這是一種滲透的關係;3、借用神的話,傳講人的話---這是一種以人的話代替神的話,即人站在神的位置傳講人的話。這三種不同形式的關係都表明了人的話要超越神的話,人要掌握這個世界。在不同的領域,政zh i家、演說家、××××者、後現代主義者、自由主義者,他們充分地運用人的話來把百姓玩弄在手掌之中。如果保羅所提及的這些罪惡本是可恥的,那為什麼在那個時代被引以為榮呢?為什麼這些可恥的事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也會引以為榮呢?因為我們裡面有了一種話,這種話成為我們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標準,當這個世界所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正是我們裡面的話所折射出的一種可見的行為,因此我們就不會以此為恥,反而以此為榮。所以人裡面的話是極其重要的,人就是以此話活出人的生活、人的價值。

  上帝創造人,人裡面的話就是上帝的話,上帝的話是人生活的原則,因此人活出來的生活是上帝的話、是上帝的價值觀。人的墮落其本質就是人不以上帝的話為自己裡面的話,人就形成了以人的話為人的話,人要活在人的話中。這種以人的話為人的法則所呈現出的社會就是一種沒有愛、沒有道德、沒有神的宗教,所以在××××所掌控的宗教基本是以人為中心的宗教,宗教一定是適應社會主義發展的,在這種宗教裡面絕對沒有一個絕對者存在,如果有一個絕對者那也一定是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不同的教義都要被神學建設重新去代替、重新去詮釋。其實我舉這個例子只是說明我們基督徒身處在這個國度裡的一種生活表現,其實我們這些不在這體制內的人也一樣。我們只是在體制上不在那裡,其實我們的思想裡已經有了社會主義的話,已經有了唯物主義的話,雖然我們不懂唯物主義為何物,但是唯物主義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在我們裡面成了我們裡面的話。我們基督徒來到社會並沒有影響社會,反而我們的價值觀被社會大眾文化所影響,原因何在?就是因為我們裡面還沒有神的話,裡面存在的是人的話。

  所以保羅提醒提摩太,你要回到神的話語裡,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聖經至高的目的是引導人得救。得救是一種環境、地位、身份上的改變,是一種對立關係中角色的更換。聖經的一個目的就是讓一個人在地位、環境、身份、國度上的更換,本來我們是聽從人的話,現在我們重新聽從神的話。這是一個道德經驗上的,理性思維上的,情感生活上的更換過程。斯托得說:“聖經的目的所注重的是道德非知識,知識方面的報道***希臘文的意思‘智慧’***是基於道德的經驗,這道德的經驗就是‘救恩’。”斯托得這句話無非是要告訴我們,基督徒對神的話是一個可經驗性的,或者說聖經使我們人真實地經歷到神的話。因此聖經並不是一種純知識,也不是一種純科學,而是一種真實的經驗。希伯來人喜歡講故事,他們喜歡講是因為他們真實地經歷到神在他們身上的作為。這跟希臘人講故事不同,希臘人喜歡講故事是因為他們要尋找神,在理智上去尋找神。前者是神的話成為他們活著的幸福,後者是人的話成為他們活著追求幸福的根源。如果我們只將上帝當作我們頭腦研究的物件,只將上帝停留在我們的嘴上,而沒有讓上帝掌管我們的心,沒有讓上帝的話在我們生命中產生深刻的情感、理性、意志方面的對映;這充其量只能定義為有關上帝及基督教的神學學問,往往出於人的罪惡。加爾文有類似一種解釋:神學不是要滿足人的好奇感,也不是要人像當個哲學家一樣試圖揭開上帝本質和工作之迷。加爾文說這是我們沒必要管的事,學神學主要是要學對我們有用的東西,有實際的用處,特別是對於我們的新生命,我們的成聖。而且加爾文也作了個非常重要的解釋:“所謂宗教就是一個與敬畏神相聯絡的信,而這個敬畏也包含著心甘情願而滿有愛心的虔誠。”加爾文說對神的認識非產生出這種宗教的態度不可。因為學神學的時候最重要不但是所學習的內客,學神學若是為了知識,這是一種“欲”——被誤導的愛,但也是學習***即認識神***應有的態度與反應——認識關係,確立關係,所以,它不單是用頭腦學的,也是用心/信心學的。因此要想明白神的話語,首先是與神建立關係,接受上帝,然後才能尋求理解。如果我們不放下人的話,不接受上帝的話,我們永遠也不能明白聖經及有關上帝的知識。前提是接受上帝,使上帝的話在我們的內心產生深切的情感,理性、意志。

  二、神的話與人的話――結合關係

  《聖經》是如何形成的,他的作者是誰?這是很多福音朋友要問的問題,在我們所讀的聖經裡保羅提供了答案: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這句話原文的意思:聖經都是神吹氣的。這句話表明聖經是神的話,是神的口吹出來的。這種口、氣、話的合併表示,神所定意的默示模式是人的語言,因為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思想的溝通工具。前面我提及人是用人的話去統治,利用人的話來達到統治的目的,這是一種思想性統治,使被統治的人有他的思想、活出他思想的生活。上帝使用人的語言,使人能夠思想上帝。從歸正信仰來看:神啟示的俯就性,神自我的啟示是使人認識他,若沒有神的啟示,人根本不能認識神。所以人對神的認識是基於神的啟示,但是這啟示並非神全部的啟示,因此通過啟示所認識的神並非神的全部,因此我們所謂的認識神是一種很有限的認識,或者說上帝根據人的有限性啟示他自已,上帝通過人能理解的話,使人認識他。

  默示就是神的俯就作為,是神將祂的無限與絕對真理,放在有限和相對的文字和文體裡表達出來,藉著聖靈奇妙的工作感動人,使用了人的原有的技能模式,提醒牽引人,並吹氣在人所寫的文字中***theopneustos***。又藉聖靈在祂教會和祂兒女生命中的內在印證,帶領教會接受聖經為神的話語。這一個模式在教會裡有好幾種詮釋:

  第一種就是聽寫式、機械式的默示。這種默示觀對宗教的神祕性而言,他有幾分權威性存在。聖經是如何產生的,某某誰他是一個文盲,有一天碰到了天使,天使給他一本書,叫他拿起來讀,他對天使說我不能讀,因為我一個字也不認識,天使對他說,你只管拿起來讀,他照天使的話拿起來,張口就讀了出來,今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書就是他這樣讀出來的,並且有好幾位見證人。這樣的經歷無異給這本書帶來了幾分神祕性,也確定他的來源是出自神。這種默示詮釋有個問題就是神的話要臨到人並不是通過人的本體,而是臨駕在人之外,必然的結果就是人要理解神的話必須要離開人的本體,人要通過某某一種方式人才能理解神的話。這就是為什麼天主教在敬拜、舉行聖餐中要使用用拉丁文,讀可蘭經一定要用阿拉伯語。這是此種默示觀的錯誤所造成的。

