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人在清明節的食俗是什麼
到至今,人們都在用流傳的習俗來慶祝節日,那麼寧波在清明節的食俗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寧波人在清明節的食俗,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寧波人食俗
馬鮫魚
推薦做法:鹹齏馬鮫魚
在寧波,有一種魚類叫做“象港串烏”,說的便是馬鮫魚。清明前夕,魚群洄游至寧波象山港附近產卵,漁民隨捕隨賣,真正透骨新鮮,這時的馬鮫魚市價飛漲。從平日裡的十幾元一斤,漲至幾百元。一條三四斤重的馬鮫魚,隨便就賣上千。
關於怎麼吃?陳廚說,寧波人有自己的偏執。這種偏執就是鹹齏燒馬鮫魚。
鍋熱後將馬鮫魚清水下鍋,不放一滴油。鹹齏最好用自己家醃的,嚼起來鮮脆清香,再挑一支小的春筍,切絲入湯。
鱭魚
推薦做法:油炸小鱭魚
小鱭魚與刀魚同類,體形偏小,同樣頗似尖刀,銀白色,肉質細嫩,但多細毛狀骨刺。
在魚類中,鱭魚的相貌真是難得的秀氣。清明一過,刀魚魚肉變老,更是身價大跌,俗稱“老刀”。
稍大一點兒的鱭魚會拿來清燉,洗淨後滴上幾滴醬油,放少許蔥姜,才能徹底領略它的鮮味。個小一點兒的,寧波菜最常見的做法是油炸小鱭魚。選用體形較薄的鱭魚,擠去內臟和魚腮,清洗乾淨,在放入鹽、紹酒、蔥姜、胡椒粉的醬汁中浸泡片刻。然後鍋中入油,油溫一定要夠熱才能挨條放入小鱭魚,炸至金黃色出鍋即可。那些細毛狀骨刺在油炸之後變得***即化,色澤黃亮,鮮鹹香酥。
螺螄
推薦做法:上湯螺螄
關於螺螄,江南民間早有傳唱,“清明螺,賽只鵝”。從立春到清明,就是螺螄最肥美的時候。過了清明,螺螄開始帶子,肉質枯乾。
寧波人喜歡倒過來叫它“螄螺”。小時候只知道螺螄是種廉價食材,菜市場裡五塊錢就能炒上一盤,鄉下的親戚農閒時也會去河塘裡摸上一罐。守在煤氣爐邊看著母親做菜,必然是醬爆螺螄。螺螄在油鍋裡來回翻滾,最後撒上一把蔥段,醬香四溢。
作為“東錢湖四寶”之一,它還有一個浪漫的名字叫做“錢湖吻別”。陳廚的這一鍋招牌螺螄是上湯做法,敢這樣做,食材肯定是極好的。螺螄先在清水裡養上一天,讓它儘量吐淨沙泥。只放少量菜籽油入鍋,把姜花、蒜粒、小米辣煸香,放入螺螄後翻炒,再加入適量高湯,除了享受美味的螺肉,湯汁鮮美。
安徽習俗
清明節,時在4月4、5或6日。在清明節這天,合肥家家戶戶習慣在門頭上方懸柳枝、往墳地祭祀已故的先祖和至郊鄉踏青遊春。清明節懸插柳枝的習俗由來很久,傳說以此可避邪御災,故有的婦女還習慣在這天將柳葉插於頭上。民諺曰:“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狗。”此俗語雖屬無稽之談,但其卻印證了插柳俗是旨在避邪御災。在清明節踏青遊春,多主要是為祭掃祖墳的,俗稱為上墳。
上墳活動在清明節前三天後三天均可,但必須在午後。上墳祭祀前,先給墳冢培土、加固、挑高,並在墳頭上加蓋碗狀土塊,共兩塊,小的一頭相對置,放於墳頭上,謂之“墳帽子”。其間壓一紅紙條,謂之“陰聯”。然後在墳冢前擺放祭品,通常為酒食及死者生前愛吃的菜餚、果品等。比較考究和富有的家庭,還以豬、羊、整雞、整魚等物作祭品,但多數以紙紮品代之。 老泗州網
真正的雞、魚、肉、蛋等食品,常在祭祀後取回,用以犒賞平日看墳的人和與先祖生前有交好的族人。祭祀開始時,焚燒“紙錢”、紙紮祭物,鳴放鞭炮,祭者按輩份先後向亡靈磕拜。動情者,常失聲慟哭,悲情難止。南宋詩人高翥《清明日對酒》詩曰:“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描寫的就是人們在清明掃墓時的悲涼情景。
四川習俗
到墓地祭奠遊春一舉兩得
重慶人在清明這天,也有吃寒食的習俗。86歲的楊鍾岫老人說,以往許多人到墓地祭奠時的清明食物,往往是鍋魁加滷菜、冷盤。這種鍋魁裡邊夾的和菜,由粉絲、萵筍絲、肉絲***或雞絲***,加上春芽涼拌而成。
鐘頭跟大人去到墓地祭奠,感到清明節好玩。觀世音橋街道建北社群80歲的沈永英婆婆印證了楊鍾岫老人的講法:到墓地祭奠普通都在郊外,相當於遊春,一大家庭人還會帶上涼麵、酒菜、糖品等食物,祭奠先人後,大家一塊兒吃掉,又有耍的又有吃的,無上興的就是小孩兒了。
採鼠麴草做清明粑
鼠麴草書名叫清明菜,清明節前後,這種可吃的荒草忽然就繁茂了。城裡只是零星地成長,河岸泥地裡則是成簇成團成片的火熾。一莖獨立,小葉片,掩蓋白的顏色細密的絨毛,三四寸高,粉粉的綠。清明節一過,頂端就開了小花,一小簇一小簇淡淡地黃。
開花之前,將鼠麴草採歸來,切爛,和著小麥磨成的粉、糯大米和麵或棒子麵,加上鹽或糖烙成粑粑,放到鼻子邊一聞,有股鼠麴草特有的清淡的香味味,放進嘴裡一嚼,軟軟的糯糯的。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