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健身知識擁有好身體

  多事之秋,要注意養生,秋季鍛鍊也要多加講究的,正確運動才能養生,下面是的秋季養生健身知識資料,歡迎閱讀。

  秋季運動健身的10個小常識

  1、心情低落時不鍛鍊

  入秋後,氣溫變化不定容易給人的心理及生理帶來一定影響。部分人常莫名地感到苦悶傷感、疲勞易怒、精力衰退。專家提醒,情緒低落、萎靡不振時進行健身,輕則加重器官的負擔,重則損害機體的功能,所以鍛鍊時最好在精神飽滿的時候進行。

  2、晨跑鍛鍊不宜路邊

  秋天在林陰大道上慢跑,呼吸清新的空氣有利於人體健康。但是現在在城市中,車水馬龍的馬路越來越多,不少人為了省事,就在馬路邊慢跑來鍛鍊,其實這是很不健康的。因為秋季氣候乾燥,灰土容易飛揚起來,使空氣受到汙染,在馬路邊跑步,肺活量增加,會吸入更多的灰塵和汽車排出的有害氣體。無形中增加了對身體的損害。所以晨跑和鍛鍊最好選擇在公園等安靜又幹淨的地方進行,而不宜在馬路邊慢跑。

  3、以有氧運動為主

  秋季天氣慢慢轉冷,爆出性的無氧運動輕易引起身體不適,甚至造成運動損害,所以,健身時一定要選擇動作幅度較小、熱量消耗較大的有氧運動。在詳細專案上,可根據年齡差異而有所不同:年青人,可以安排跑步等高衝擊有氧運動,這樣可消耗更多熱量;中年人可安排快走、慢跑、爬樓梯等低衝擊有氧運動;老年人可安排散步、瑜伽、太極拳等專案。

  4、運動穿衣講層次

  許多人認為,人一旦運動起來,就不會感到寒冷,只穿單薄的T恤運動。其實,人體在戶外鍛鍊中產生較多熱量的時候僅是中段,運動前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溫度的影響。戶外運動時,要等身體發熱後,再脫下外套,而且運動完要及時披上,如果穿著汗溼的衣服在秋風中逗留,十分容易著涼感冒。在運動衣材質的選擇上,不少人認為純棉衣服舒適、吸汗,但實際上,選擇透氣性相對較好的聚丙烯材質,會更合適。

  5、秋天運動選擇好時間

  首先,時間安排上有很大不同,各個年齡段的人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選擇活動的時間段。年青人由於身體對天氣的適應能力較強,體質較好,體力恢復快,秋季健身時間可以安排在早晨和下午;中年人適應能力稍差,可以在放工後,18點—20點身心比較放鬆的時間段進行鍛鍊;老年人健身的時間一般應選在14點—19點,他們身體較差,選擇溫度最高、有陽光的時間進行健身,更輕易活動開,從而倖免身體損害。

  6、做好準備防止拉傷

  對於任何一種運動來說,準備活動都是必須的,因為人的肌肉和韌帶在秋季氣溫較低的情況下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黏滯性增加,關節的活動幅度減小,韌帶的伸展度降低,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指揮能力在沒有準備活動的情況下也會下降,鍛鍊前若不充分做好準備活動,會引起關節韌帶拉傷、肌肉拉傷等,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鍛鍊反而成了一種傷害。

  7、控制運動量

  秋天人的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生理機能趨於活躍和加強。在這個季節人容易超量鍛鍊,結果引起過分疲勞,影響工作和健康,還容易引發運動損傷。特別是中老年人要掌握好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不要超過機體的負荷。一般來說,中老年人運動時間每次不要超過1.5小時。鍛鍊時覺得自己的身體有些發熱,微微出汗,鍛鍊後感到輕鬆舒適,這就是適度的標準。

  8、鍛鍊後防秋燥

  運動後還要多喝開水,多吃甘蔗、梨、蘋果、乳類、芝麻、新鮮蔬菜等柔潤食物,以保持上呼吸道粘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腫痛。如運動時出汗過多,可在開水中加少量鹽,以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防止肌肉痙攣,補充時以少量、多次、緩飲為準則。此外,如進行長跑鍛鍊,還要飲用適量的糖開水,以防低血糖,出現頭暈、出虛汗、四肢乏力等不良生理反應。

  最後提醒,運動調養一定要在最佳的精神狀態和生理狀態情況下進行,才能取得身體鍛鍊的成果和精神情趣的愉悅。俗話說“春困秋乏”,進入秋季氣候宜人,日照時間變短,利用這一時機儘可能保證睡眠充分不僅能恢復體力,保證健康,也是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一個重要手段。

  9、配備合適的運動裝備

  合適的運動裝備不但上我們省力舒服,還會避免好多意外事故的發生。運動裝備的選擇一定要因人、因地、因目的而有變化,評估好目的地的情況和天氣變化。尤其是長距離的、難度較大的運動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力爭做到有備無患。

  10、運動補水考慮時間段

 