  第二種就是靈感式默示觀。這種默示觀認為聖經只是人一般的作品,他只不過是人的話,只是他受到聖靈的感動寫出了這種有靈感的作品。就是說當我們去讀聖經,在讀的過程中有了感動,那就意味著這就是神的話。我發現今天許多基督徒讀經的態度就是如此,聖經只是心靈雞湯,是一種在特殊的環境之下才去讀的書,如果有感動就繼續讀,沒有感動就說不過如此。作傳道人多年,我發現自身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存在,就是讀聖經是為了工作,我是為了去準備講章才去思想聖經,這其實就是把聖經當作一種學術的書,工作必備的書。畢德生也談到牧師的危機就是把讀經當作了工作,其實這也是基督徒的危機,基督徒不讀聖經還是基督徒嗎?

  第三種就是有機式的默示觀。當一個人的生命被神改變時,神使用他,但並不像使用一部機器,也不是神沒有感動他。而是他們被聖靈感動,與他們內在的本性、習慣相調和。神使用他們,正如他們往常一樣,本來的面目絲毫沒有改變,甚至連他們的品性、氣質、才能、恩賜以及他們的文化、修養、說話語氣等都為神所使用。他們在寫聖經的時候,跟平常人是一樣的;只是他們的生活、思想、行為都被神的話更新了,有了基督的樣式。這也就是保羅所說的,我們要與蒙召的恩相稱。他們寫聖經的時候,也有神學性的反思,也有研究前人的著作,也有根據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寫作,因此聖經是神的話,同時也是人的話。不只是神在說話,也是人在說話,然而人的口完全說出了神的話。聖經的作者是神,聖經的作者也是人。是神藉著人的話將神的話說出來,或者說基督徒將神的話活在這個世界上,基督徒的生活其實就是一本活的聖經。聖經並非是一本康德的純理性評判,也不是柏拉圖的哲學大全。這聖經所記載的內容並不是離我們很遙遠,也不是與我們的生活毫不相干。而是聖徒對神救恩的體驗。因此我們不要以為讀聖經很難,其實目不識丁的老太婆也能讀懂聖經,為什麼,因為神的救贖在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是一樣的,可能在形式上有不同,但在生命被神的話所重生的本質是一模一樣的,當我們去讀去聽的時候,我們內在的生命就會呼應:“阿們”!

  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他一定會渴慕神的話,因為我們是被神的話所重生,我們這個重生的生命需要神的話來餵養,使我們的生命能得以健康地成長,使我們的生活、言語活出神話語的模式――這就是聖經有機式的默示觀。其實有關這條教義我們都很熟悉,現在我們要把這種熟悉化為我們的行動,使我們的行動成為一本活在人群中的聖經。這就是保羅提醒提摩太的,也是提醒當代教會的。

  02默示論和禱告

  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儆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也為我祈求,使我得著口才,能以放膽,開口講明福音的奧祕。---弗6:18-19

  禱告並非是基督徒所專有的,它普及所有的人類,不管是無神論者、有神論者、佛教徒等,在不同的環境和形式之下都曾加入過禱告的行列。廣義地說,禱告是人內心的渴望,人通過禱告儀式將這種渴望表達出來***如祈福、默哀、許願、呼天、唸經等等***。可見人的本性之記憶體在禱告之本能,在不同的環境之下這種本能會隨著不同的祈禱形式呈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而這種有感所發的祈禱,一個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於人自身的需求感產生的;並非是人自身所喜好的,因為祈禱的本身是人感到自身的困境和危機。祈禱從宗教的本質來看是人無助的表現,情非得已之下的事;想藉此神奇般地去化解某些困境。

  基督教是一個禱告的宗教,這種禱告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之上。禱告並不侷限於人的情感、精神寄託和希望;是真實的理性、生活和行動。我們對禱告的認識涉及宗教性的層面,但超越了神在普遍啟示之下人對神的渴望,禱告更是神特殊性的啟示。因此基督徒的禱告並不是人為因素推動的,也不是以人的價值觀作為禱告的前因。可能它在形式上與其他宗教性的禱告雷同,但本質是完全不不同的。在《聖經—神的話》裡我提到,聖經是神的話,也是人的話;上帝並不是用人難以明白的方言向人說話,也沒有用天使的語言向人說話,他使用的是人在理性、情感、意志正常的情況下都能夠明白的神的話,因此基督教的聖經並非是一本奇異、神祕的書,或需要某一種密碼才能開啟的書,或需要某一種通靈的人才能解釋。其次,聖經也不是純屬人的理性作品,靈感之著。我們不能以人的作品去詮釋及評判聖經,因為聖經是神的話,他是絕對正確無誤的。但是這二種錯誤的默示論仍然存在於當今的教會,通過禱告將此錯誤‘屬靈化’地表達在我們的信仰生活。

  第一種:將禱告置於至高無上的位置----我們知道聖經是神藉著人向人說話的一種途徑,其過程並沒有詭異的事件發生;但是今天在基督徒的禱告生活中常發生許多詭異的事件,我們稱此事件為“屬靈”,而這些詭異的事發生後一定會產生一種宗教性的熱潮、禱告的熱潮;使人迫切地需要這種詭異的事件再一次地發生,同時禱告也變成了詭異事件再一次發生的媒介。當然這種錯誤的默示論必然導致這種宗教以人為中心的禱告觀念。這種錯誤的禱告所形成的神只是萬能的僕人,而禱告是萬能的,人是萬能的主宰。並不是在神沒有難成的事,而是在人沒有難成的事。再難的事,只要我以禱告什麼事情都OK了!因此對聖經的默示論是神祕性的,是超越人的理性之外所建基的宗派、宗教,這種宗派和宗教一定是熱衷於祈禱的。因為只有禱告在其信仰的生活中最能體現這種聽寫式、機械式的默示論。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從默示論角度來看,他是否定人一切的作為,人的理性、情感在神的默示過程中並沒有參與在內,乍聽之下他完全是在高舉神的主權。然而所體現出來的信仰恰恰相反,你聽他講很謙遜,好像一切都是出於神。其實最終是他將自己所作的當作神來做,只是借用神的名作自己認為是神要他作的事,因為沒有人知道他講的是不是出於神。舉幾種情況來看看:1、我們教會需不需有一位領袖?要領袖嗎?太屬世了,教會的領袖不是耶穌基督嗎?所以我們教會是不需要領袖。那碰到事情誰作決定處理呢?大家一起禱告,求神引導!然而在處理許多的事情上,就是這些人以禱告、神的名來做許多的事。如果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見,他就說他們不聽神的話,違背上帝的旨意。2、當人生經歷低潮、困境、迷惑時,我們總是勸勉自己說禱告吧!求神帶領!同時也如此地勸勉別人。這話說得沒有錯,但是我們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說這句話,那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可以從不同的層面去理解這種勸勉,層面不同所理解的意思將完全相反。當我們叫別人或自己禱告吧,求神帶領!我們說這句話我們是如何理解這句話呢?如果我們叫別人禱告,而對方所理解的意思就像其它宗教叫人去拜拜佛吧,那禱告的意義就失去了。如果對方理解的意思是,只要我禱告了,神一定會垂聽我的禱告的,這樣禱告的意義也失去了。禱告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種萬能開關。因為真正的禱告並不是按我們的意思達成我們的心願的萬能方法和途徑,。3、特別在中國的農村教會將禱告至於基督信仰最重要的地位,禱告高於一切。無論碰到什麼事,都去請人禱告,並且詢問代禱人上帝在此事上是如何迴應的。***這些禱告只是借用神的名作自己認為是神要他作的事案例。***

