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嶽的詩意

  《望嶽》,作者杜甫,共有三首,分詠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這一首是東嶽泰山。小編這裡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望嶽·岱宗夫如何》

  作者:杜甫【唐代】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嶽·岱宗夫如何》註釋:

  嶽:此指東嶽泰山,泰山為五嶽之首,其餘四嶽為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 其中,泰山以其雄偉壯觀而聞名於世,為五大名山之一。古時是“天”的象徵。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嶽,五嶽之首,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裡指對泰山的尊稱。

  夫:讀“fú”。句首發語詞,無實在意義,語氣詞,強調疑問語氣。

  如何:怎麼樣。

  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即山東地區。原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兩個國名,在今山東境內,後用齊魯代指山東地區。

  青:指蒼翠、翠綠的美好山色。

  美好山色

  未了:不盡,不斷。

  青未了:指鬱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造化:大自然。

  鍾:聚集。

  神秀:天地之靈氣,神奇秀美。

  陰陽:陰指山的北面,陽指山的南面。這裡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誇張的說法。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曉:黃昏和早晨。極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曉與黃昏,明暗迥然不同。

  蕩胸:心胸搖盪。

  曾:通“層”,重疊。

  滌盪胸襟

  決眥***zì***:眥:眼角。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於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所致。

  決:裂開。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會當:終當,定要。

  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望嶽·岱宗夫如何》意思:

  泰山到底怎麼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

  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色都匯聚於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為一明一暗兩部分。

  冉冉升起的雲霞盪滌我的心靈,睜大眼睛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開一樣。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kàn]那眾山,而眾山在我眼中是多麼的渺小。

  《望嶽·岱宗夫如何》寫作背景:

  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於是北遊齊魯。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寫泰山的詩很多,只有杜甫能用“齊魯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數千裡,可謂雄闊。其結句尤其精妙,氣勢不凡,意境遼遠,將詩人的抱負和理想都含蘊其中。全詩開闊明朗,情調健康。

  這是現存杜詩中最早的一首,寫於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北遊齊趙時,

  此詩被後人刻石為碑立於泰山。

  浦評:杜子心胸氣魄,於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

  這一首是望東嶽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遊生活。此詩即寫於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

  泰山名氣很大,文化內涵很深,歷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臨遊覽,留下了眾多賦詩題詞。但自從杜甫《望嶽》詩面世後,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嶽》詩石刻共有四處,摘其詩句者更有多處,此詩的知名度可見一斑。

  《望嶽》寫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嶽:山高謂之嶽,這裡特指東嶽泰山。不僅寫出了山的雄偉,還抒發了作者的凌雲壯志和寬廣,博大的胸懷,給人以向上的精神動力。

  《望嶽·岱宗夫如何》鑑賞: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齊魯大地,只見一片青綠蒼翠,一望無際."岱",泰山別名,舊謂泰山居五嶽之首,為諸山所宗,故稱岱宗."齊魯",原是春秋時兩個國名,在今山東省境內;齊國在泰山之北,魯國在泰山之南,後以"齊魯"作為這一地區的代稱.因為是遠望,詩人看不到太多的細節,只見到一片青綠蒼翠,望不到邊,故說"未了".它生動地展現了泰山山脈連綿不斷的形象,同時也有看不盡、道不完的意思.

  起始兩句以設問提起,既包含著醞釀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寫出遠泰山雄拔於齊魯大地的英姿,可謂意出高遠.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評論這後五個字時說"已盡泰山",施補華《峴傭說詩》說,這五個字"囊括數千裡,可謂雄闊".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大自然似乎對泰山情有獨鍾,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邊亮,一邊暗,就好像一邊是黃昏,一邊是晨曉."鍾",聚集或集中之意."陰陽",山北背日為陰,山南向日為陽."割"字用在這裡,恰當地描繪了泰山的高峻奇險.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說:"岱宗如何,意中遙想之詞,自齊至魯,其青未了,言嶽之高遠,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鍾,矗天而峙,昏曉於此判割,二語奇峭."這兩句詩已經體現出杜甫造語煉字精雕細刻、語不驚人誓不休的特點.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細望泰山,山間雲氣生髮,層層疊疊,令人心胸激盪起伏.詩人睜大了眼睛,極盡舒展目力,追羨那飛入山間的歸鳥.劉勰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詩人目睹泰山的壯美而情懷滿腔.前一句顯出詩人襟懷的浩蕩,後一句顯出眼界的空闊."決眥",裂開眼角,形容極目遠望的樣子.詩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鳥小,遠望所致?還是詩人的神思隨那鳥兒一起飛翔?這兩句在寫景之中,有詩人的不盡之意及神往之情.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由望山而聯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遠望近觀,再到決意登山,全詩雖無一個"望"字,但詩人分明不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他想象總有一天,一定會登上泰山絕頂,放眼四望,腳下群山是那樣的渺小!《孟子·盡心上》稱"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大概此時也是這樣的心境吧.結句不但令全詩有含蓄不盡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許,展示了一個青年詩人的雄心和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