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行為習慣教育隨筆
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長期的生活裡逐漸形成的,它貫穿於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方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此話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性格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此話又揭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應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兒期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而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養一個人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小抓起,從家長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開始,從老師用人格的魅力潛移默化影響孩子開始。
小班幼兒從各個不同的家庭來到幼兒園,最棘手的是生活常規較差。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必要的禮貌,不懂得遵守集體規則,生活衛生習慣還沒有養成。根據小班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注意力的不穩定性以及好模仿的心理特點,針對幼兒目前的需要,對幼兒進行生活常規教育,是小班學期中的重中之重。在這方面,許多家長與我們老師的意見是一致的,但談到具體的情況,卻是眾說紛紜。那麼究竟應該如何培養小班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關注小班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
《綱要》提出:“根據幼兒需要建立科學的生活常規。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盥洗,排洩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長期的生活裡逐漸形成的,它貫穿於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方面。小班幼兒年齡小、能力差,但卻是培養各種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單憑呆板的說教,會使他們無所適從,只有採取適合他們心理特點的方法、措施,才能使他們在快樂的氛圍中逐漸養成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順利達到目標。
***一***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幼兒的思想很單純,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基本上還是一片空白。所以對於自己啟蒙老師的言行舉止尤為上心,老師不雅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可能誤導幼兒。老師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幼兒的表率,用自己人格的魅力,來影響孩子、教育孩子。老師平時能夠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就往往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就突顯了教師言傳身教的重要性。比如:教師看到書架上掉下很多書,就可以對正在玩耍的小朋友們說:“你們看,書掉在地上了,你們是喜歡看乾淨的書呢還是喜歡看不乾淨的書呀?”然後當著小朋友們的面把書一本一本地撿起來放回書架上。此後有這種情況出現,小朋友們就會很自覺地爭著撿書。類似的扶起倒地的椅子,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丟到垃圾桶裡。
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影響就逐漸發展成一種人生方式。孩子好模仿,思維具體形象,家長的良好行為習慣是孩子學習的直接範例,家長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如排隊購物、讓座、不隨地吐痰等到細節都是如此,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一定帶頭不做。
***二***寓教於樂的必然性
幼兒喜歡在有趣的活動中接受教育,而遊戲則是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學遊戲對幼兒進行生活習慣的培養教育。如教育孩子講衛生、愛清潔,不亂丟果皮紙屑,設計了系列活動:“吃了東西為什麼要漱口?”、“毛毛的袖口”、“果皮應該放哪裡?”、“駝背的大拇指”等,運用直觀的教具、模具、木偶表演、講故事等方法引導幼兒對良好的生活衛生概念有較具體的理性認識。又如在教育幼兒飯後漱口、保護牙齒的教育活動中,準備了兩盤清水,讓幼兒吃完東西后漱口,把漱口水吐在其中的一盤水中,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兩盤水有什麼不一樣。幼兒通過觀察,發現“這兩盤水不一樣,一盤很乾淨,一盤有很多髒東西”,又通過討論和老師講解,幼兒知道了髒水是漱口的水,是人們吃了食物後粘在牙上、藏在舌頭底下和牙縫裡的食物,要是吃了東西不漱口,時間長了口腔裡的就會長細菌,細菌就會侵襲牙齒,使牙齒變成蟲牙。幼兒通過親身體驗,對漱口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認識,為了進一步加深認識,老師通過對有的幼兒牙齒潔白、有的幼兒牙齒黴爛等現象進行比較,讓幼兒在比較中知道保護牙齒的重要性。