  第二種:將人的理性至於禱告之上---另一種錯誤的默示論就是將聖經當作人的靈感作品。此靈感就是作者永久的特質,因此偶爾也影響到他們的著作。根本上與信徒的一般屬靈光照沒有什麼分別,所不同的只是在程度上的不同而已。這種靈感達於聖經各部,但是具有不同的程度。聖經的歷史書與教義書在默感的程度上並不完全相同。一般說來,聖經的著述雖然是靠得住的,可是其中不免有錯誤之處,尤其是歷史書中錯誤更多[《基督教神學概論》伯克富著趙中輝譯

  ]。這種思想是受唯理主義的影響。從十七、十八世紀理性主義的啟蒙運動開始了新一輪的歷史研究,這項運動將人的理性推向至高的位置,以理性為根本去懷疑其它的一切事物及人類的歷史。總結性地說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理性。理性有權審判宗教,因為理性的地位在一切宗教之上。這種理念通稱為啟蒙時期的唯理主義,啟蒙時期的唯理主義高舉理性的權威,主張人類理效能夠建立一切有關宗教的必要知識不需要依靠“啟示”觀。自然聖經也受到這種所謂的聖經高等評判學的批判,特別是在教會內的一些神學家也受到這種唯理主義的影響,他們對聖經的歷史部份進行了大膽的評判和分析研究,結果導致一些傳統福音派的領袖也開始對聖經的“無謬誤”***inerrancy***和完全正確性***infallibility***提出質疑。他們將舊約聖經分為三個時期所完成的作品:第一期為史前期,故事從亞伯拉罕開始***亞伯拉罕之前的歷史是一個神話傳說***,那是一個野蠻不文明、迷信和無知的年代。而亞伯拉罕所處的巴勒斯坦地區部族的神明崇拜,原本是粗鄙、謀殺、盲信的。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及人類文明的進步,他們走向了文明時代。也就是進入了第二期為先知期,以賽亞、耶利米都是這時期的偉人,他們堅持一神論,堅持道德,有著火燒般的公義異象;經濟、社會、政zh i都走向空前的興盛。宗教從迷信、低俗、無知演變成一種公義、道德的一神論信仰。第三期為失落期,經過了軍事上的失敗,猶太人被驅逐、受壓迫,他們失去了z /-府的獨立、失去了自由;先知的運動一去不復返。他們心靈受到嚴重的打擊,由於意志低落,他們只好逃離現實的生活,懷念過去的光榮的和歷史。而詩篇就是這時期的作品,因此他們認為詩篇的編寫是馬客比時期所編輯的作品---這句話是很嚴重的。詩篇的出現是因為宗教信仰沒落所產生的結果,或者說禱告只是人對過去宗教復興的憧憬。理性主義雖然沒有企圖破壞禱告的生活,而是將詩篇成功地刪除,將基督徒從神的禱告學校中驅逐出去,禱告***詩篇***是對一個走向盡頭之宗教的虔誠。如果這是歷史賦予禱告在基督信仰中發展的地位,那麼禱告自然而然不能吸引那些願意為社會、為教會作點事的人,因為要禱告只能說這只是一種沒落的情景。如果我們想復興教會,改善社會,我們該效法誰呢?有一次和一位肢體談我們教會的現狀,有些肢體認為我們的講臺應該像懷特腓、司布真那樣斥責罪惡、對抗邪惡的力量、以雄辯家的口才熱誠地傳講神的公義和審判;再吸引一大群跟隨他的群眾。對!這就是人所向往的模式,我們都渴望作先知。而禱告只是我們陷於絕境時的呼求和對宗教虔誠的行為;或者說禱告讓我們在沒落和絕望處境中有盼望。不管我們的信仰有沒有受到理性主義的影響,事實上我們的禱告生活已經大受理性主義的影響。對於十九世紀之前聖徒和聖經年代的人而言卻非如此,從亞伯拉罕至馬丁路德、加爾文,他們都是禱告的人。馬丁路德有一句名言:禱告的好,學習研究的好,如果我一天沒有三個小時的禱告,那一天撒但就會勝過我。保羅也是如此,我們喜歡保羅的羅馬書、以弗所書及他的佈道,但很少人會注意保羅的禱告生活,他曾為一個教會禱告三年之久,並且為他們流淚禱告。這些在復興之浪尖的人,他們熱切的禱告那又說明了什麼呢?從聖經編寫的次序來看,我們很清楚有先知的出現是因為先有詩篇的存在,有宗教的復興是因為先有禱告的操練。尤金.畢德生在《建造生命的牧養真諦》裡提到一段話:

  詩篇在會眾聚集禱告時提供了語言、熱望和能源,於是詩篇造成先知、智者和史家的活動。詩篇在前,先知隨後。內在的禱告行動比外在的宣告動作更重要。模仿先知講道和道德行動,卻不同是學習詩篇中先知深刻禱告,是信心者的麻煩,也是教會的障礙。

  第三,禱告是參於在神的作為中---聖經是神的話,也是人的話,然而是人完全在說神的話,上帝使人成為聖經的作者,使人完全經歷神的創造、救贖之工。不但是讓人經歷而且是讓人一起參於在這樣的事工中。那我們是如何參於在神的創造和救贖之工呢?那就是我們的禱告。詩篇就是人蔘與在這份事工裡的見證。