  運動補水應該從三個時間段來考慮,即運動前補水、運動中補水和運動後補水。運動前2小時補充500毫升的水,這樣可以使體內細胞達到最佳的水合狀態,迎接運動,並且有足夠的時間將體內多餘的水分通過尿液排出體外,輕裝上陣。運動中大量出汗時,應該採取系統補水的方法。即每10到30分鐘補一次水,每次補充200毫升到250毫升的水。運動後補水,記錄運動前後的體重,可以得知運動過程中丟失的汗量。但應該強調運動後的補水不是丟多少就補多少,而是應該補水大於丟水,才能使機體恢復水平衡。

  秋季養生健身知識

  1.要注意防止熱能過剩,在秋季飲食中,要注意適量,而不能放縱食慾,大吃大喝。

  2.中醫稱“宜食麻以潤其燥”。首先應當少吃一些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應當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蘿蔔、西葫蘆、茄子、綠葉菜、蘋果、香蕉等。另外,避免各種溼熱之氣積蓄。因此提倡吃一些有散發功用的辛香氣味食物,如芹菜。

  3.由夏到秋,氣溫下降,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飲食過於生冷,會造成消化不良,易生各種消化道疾患。所以飲食上有“秋宜溫”的主張,也就是說秋天應當避免光吃些涼和性寒的食物,應當多吃一些溫性食物

  4.海藻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纖維素、維生素和礦物質。而海苔更是含有豐富的可溶性纖維藻糖酸,可以保護人體免受放射線的傷害

  5.秋梨是很好的秋季水果,對於止咳、去燥有很好的療效。

  6.秋燥症主要靠預防,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漿,多吃些蘿蔔、蓮藕、荸薺、梨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特別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去燥等功能,很適宜有內熱,出現肺熱咳嗽、咽乾喉痛、大便乾結的人食用。

  7.秋季要儘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蔥、姜、蒜、胡椒等燥熱之品,少吃油炸、肥膩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狀。

  8.秋季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佳,秋燥易傷肺,可適當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潤食品,可以益胃生津,有益健康。同時可適當多食一些酸味果蔬,食酸以收之。

  9.初秋時節,氣溫還比較高,相對比較乾燥,進補也應以“清”補為主。

  秋季養生的7個小常識

  1、注意調理脾胃

  經過一個長夏,吃了太多寒涼的東西,我們的脾胃需要調理了,立秋之後就最好不要吃瓜,當然冰涼的食物更要少吃,可以多吃些秋果。另外,秋季飲食側重於清熱,多吃易於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膩的食物,也不要急著進補、貼秋膘。

  2、多睡一個小時

  夏天晝長夜短,人們入睡的時間就會晚一些。良好的睡眠可以幫助我們緩解疲勞,如果睡眠不足的話身體抵抗力也會下降,生病的機率就會增加,秋季的時候又是個多事之秋,要保證睡眠,在睡眠時間上,秋季睡眠時間要比夏季多出一個小時,這樣你的身體免疫系統功能才能更好,才能預防秋季常見的一些疾病。

  3、預防秋乏

  春困秋乏夏打盹,長夏消耗了身體大量的能量,到了秋季身體就需要調整,也就出現了精神疲憊、不想說話、四肢無力等症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秋乏。

  想要解決秋乏,我們首先要注意自己的睡眠,上面說了,秋季睡眠要比夏季多一個小時,最好能在晚上10前入睡,同時要早睡早起,中午的時候也可以適當的午休。另外,也要注意自己的飲食,少吃油膩、辛辣的食物,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物,比如梨子、馬鈴薯、茄子、西紅柿等。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鍛鍊身體。

  4、梳頭

  我們的頭上有很多穴位,經常梳頭可以刺激我們的頭皮的穴位,促進血液迴圈,疏通經絡,秋季的時候多梳頭也是不錯的養生方法,還能讓你的頭髮生長的快一些。梳頭最佳時間是早餐起床的時候,每次可以梳50-100次。

  5、不要悲秋

  秋風瑟瑟、寒蟬哀鳴,我們常用秋季來形容蕭瑟的情景,因為秋季容易引起人們的消極灰色心理,引發一些情緒變化。不少老人在秋季會有悲秋的心理,這種心理是不利於健康的,老年人要注意調節自己的情志,尤其是空巢老人,閒的時候多和朋友聚一聚,多參加社交活動,出門鍛鍊鍛鍊身體也是不錯的。

  6、泡腳

  我們的腳上也有很多穴位,經常用熱水泡腳的話,有很好的養生功效,能刺激身體血液迴圈,冬季經常手腳冰涼的女性,在秋季的時候就可以開始用熱水泡腳。

  7、預防感冒和咽炎

  秋季是咽炎的高發季節,這個時候空氣乾燥,人們經常會覺得口乾、鼻子幹,患有鼻炎、咽炎的人更是難受,時而炎熱時而涼爽的天氣也容易讓人感冒,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注意增強身體抵抗力,多運動鍛鍊,同時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比如梨子、百合、銀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