***三***妙用兒歌的可行性
兒歌是兒童文學作品中的一種體裁,極其短小精悍,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在對兒童進行生活常規教育時,我經常使用兒歌來引起幼兒的興趣,幫助幼兒掌握生活常規的要領。比如在洗手的時候,我邊教幼兒一邊洗一邊念兒歌:“小朋友,來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洗手心,洗手背,洗手縫,洗手腕,看誰洗得最乾淨。”這樣幼兒在不知不覺之中根據兒歌引導的步驟完成了洗手的動作。另外,老師可根據幼兒的情況和各環節的情況,隨機地編念一些兒歌,來幫助幼兒掌握常規環節,從而在愉快的氛圍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四***個別教育的必要性
在常規教育的過程中,老師要研究影響遵守常規的原因和幼兒生理、心理上存在的差異,而情緒、經驗、疲勞或環境則是構成破壞規則的因素。教師要根據不同孩子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進行教育。比如我們班上有一名幼兒叫皮皮睡覺時總有個習慣,就是手裡要拽著被角才能入睡。到了幼兒園以後,她外婆要求老師幫著改掉她的壞習慣。開始時,老師不讓她拽被角,她中午簡直無法入睡,後來,有一天我對她說,被角太髒了,有細菌,你看小朋友都不拽的,漸漸地,她就改掉了這個壞習慣。
二、注重小班幼兒學習習慣的培養
***一***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助推器。有了興趣,再困難的學習活動幼兒也會樂此不疲。因此,能否激發幼兒的興趣,也是我們教學過程中必須考慮的重點。尊重幼兒的天性,尊重幼兒的內在需要是愉快教育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教育思想的轉變,充分尊重幼兒,多一分童心,多一分愛心,寓教於動,寓教於樂,讓幼兒在遊戲中接受教育、在愉快的情緒中認識並養成良好的行為。如運用情緒情感的感染性、激勵性和動力性的功能,滿足幼兒愛表揚心理,在各項活動中,注意幼兒的年齡特點,言語的組織極富童趣,形象生動。又如,運用貼切的比喻方式,教師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幼兒,用真情和激情在教師與幼兒之間搭起一座橋樑,產生互相感染的效應,幼兒就會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活動中。
***二***強化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鞏固
一個人的良好行為習慣並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個從陌生到熟練,再由熟練到自由化的過程,要完成這一過程必須反覆訓練,逐步強化。如有的幼兒在玩完玩具後,沒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櫃的習慣,老師就要有意識地組織幼兒進行收拾玩具的練習,並多次重複訓練,使幼兒養成不用提醒玩完後就能自覺、及時地將玩具放回去的好習慣。行為鞏固是指定期對幼兒的行為常規進行檢查和評比,使其能夠在生活常規的制約下自覺養成良好生活常規和鞏固已經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在行為鞏固教育時,老師要注意使用適當的激勵手段來促進幼兒堅持良好行為。在檢查中對行為習慣好的幼兒進行表揚,對較差的孩子個別幫助。評比可以每日一次,也可以每週一次,對評比中行為表現突出的兒童在牆報上掛上小紅花,使其產生自豪感和榮譽感,以激勵其他幼兒學習。由於幼兒年齡小,每天評比一次效果較好。如為了養成幼兒的良好生活習慣,可以根據班級幼兒的常規要求,在值日生活動中開展了“小小檢查員”的活動,每天安排一組幼兒擔任班級的“檢查員”,讓他們檢查和評價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規表現,對幼兒的良好行為的養成作用很大,能夠有力地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培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貴在持之以恆
托爾斯泰說:“家長的責任是不能託付給任何人的,金錢買不到成功的孩子。”孩子們需要時間——家長的時間、大量的時間。教育的成敗貴在堅持。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鳳”,可能一段時間信心十足,雄心勃勃,但好景不常,就半路夭折,結果全盤落空。所以,培育孩子良好的習慣,,需要時間,需要原則,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恆。時鬆時緊的遷就結果只能是推波助瀾,對孩子好習慣的養成百害而無一利。在幼兒園日常的行為習慣教育中,老師就要責無旁貸的持之以恆,對幼兒及時進行提醒引導,使之形成良好的性格和習慣。
當今時代,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都希望把幼兒培養成優秀的人,使幼兒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擁有健康的人格,擁有健康的人生、快樂的生活,我們的社會才能進步,祖國才有希望,所以,我們應該從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開始,強化對幼兒思想道德教育,這是父母及社會留給幼兒最為寶貴、受用終生的財富。
三、重視家園結合的小班幼兒培育模式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離不開老師的引導,同樣離不開家庭的薰陶。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陽,對孩子的生活照顧的是無微不至,給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幫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從不在孩子面前說一聲:不!結果使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依賴性強的壞習慣。況且幼兒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斷髮展變化,其行為習慣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兒園接受的行為模式,如果家長不配合,幼兒回到家後,可能很快便棄之一旁。因此幼兒園的教育是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和補充的。