  禱告並不是一種空洞抽象的陳詞,也不是沒落時回憶過去的輝煌。禱告是人對社會、對教會、對我們所關切的事的關注。今天我們看到了社會、國家、教會存在極多的不道德、邪惡的一面,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改變及復興。今天我們在這個時代成為上帝話語的出口,我們要說什麼呢?前提是上帝要我們說什麼。我們不能去模仿先知、約翰、保羅、馬丁路德的講道和他們的行動,因為他們在那一個時代上帝給了他們時代的資訊,有了時代性的行動。這些方法性的舉動我們是不可以模仿的,重要的是他們那個內在的看見。而禱告真是所有行動之前那個內在、隱密的看見;當一個人孤獨在內室向神仰望,尋求神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神要作什麼,盼望神能邀請自己加入他的事工中,這才是禱告的真義。禱告並不是我求神怎麼做事,而是禱告求神讓我明白他現在作什麼,是否邀請我加入他的事工中。

  即使我們今天有先知的眼光看到教會存在極大的破口、危機,同時也有先知的熱誠、口才、膽量、行動;但是若不明白神現在所做的事,我們所做的不會成為教會的祝福。先知的言語和行動之前有一個很大的前提就是神的話臨到他,或者說是先清楚地瞭解神現在要作的事,並且邀請他參於神的事工中。如果我們不是被神差遣參於在神的事工中,那麼就不會有事奉的恩惠,在事奉的過程中會很快地失去信心。因為我們常看到先知輝煌的一面,很少看到先知孤獨的一面。今天我們教會也同樣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共同經歷了幾年,我們看到了教會存在不少的問題,有許多的肢體為這些存在的問題努力過,但是發現這些問題不但不能改善,反而問題越來越嚴重,或者說問題根本沒有辦法得到改善。因此我們就灰心了,退後了。原因何在?我認為我們存在另一個問題,就是想憑自己的力量去改變這種處境,想人為地去製造一種信仰的復興。我們可能也有禱告,但只是想讓上帝按我的心中的復興意願、模式來複興我們的教會。從來沒有回到上帝的面前讓我們的理性放在上帝的真理之下,讓上帝的真理引導我們前面的復興之路。

  墮落的人性裡面存在一種自居為神的成份,就是這種可怕的成份讓人不願意迴歸到神的面前。即使我們看到教會存在問題,心中也有強烈的願望想改變這種破口,但是我們更喜歡用自己的方法去改變,或者說更願意在別人面前說這樣的問題,使問題更加的惡化。如果這種強烈的願望化為禱告的動力,使我們不斷地、常常地、三年流淚地為教會單獨的禱告,我想這種禱告的舉動說明了三點:1、我們自居為神的人性已經得到基督的救贖,生命經歷了神的救贖之工。2、禱告是關注問題,關注神正在做的事情,使我們清楚地知道這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的一些變化,及上帝在此事件中的作為。或者說只有禱告的人才能明白上帝的作為,知道上帝的恩典是如何臨到我及我們的教會。3、禱告是和神一起參於了神所作的工,這裡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明白神現在的作為;第二個層次是和神一起參與神的工作中。所以禱告並不是我禱告,神做事;也不是我做事,神看著我做事;而是我們和神一起做工,就像聖經的默示論一樣,聖經是神的話,也是人的話,它是雙重性的。教會的工作是神的工作,也是人的工作,我們是在禱告中一起參於了所發生的事情中。所以如果我們的侍奉若沒有禱告是沒有功效的,是不能發出基督之香氣的。

  03聖經與禱告---人的語言

  你們中間有受苦的呢,他就該禱告。有喜樂的呢,他就該歌頌。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我的弟兄們,你們中間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迴轉。這人該知道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雅5:13-20

  為什麼基督徒每日要禱告?禱告該說些什麼內容?禱告長好,還是短好?在何時禱告更有果效?以什麼樣的方式禱告神更會垂聽?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不同的宗派,因神學的差異,所表達的也各有不同。但每一個答案都能找到類似的聖經依據,強化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我提出這個問題,並不是要找聖經的某段經文作為我的理論基礎開拓我要表達禱告的依據!也不是提出某一種新的禱告模式,這並不是我所關注的,我也沒有這樣的一種學識去判斷。你看了我的文章後,你仍然可以像過去那種方式向神祈求,你可以默默地,你也可以大聲地,你可以歡笑地,你也可以悲傷地向神禱告,你可以晨更起來禱告,你也可以八點鐘禱告,你也可以禱告三四個小時,你也可以禱告幾分鐘,你可以歌頌神,你也可以為病人代禱等等。這並沒有原則性的問題存在。我的重點:什麼是禱告。禱告是我們每日所需的信仰生活,不論禱告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佔有的位置有多重要,佔有的時間有多長,每一個基督徒幾乎每天都有不同程度的禱告生活。我作為教會的傳道人,經常會被信徒邀請參加一些公眾性的公禱或邀請在某人某地為個人代禱***生病、手術前、婚禮***,好像禱告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是少不了的一個環節。聚會、開會等場合更不能少了禱告,而個人性的一些事情如:開業、出遠門也少不了禱告。特別在一些基督教國家,國家性的大事件,如總統任職,也少不了牧師的祝福禱告。可見禱告已經深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層面。我們在生活的每一個層面為什麼都有一個禱告呢?我禱告的原因是為了什麼呢?今天聚會前我們也禱告了,把今天方方面面的一些事工都交託給神。我們為什麼這樣禱告呢?如果我們不這樣禱告,難道今天的聚會方方面面都會出問題嗎?比如樓層會塌陷、公安局會來攪亂、主日學的孩子不聽老師的話無法上課,特別是下午聚會,我們祈求神在精神欠佳的情況下給我們精神,不要讓我們睡著了。難不成我們的禱告會改變局面,神果然賜下不愛睡的心嗎?如果神真的聽我們的禱告,為什麼下午聚會時仍然有人睡覺呢,如果說神根本沒有聽我們的禱告,那我們每週這樣的祈求有意義存在嗎?類似的事件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我們發現所祈求的,根本沒有逆反性的改變,事件應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不該發生的就不可能發生,禱告在過程中對事件似乎根本沒有產生多大的改變。

