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級數學如何提高審題能力

  審題能力的獲得需要通過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是個長期的過程a從低年級開始,教師就應關注學生審題能力的教學,那麼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

  一、聯絡生活,創設情境

  學生生活在資訊豐富的社會中,生活經驗就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資源。數學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數學教學中許多知識點都能夠在學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特點,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如,在教授重量單位“克與千克”知識點時,首先讓學生真實感受到兩個不同重量單位之間的差別。讓每個小組找能用克、千克表示的物體。

  如,感受1克的重量,學生找來了鈕釦、玉米等等;感受1千克的重量,學生拿起了數學教材。而教師準備了一袋1千克的沙土,讓學生感受一下,學生紛紛表示1千克比1克重太多。藉此,筆者開始發問:“1千克裡面有100個10克嗎?”“100克的石頭比100克的棉花重嗎?”“小明今年10歲,體重5千克對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獨立思考判斷對錯,然後在小組討論探討對錯,最後教師給出正確答案、合理解釋,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培育了學生的審題能力。

  二、以生為本,培養習慣

  通讀題目是理解題目的前提,是養成優秀的審題能力的開端。首先,將題目通讀一遍,杜絕多字、漏字、看錯字等粗心大意的現象,如北師大版的六上中有一道題,已知一個圓的直徑為8m,求其周長。大部分同學都出現過粗心大意的情況,把“直徑”中“直”字看成了“半”字,導致了不必要的失分;再如“除”和“除以”的混淆,“A除B”和“A除以B”的意思截然相反,如若不加以注意,很容易出錯。由於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造成“分心”現象,常常顧此失彼。

  因此,培養學生養成耐心細緻的讀題習慣是養成良好審題習慣的第一步。其次,對題目進行深層挖掘。圈出關鍵條件,然後分析關鍵條件,做到正確理解題意。在日常教學中,學生在答題中造成的失誤,常常是由於沒有抓住關鍵條件造成的。如課堂中練習過的一道題“一場捐衣活動,三年級同學捐250件,一年級同學比三年級同學少捐200件,二年級同學捐的是一年級同學的3倍,請問三個年級一共捐了多少件衣服?該題中“一年級同學比三年級同學少捐200件”就是一個關鍵條件,聯絡了一年級和二年級,只要理清楚三個年級的數量關係,後面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遇到冗長的題目時,學會對題目進行層次分解,分清題目中各種數量之間的聯絡,做到有條不紊,思路清晰,這樣對於問題就有了明確的思路,同時防止了有效條件的遺漏。

  2提高學生審題能力的策略

  1.帶領學生讀題,加強其分析能力

  小學高年級學生在做題時往往會根據學習的經驗來解答問題,他們對題目的解讀不夠細緻,從而錯誤地理解題目。對此,教師應當帶領學生細細地解讀數學題目,讓其形成良好的讀題習慣,從讀題中獲得有效的解題條件。

  同時,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弱,語言運用能力還不夠強,常常不能正確地理解題目的要求與內容。錯誤的解讀必然會導致錯誤的解題步驟和錯誤的結果,所以小學生應當提高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只有擁有了良好的分析能力,才能從題目中拐彎抹角獲得需要的解題條件。例如,“一缸水,用去1/2缸和5桶,還剩30%,這缸水有多少桶?”這道題看似很簡單,但是其用了兩種方法來描述一缸水的用量和剩餘量。教師應當帶領學生分析:水的使用量應當是1/2缸加5桶,水的剩餘量是30%缸。題目中隱含的條件是使用量和剩餘量的總和為一缸,即1/2缸+5桶+30%缸=1缸。從而學生可以得到5桶=***1-1/2-30%***缸,即5桶=20%缸,1缸=25桶。所以,在解題過程中讀題和分析十分重要,只有正確地分析問題才能準確地解答問題。

  2.培養學生數學語言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培養學生一些數學語言,使其可以理解數學題目的意思。比如,對以下例題進行分析:“一個長方體稜長總和為 96 釐米,長、寬、高的比是 3∶2 ∶1 ,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這道數學題不僅考查學生加、減、乘、除的運算能力,還考查學生對長方體的掌握程度。

  學生只有在正確地認識到長方體有幾條稜,且長、寬、高分別是多少之後才能正確地解答題目。長方體中有四條稜是長、四條寬、四條高。然後,學生可以根據數學知識求得長:96×3/6×1/4=12***釐米***;寬:96×2/6×1/4=8***釐米***;高:96×1/6×1/4=4***釐米***。從而求得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12×8×4=384***立方厘米***。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紮實的數學基礎和一些基本的數學語言,這樣學生才可以準確地理解題目的意思,提高做題的正確率。

  3教育學生認真讀題

  讀題是培養審題能力的第一步,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作準備。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要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

  解決音義,讀通。低年級學生的識字最少,認識生字是讀懂題的基礎。當我們教師呈現有文字的題目時,必須把學生不認識的字註上拼音,帶領學生認讀,對學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詞語適當進行解釋。

  認真仔細,讀準。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會用眼睛掃一遍,就急於動筆了,因為他們感覺這是平時見過的問題,事實上題目並不是他們“經驗”裡的樣子,題目的意思已經發生改變。例如有這樣一道題:先估計得數大約是幾百。再算一算。對於這個題目,有的同學只是粗略看一遍就開始做,結果是隻完成了估計得數大約是幾百,而把第二個任務“算一算”忘記了。

  有的同學根本就不看題目要求,只是按照習慣,把題目當成普通的計算題來做,而把估計這一任務忘記了。為了防止出現這樣的差錯,就要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讀題習慣。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字字出聲讀題慢”。低年級的學生,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默讀能力,出聲輕讀、用手指讀能幫助他們不漏字、不添字,讀懂意思。同時,要求學生輕讀後再默看題,詳細理解題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讀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