幼兒園和家庭之間可以制定家園聯絡表、家園信箱,使家長了解科學育兒的知識,對家長提出一些具體要求,要求家長督促幼兒嚴格執行,積極鼓勵有進步的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幼兒園定期召開家長會,組織家長圍繞如何培養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中的若干問題進行討論,組織各種親子活動形式,使幼兒家長真正瞭解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究竟有哪些內容,指導家長用科學的育兒方法,循序漸進,幫助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定期舉行家長開放日活動,可以讓家長親眼目睹幼兒在園的表現,瞭解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之間的差距,同時也增加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寓教育於遊戲之中,讓家長和孩子在愉快的環境中受到教育。
家庭也要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創設和保持一種和諧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圍。幼兒在這樣的家庭中才會感到溫暖愉快,情緒穩定,得到愛心的薰陶,萌發自信心、上進心;其次,要創設優美整潔的家庭環境,使幼兒從小萌發愛美愛整潔,愛護物品,生活有規律等良好行為習慣。最後,要將教師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來,幼兒園要求孩子怎麼做的,在家裡同樣如此要求孩子。這樣,才能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之,幼兒時期,良好的行為習慣易於塑造,不良的行為易於糾正。行為日久成習慣,習慣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作為幼教工作者,必須重視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把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當成一件關係孩子健康成長和社會進步、振興民族的大事來抓。
篇二
對於剛入園的小班孩子來說,減少分離焦慮和培養生活自理能力是兩個重點內容。通過摸索我發現,晨間接待和離園前談話是兩個不可忽視的環節,做好這兩個環節的工作,既可以增進師生間的感情,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營造出輕鬆、愉快的氛圍,也有利於培養和鼓勵孩子們早日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儘快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每天孩子們吃完早飯後,我開始“點名”,點到誰,我就親切的對他微笑,走到她跟前,摸摸他的頭,溫柔地抱抱他,問一聲:“誰送你來幼兒園呀?”“老師都想你了!”“你今天沒有哭,真是好孩子!”……每當這時,孩子都會滿臉幸福的依偎在我懷裡,用充滿信任的眼神看著我自豪的說:“媽媽送我來的。”“我今天沒哭。”“老師,你想我嗎?”……有時,我會用遊戲的口吻溫柔的問:“某某小朋友,你在哪裡呀?”想玩捉迷藏一樣的說話口氣讓幼兒感到老師向朋友一樣在注意他、關心他,想知道它的存在。採用這種方法後,幼兒的分離焦慮情緒明顯減少,他們打對父母的依賴和信任轉移到了教師身上,為在幼兒園度過愉快的一天打下良好的基礎。
每天下午,孩子們玩了遊戲,吃好點心後,都興奮地盼望著爸爸媽媽來接。我給孩子們整理衣褲時便與他們進行親切地交流。我主要選擇與孩子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事來談,我會說:“小雨,你中午睡覺了嗎?不要老師拍著睡吧?”“涵涵,今天的午飯是自己吃的,真棒,我一定告訴媽媽!”“點點小朋友真能幹,自己學會脫衣服了,老師心裡可高興了。咱們大家為他拍拍手吧!”……親切、簡短而又溫暖孩子內心的話語不但讓孩子體會到了教師的關愛,更鼓勵了孩子們學會了自己吃飯、脫衣、洗手等的積極性,為培養孩子們自我服務能力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總之,教師要善於觀察孩子、瞭解孩子,從小事做起,不但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更要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以積極地語言和行為鼓勵孩子,給他們營造一個溫馨、愉快的生活和教育環境。
篇三
小班的孩子剛接受幼兒園這個群體,對於很多東西都很敏感,可能我們不經意的一句話就會讓他坐立不安,所以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來對待每一位幼兒。幫助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現在很多小朋友在家吃飯都是家長餵飽,不讓孩子自己吃,這種做法導致孩子的生活能力得不到提高,還養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在幼兒園小朋友都是自己動手吃飯穿衣,剛開始,我們班的浩哲小朋友吃飯就會嘔吐,後來經過多方面瞭解,才知道,自己不太會吃飯,在家都是媽媽餵飯,開始,我們慢慢的教他,飯菜量也不是很多,一步一步來,和家長也做好溝通做好溝通工作,慢慢的,浩哲的自理能力得到了不錯的提高,現在自己穿衣吃飯很輕鬆,家長很高興,我們也很放心。
有些事情,需要我們去尋找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更要有足夠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