  破碎的婚姻、意外的車禍、從天而降的自然災難、傷心的欺騙、難忍的疾病、殘酷的戰爭、可怕的瘟疫……。今天的社會處在這種極度的混亂與不安之中,死亡隨時都可能臨到一個人的身上,基督徒也同樣在經歷這些苦難,難道說基督徒經歷苦難是因為沒有禱告而產生的嗎?破碎的婚姻是因為牧師沒有在婚禮上為他們祝福禱告嗎?意外的車禍是因為他出門前沒有禱告求神保守他平安到達目的的嗎?可能我們正是這樣想的,為什麼我們生活的每一層都有一個禱告呢?是因為生活的每一層都充滿了危險,因為我們怕這些危險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我們的身上,所有我們的個禱告是希望有一把保護傘能讓我免去這些危險。有一次我去溫嶺的鬆門,那裡的人主要是靠打漁為業,打漁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業。所以他們在出海前都有祭祀活動,希望此行各路神仙保佐他們平平安安地回來。並且他們的船上都畫滿了一些可怕的影象;但我也發現基督徒的船上也有類似基督教的符號。其實這個符號就是一個人禱告的表達。綜上所述,禱告是一個人精神上的寄託,是將未來交託給上帝。人生存的環境是危險的,但人可以把這種恐懼交託給一位全能的上帝。結果如何並不在於我,那是出於神的主權;如果人本宗教成份濃一些,有可能強化人的主權大於神的主權。如此分析禱告更有一種阿Q精神成份及宿命論思想,只不過他是有一個相信的物件存在,比阿Q及宿命論有了一種更合理的理性解釋。這與聖經裡所記載的禱告好像完全不同,從《創世記》到《啟示錄》,不論是亞伯拉罕、摩西、約書亞、以利亞、大衛、以賽亞、彼得、約翰他們是禱告的人,禱告得驚天動地、震撼人心。耶穌的兄弟雅各說:“你們中間有受苦的呢,他就該禱告。有喜樂的呢,他就該歌頌。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這段聖經所講的非常淺白,也是那一個時代信徒的信仰經歷。與我們這一個時代相比,聖經所記載的這些事件好像不再發生了,也有些教會直接否定這個時代沒有神蹟奇事,假設某一些教會有發生這一類的事件,一概否定。而禱告被擺設在禮儀的範圍,你無論在那裡都可以聽到一套設定好的禱詞,說得難聽一點,禱告毫無生氣、陳舊枯燥、在完成某一種在進行中的程式。另一種情況就是宗教的慰藉,既禱告寄託給上帝,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前者可能在禱告的情感上沒有完全的投入,後者在情感上極其豐富;但這些禱告就如一朵無生命的花,放在花瓶裡的花,它的根已經離開了土地;它可能經過花技師的修飾,比原先在土地裡更加的美麗鮮豔,被使用在各種不同的場合,但它的生命已經開始枯萎。上述所分析的兩類禱告是離開神話語土壤的禱告,是插花式的禱告、是修飾式的禱告、是擺設式的禱告、是程式式的禱告;它可以有暫時的美和作用,但他不能長久,是隻有開花卻沒有結果的禱告。因為他的生命是靠暫時的澆水和藥物得以維持,他內在的生命已經開始枯萎。所以你可以聽到禱告的聲音,但看不到禱告所結的果子。禱告的聲音和形式往往是表面的,而表面的東西往往是相同的,他常會誤導人以為是真的,也會誤導我們進入這種表面插花式的禱告。如此分析,那什麼是基督徒的禱告呢?

  禱告是一種語言---《語言學》提到語言的功用:語言是人類特有的溝通方式,在生物或心理層面上反映人類高度演化的心智慧力,在社會文化層面上反映人類文明進步。語言學就是要研究人類最核心本能的語言能力,透過對口語、書面語甚至手語進行分析和研究,進而瞭解人類的本質[

  歷代的思想家、政zh i家都認識到語言的魅力,通過語言這種媒介可以統治人的心靈,使人無條件地接受對方完全的統治。希特勒的演講可以使人的精神發瘋,使整個德國人的頭腦發熱;他們就活在希特勒的語言裡面。可見語言的力量是無法估計,在創世記第十一章記載了巴別塔的事件,在那個事件中有一個統一的語言,在主導著所有的人類。希特勒的語言要建一座世界城、要讓德意志精神統治世界,巴別塔統一的語言也是要建一城,要傳揚我們的名,這二種語言的本質完全相同的。這種語言是從哪裡產生的呢?在人類的裡面為什麼會有這種語言存在呢?

  首先我們從一個日常例子來看,人類是在語言中去學習語言,人類能說話是因為先有語言的存在。每一個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並不是他裡面有什麼語言,而是他先聽到語言,在大人的引導下他使用聽到的語言,使用語言也可以說是迴應語言。人在聽語言、學語言、說語言,也一定是活出語言。因此可見之事的結果必然是一種發言者所產生的因,語言只不過在傳遞著發言者的語言,迴應發言者。前面我已經談到希伯來人的開始就是神的發言,神的言開始了天地萬物,一切都是從神的言開始,並且神的命令就是讓人活在他的語言裡,生存在他的語言裡。因此言是充滿著能力,人在迴應神的言也是充滿著能力,人被稱為人是因為在人的身上有神的言的形像。但在創世記的第三章出現了另一種語言—蛇的語言,這種語言混亂了夏娃,本身人是活在神惟一的語言裡,以神的語言為生存的標準。而這種語言跟神的語言完全相反,這種語言是讓人成為發言者,並不是迴應者。但人是在語言中學習語言,人根本不可能成為發言者,在夏娃與蛇的對話中我們看到這裡是一個迴應上的失敗。人的語言是從神的語言開始,但人卻沒有迴應神,卻迴應了蛇。因此亞當的失敗是禱告的失敗,這是最根本的失敗。亞當並不是不明白神的話,而是亞當沒有迴應神的話,才會造成他的失敗。這樣你就能明白耶穌為什麼在客西馬尼園叫門徒要警醒禱告;你就能明白馬丁路德所說的我若一天沒有三個小時的禱告,那一天撒但就會勝過我;保羅的書信裡常常提到叫眾聖徒為他代禱。弗6:18-19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儆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也為我祈求,使我得著口才,能以放膽,開口講明福音的奧祕。保羅說與惡者爭戰要穿上神所賜的全幅軍裝,最後他提到了要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並要在此警醒不倦。為什麼要禱告呢?禱告是一種迴應的語言,當我們迴應神時,就會產生一種得勝的能力。你想希特勒、巴別塔的人們迴應撒但的語言產生了多大毀滅力,那麼上帝的女兒迴應神的話所產生的能力遠遠要超越這一切。以利亞跟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但在他的身上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能力彰顯呢?並不是以利亞本身有什麼能力,是因為以利亞迴應神的話所產生的能力。要使用上帝所賜的全幅軍裝,就需要人迴應神的話,這才能彰顯他的作為。上帝的作為在人類歷史中彰顯都是藉著那些願意迴應他話語的人。每一次教會的大復興都是有一群神的女兒跪在他的面前迴應神的話。這並不是說我們不禱告神的作為沒有彰顯出來,而是說我們禱告是讓我們體驗到神的作為在我們的生命中,使我們真實地經歷到神的恩典。因此一個不禱告的人是經歷不到神的恩典的。

  如此說來禱告並不是我們通過語言吸引神的注意,告訴神我們要開始某一項的事工、希望得到神的支助、也不是取悅神的歡心。禱告重要的是他在迴應神,如此禱告的果就會看到了。迴應神的話,這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如何迴應暱?如何在我們的禱告生活中實踐呢?聖經的詩篇給了我們答案,詩篇是人迴應神的語言,因此我們可以從詩篇來學習禱告,迴應神。詩篇是以色列人的禱告手冊,也是耶穌和門徒禱告的手冊;在教會的歷史中歷代的聖徒都是從詩篇開始學習禱告,所以詩篇是基督徒禱告的學校。詩篇分五卷,這種分法是以色列人特別迴應聖經的前五卷書,他們視摩西五經為神話語的根基,一切都是從這裡而出的。因此撒都該人只認這五卷是神的話,其他的舊約聖經都是對這五卷的註釋。這也不是說詩篇的第一篇迴應創世記的第一章,也不是背聖經的某一段經文就是迴應神的話。就如人學習語言的過程一樣,一些詞進入我們的心裡,又在我們的心裡與其它的一些詞彙結合,使我們能正確的迴應對方的話。所以同樣的一段經文在不同的時期去讀,我們的迴應也完全不同。舉一例子:有一天雅祈問爸爸:“爸爸給我一把剪刀,”爸爸回答說:“不能給你,會剪到手指頭。”雅祈迴應說:“我不剪手指頭那!”這種迴應的話就是孩童期的迴應,隨著生命的成長我們對外來回應的話也會不斷地成熟,最後你會發現我們迴應的話就是一種真實的行動。正如唐崇懷牧師所說的,我們的禱告遇見了神在永恆中的旨意。

  04祈禱的真義

  耶穌在一個地方禱告。禱告完了,有個門徒對他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耶穌說,你們禱告的時候,要說,我們在天上的父,有古卷只作父阿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有古卷無願你的旨意云云我們日用的飲食,天天賜給我們。赦免我們的罪,因為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凶惡。有古卷無末句耶穌又說,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半夜到他那裡去說,朋友,請借給我三個餅。因為我有一個朋友行路,來到我這裡,我沒有什麼給他擺上。那人在裡面回答說,不要攪擾我。門已經關閉,孩子們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來給你。我告訴你們,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但因他情詞迫切的直求,就必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我又告訴你們,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你們中間作父親的,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拿蛇當魚給他呢?求雞蛋,反給他蠍子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他的人嗎?----路11:1-13

  ‘吸引力’這是一個常被人使用的詞,也是人不斷地被某一種事物或人所吸引產生向前推進的力量。從《管理心理學》賦予一個定義:吸引力是指能引導人們沿著一定方向前進的力量。當人們對組織目標或可能得到的東西有相當的興趣和愛好時,這些東西就會形成對人們的吸引力。這種力量一旦形成就會吸引人們不斷地向目標推進。從吸引力的法則定義:這個世界存在一種看不見的能量,一直引導著整個宇宙規律性地運轉,使所有的星體及大自然都安分地執行,這樣一種能量引導著宇宙中的每一樣事物,也引導著我們的生活,這種能量就是——吸引力。從神學的意義來看,神就是吸引力的本體,宇宙、人類的歷史都是朝著神所規定的計劃前進。神並不是設立了宇宙的規律讓宇宙受自然規律而執行,而是神親自護理他所創造的世界。因此這個世界是被神的‘吸引力’所吸引不斷地向著神所定的旨意前進。如此說來,人類的歷史都是在神的旨意中進行,那麼對於世間所發生的邪惡我們該如何解釋呢?神是全善、聖潔的,從他的本性之內如果產生邪惡的事,那麼就與神的本性相矛盾。既然邪惡是與神的本性相違背,那麼邪惡必然不是出於神。但我們又如何解釋在神所引導的宇宙中會出現邪惡呢?是否在宇宙中存在另一個吸引力,那種吸引力不斷地吸引人走向罪惡。從人的經驗之談: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宇宙,在我的世界裡就存在著兩種吸引力,一種吸引力是向善的;另一種吸引力是向惡的。這兩種吸引力不斷地在吸引著我的注意力,他們都努力的在勸說我跟隨著他前進。這種惡的吸引力是從何而來呢?我們不要去追究亞當和魔鬼的責任,如果從我的本性裡去找這種惡的吸引力,你會發現這種惡的本質:以我為中心的世界,一切都是以我的價值觀、利益為中心。他會在我的世界裡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你自已根本找不到其它的理由證明這種理論體系是錯誤的,不但如此,你還會愛上他。在希臘有一個故事:西塞斯是一位英俊的青年,面容可愛,體形優美。他深信,他的容貌會使每個見到他的人羨慕不已。他很驕傲,認為除了自己之外,別人都不配欣賞他那充滿青春氣息的面龐。因而,他沉溺於甜美的自我欣賞之中,遠離所有的人,在蒼翠蓊鬱的小山谷中終日閒逛,他成了一位自戀狂。一天,那西塞斯在樹林中愉快地遊蕩。一位名叫回聲的仙女一看見他就興奮起來;她伸出愛的雙臂,高興地走向那西塞斯。然而,令她驚愕的是,這位青年粗暴地將她推開,連看都不看她一眼就走開了。這位可憐的仙女羞紅了臉,迅速退到遮陰處,含情脈脈地凝望著心上人。不久,那西塞斯來到一條小溪邊飲水。當他跪在岸邊時,他發現清澈的溪水中有一張非常可愛的面龐。他非常激動,並對著水中的人微笑,水中人也給了他一個微笑。他認為,一定是一位仙女愛上了他。於是,他就蹲下去吻她,她的嘴脣也向他靠攏。但是,當他的嘴脣一接觸清澈的溪水,水中那張可愛的臉就消失了。這位惱怒的青年人此時變得絕望了,他從未被人如此鄙視過。他日夜呆在溪邊,不吃不喝,不久就死了。他從未懷疑過水中的女子只是自己的影子罷了。眾神非常憐憫他那優美的軀體,把他變成了一朵同名的花—水仙花。我們不要以為這只是一個神話故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像故事中的西塞斯,我們迷戀自己,最後也是死在自己的手中;魔鬼如此,亞當也是如此,我們更是如此。但是在我的本性之內又有一種吸引力,他好像曙光,並且時顯時隱,很微弱地引導我向善、向公義、***向***聖潔前進,有時就像一道流星在黑影的天空閃過,點然了我內心的渴望,有時被惡的吸引力所遮蓋好像不存在。但就是這種吸引力令看上去動盪不安的社會,仍然安穩。就如箴8:29為滄海定出界限,使水不越過他的命令,立定大地的根基。雖然大海翻騰、但它不會越過神所命定的;從神的計劃來看這一切最終要榮耀歸於神。詩76:10人的忿怒,要成全你的榮美。人的餘怒,你要禁止。但在這二種吸引力之間對於人而言,人並不是一個木偶;他是有意志的、有選擇能力的人,但從人的本性之墮落,人不可能選擇善、人無能選擇善,只能被惡所吸引。人內心中的曙光根本不能引導人走向神,所以人只能活在一個矛盾體裡面。

  從神的計劃看這一切惡並不能影響神的作為,但從人的角度看人終必要為自己的惡受到審判。人如果要擺脫人命運的噩夢,那就需要基督的救贖。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資訊就是從禱告的角度來看被救贖之人的信仰生活。前文分析聖經和禱告的關係,正確的聖經觀必然產生正確的禱告觀;禱告只是一種語言,並不是一種主動性的語言,而是一種迴應性的語言。從思想到語言,如何將這種語言實踐為一種行動呢?化為一種生活呢?

  基督徒的信仰生活是從禱告開始的,當人的本性被聖靈重生之後,第一個表現那就是禱告***羅10:13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禱告是一個人本性的轉變,人的本願是不願意禱告,因為那種惡的吸引力並不是引導人依靠上帝,而是引導人以自我為中心。而禱告說明了人不是依靠人、而是依靠神的轉變。如果你是一個基督徒,你一定會經歷禱告生活在我們的信仰生活裡是那樣的艱難,常受到各式各樣的阻力。禱告好像就是站在陣地的前線,敵方的炮彈直接所炸到的地方,一不小心就會被炸的粉碎。所以我們每一天都是速戰速決,以免自己受到轟炸受傷;這種膽怯的心理已經註定這一場爭戰的失敗性。在兩千多年前有一群跟隨耶穌的人,他們跟我們一樣,在禱告的戰場上是一個失敗者;他們被惡的吸引力所駕駛,根本沒有能力起來禱告,每當我們失敗之時總是套用耶穌的話安慰自己說:“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幾乎我們每一次的禱告總是近乎這種光景,當然我們的信仰也必然導致和門徒在十字架面前落荒而逃的悲劇。因此禱告是人性被改變的見證,只有通過這個見證才能讓我們真實地看到基督的生命在人的本性裡流露出來。門徒們跟隨耶穌,在耶穌的身上他們看到了這種生命,所以他們呼求耶穌教他們禱告。才有了我們所說的主禱文,主禱文並不是耶穌讓門徒每次禱告照著背誦的文字,而是說明禱告的真義所在。他的第一句就很清楚地說明了我們的身份,我們是被拯贖的人,恢復了與創造主的關係;創造主是我的天父,我是他的孩子。作為天父的孩子,我們的生命是怎樣的生命呢?我們的生活是怎樣的生活呢?三個願:說明了這種生命是以神為中心的生命,三個祈求:說明了我們生活的一切都是依賴神。因此我們要生存在世上一天,就需要這種吸引力引導前面的道路,使我們每天都能夠遵行他的旨意而行。這是禱告的真義和理念,並不是禱告;我們可能都有這種理念的存在,但並不能說我們是禱告的人。基督徒應該是一個禱告的人,但並不都懂得禱告的真義;只懂得禱告的理念卻沒有禱告的行動,只懂得禱告的言詞卻沒有禱告的心靈,這都不是禱告。基督徒是懂禱告真義的人也是一個正在禱告的人;基督徒並不是站在起跑線上的人,而是正在過程中跑步的人。因此耶穌說完了主禱文的內容接著就講了兩個比喻,是因為門徒是禱告的人,但在禱告生活中有阻力,在禱告生活中有誘惑;並且在當時的宗教信仰中禱告已經很虛浮,只是宗教領袖所玩弄的工具和所表達的表面敬虔。另一方面在民間流傳著一種神祕性的禱告,認為禱告可以改變一切,讓宇宙掌控在我的手中。這兩種現象仍然存在於當今的教會,一種將禱告表演化;另一種將禱告神祕化。對於一個正在禱告的人而言,我們在禱告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這兩種情況。第一種就是禱告灰心了,為什麼我們不想禱告呢?因為我們灰心了,因為在禱告裡面我們根本沒有經歷生命;禱告只不過是一種自言自語,並沒有經歷到神。有一天早晨我叫傳耶禱告,他說:“爸爸,沒有神,因為我每一次向神禱告,神並沒有向我說話。”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親愛的弟兄姐妹你今天生命裡也可能存在這個問題,我禱告了,神並沒有迴應我;可能你想要的答案跟傳耶想要的答案在形式上不一樣,但你們內心都很想得到上帝給你在禱告方面的肯定。可是你在尋求的過程中神好像沒有理睬你,就像這位朋友所答覆的,不要攪擾我。上帝的主權不會因人的祈求所改變,那我們所祈求的還有什麼意義呢?甚至我們說不要禱告了,你無論如何禱告神是不會改變他的計劃的,即使我們禱告了,我們的禱告也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我們的心中存在這樣的一種心理,說明他已經不信神了。是因為他把上帝放在他的理性判斷之下,以他的意思來理解上帝的主權。所以耶穌對某一些改革宗的人說:“NO”,對某一些阿米唸的人說:“YES”他情詞迫切的直求,就必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我又告訴你們,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上帝按著你所祈求的應許給你,給你什麼呢?第二個比喻:你們中間作父親的,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拿蛇當魚給他呢?求雞蛋,反給他蠍子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他的人嗎?上帝把最好的東西賜給他所祈求的人。傳統的教會有這樣的一種現象,一些長者說:“超過我所想所祈求的”。耶穌使用這個比喻就是這個意思,只有那些禱告的人,上帝賜給他的一定會超出他所求所想。更重要的是禱告的本身就是上帝賜福給我們的渠道,上帝通過禱告將他的祝福臨到他兒女的生命中。所以耶穌在結束這段話的時候說了一句話:何況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他的人嗎?聖靈在我們的生命裡吸引著我們常常不灰心地禱告,上帝將聖靈給求他的人就是讓求他的人不灰心地禱告。我們渴望三位一體的神能吸引我們向他不斷地禱告,因為我們的本性是不願意禱告的,也不會禱告,只有聖靈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才能開口向天父禱告,正如羅8:26-27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嘆息,替我們禱告。鑑察人心的,曉得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照著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

  基督教講章:如何親近神

  經文:出19:9-11

  曾有未信主的人說:“如果神顯現給我看,我就會相信神。”試想:神是聖潔的,聖潔的神豈能向不潔的人顯現呢?《聖經》告訴我們:“人非聖潔不能見神的面。”當年的摩西能與神面對面,與神交談,而以色列百姓卻不能像摩西一樣與神相交,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要與神相交、親近神、面對神,就必須要預備自己。下面以“如何親近神”來與大家分享。

  一、要謙卑

  古人云:“謙受益,滿招損”。聖經裡也有許多有關謙卑的教導:“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參太5:3***“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參彼前5:5下***。神憎惡高傲的眼,所以人若不謙卑就不能見神的面。在路18:9-14中記載:法利賽人和稅吏有兩種不同的禱告。法利賽人在神面前的禱告乃是驕傲地將自己所做的說給人聽罷了,主不算他為義。但那稅吏乃是謙卑認罪,他是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是捶著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主稱讚悅納他的禱告。在神面前謙卑認罪就可蒙神的赦免,得稱為義。

  人之所以不能見神是因為自高自大、驕傲自滿,總認為自己行。其實人是無力自救的罪人,若要靠自己豈能見到神?人若要親眼見到神,首先要讓神改變我們的生命,就像當年的摩西一樣。民12:3中記載“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

  今天,我們要親近神,只有謙卑看到自己不過是一個罪人。現今世上許多人之所以不能認識神,不接受神,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驕傲。撒但將驕傲放在人的內心裡,使人的心剛硬,拒絕神。人類最普遍的罪就是驕傲,它使人無法面對神。我們要明白,若要親近神,謙卑才是蒙恩的最好條件,也是首要條件。

  二、要聖潔

  為何要聖潔?因為我們的神是聖潔的。“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利19:2下***神既是聖潔的,他就不能與罪惡同流合汙,所以要見神的面要先追求聖潔。來12:14記載“你們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從《聖經》中我們看到:大衛王因追求聖潔,常與神親近;掃羅卻因不潔以至於交鬼;但以理因聖潔,神親自向他顯現;摩西寧可與自己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因此,摩西能見到神,神還對他說話。

  親近神是每個蒙恩兒女的權柄,神是聖潔的,只有聖潔才能面對他。太5:8記載:“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清心”即:無罪纏饒,內心清潔。當年以色列百姓要想見神必須自潔、洗衣服。自潔是指心裡的清潔,不容許汙穢的心思意念存在心裡;洗衣服是指行為上的聖潔。啟19:8記載“就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今天,我們要見主,同樣需要謙卑向神認罪悔改,離開罪惡歸向神。耶穌基督為我們擔當一切的罪孽,被釘十字架,他的寶血可洗淨人一切的罪。只要接受他做生命的救主,他必赦免人的罪,使我們在他裡面被更新,成為有主一樣聖潔生命的人,這樣,才能遇見神。

  一個追求聖潔的人對罪是很敏感的,他會遠離罪惡。越遠離罪惡就越容易親近神、遇見神。相反,一個對罪不敏感的人,就會常被罪惡俘虜,向罪妥協。我們從始祖身上看到,始祖與撒但妥協,違背神的命令,犯罪,最終被逐出伊甸樂園,被神棄絕,失去見神面的福份。所以,我們這些已經蒙恩的子民,應對罪非常敏感,並加以抵制,不容罪惡的侵犯。我們當保持聖潔,時刻親近主。

  三、要專一

  專一,就是專心致志的意思。我們都是神的兒女,要遇見神,親近神就要有專一的心。耶29:13記載“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東方的博士為尋見神、朝拜神,他們不辭辛苦,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從東方來到伯利恆,專一尋求主,俯伏拜主。迦勒有一個心志,就是要專一跟從主,神說“因他另有一個心志,專一跟從我,我就把他領進他所去過的那地;他的後裔也必得那地為業。”***參民14:24***。這是專一的結果,多麼美好。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看到我們的心對主常是不專一的,我們常被世界所影響,我們的心中常有嘈雜的聲音。就是來到了教會,有時候,我們心裡想的還是世界。聖經告訴我們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參雅1:8***。今天有些人希望能遇見神,但因為自己內心的忙亂,不能平靜,阻礙了與神的親近、交通。雅4:8下記載:“心懷二意的人哪,要清潔你們的心。”只有專一尋求主的,才能尋見。從出19:9-11中,我們看到神要以色列百姓自潔、預備,為的是專一等候迎見神、親近神。所以今天我們想見神面,也要有預備,專一來親近神。

  與神面對面是我們每一位基督徒的盼望與福份,但是我們要想時常與主親近,就應當時常預備自己,用謙卑、聖潔與專一的心來面對神、親近神,就必蒙神的喜悅。

  基督教講章:單獨親近神

  "耶穌自己禱告"***路九18***。

  "他......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約六15***

  人需要神。神造人是為了他自己,要人單單從他裡面得著生命和喜樂。

  人需要單獨地親近神。但是人因為有肉體和世界的情慾,便墮落到暫時並可見之事物的權勢底下。他的恢復就是重新回到父的家裡,活在父的同在,父的慈愛和父的交通裡面。救恩就是帶領人愛慕並喜悅與神同在。

  人需要單獨地與神同在。沒有這個,神的光就得不著機會照到人的心裡,藉著他神聖的工作變化他的本性,並且神的豐滿也不能充滿到他的裡面。

  人需要單獨地與神同在,將他自己降服在他的聖潔,他的生命,他的慈愛的能力面前。基督在地上的時候,也需要這個。若是他沒有不時地離開那些圍繞他的事物,去單獨地親近神,他就不能在肉身中活出那一個"子"的生命。這一個對於我們豈不更是何等的需要嗎?

  當我們的主給我們那有福的命令,叫我們進入我們的內室,關上門,單獨地禱告我們在暗中的父的時候,他也給我們應許說,父必要聽這樣的禱告,並且在人面前,在我們的生活裡,大大地報答我們。

  單獨地親近神-- 這是真實禱告的祕訣,也是在禱告裡得著真實能力的祕訣,也是真的,活的,與神面對面相交的祕訣,更是得著事奉能力的祕訣。若沒有每天單獨親近神,就沒有真的,深的與神交談,也沒有真的,深的聖潔,同時也不能穿上聖靈和能力,更沒有長久的平安和喜樂。除了多多長久地單獨親近神之外,就沒有進入聖潔之路。

  每天早晨實習隱密處的禱告,是一個何等不可估量的權利呢?讓我們把心放在這上面,來尋找,尋見,並碰著神。

  我的心哪,花時間,花時間來單獨親近神。以後對你那些以為禱告五分鍾就 完了的人就要覺得驚奇了。

  "我的王,我的神啊,求你垂聽我呼求的聲音,因為我向你禱告"***詩五2***。

  "耶和華啊,早晨你必聽我的聲音;早晨我必向你陳明我的禱告,並要仰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