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的詩意

  《望洞庭》是劉禹錫的一首詩,這首山水小詩將洞庭湖描寫得如此高曠清超,充分表現出詩人的奇思異彩。小編這裡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詩意,希望大家喜歡。

  《望洞庭》

  作者:劉禹錫【唐代】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望洞庭》的註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裡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製作、磨成。這裡一說是水面無風

  ,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兩說均可。 4.山水色:湖光山色。

  5.白銀盤:形容洞庭湖。青螺:青色的田螺,這裡用來比喻湖中間的青山。

  總概括為: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恰似白銀盤子託著青青的田螺。

  《望洞庭》的意思:

  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輝應,顯得多麼和諧。無風的湖面平靜得如一面沒經過打磨

  的銅鏡。從遠處看,那月下洞庭湖裡蒼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銀盤裡盛放著一枚青螺。

  《望洞庭》的寫作背景: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他是匈奴族後裔,七世祖劉亮隨魏孝文帝遷洛陽,始改漢姓。父劉緒因避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寓居嘉興***今屬浙江***。劉禹錫出生在嘉興,19歲左右遊學長安。貞元九年與柳宗元同榜登進士第,接著又登巨集詞科。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開始踏上仕途。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書記,參與討伐徐州亂軍。十八年調任渭南縣主簿。

  《望洞庭》的鑑賞: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裡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於古代漢語中“偏義複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裡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緻,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徹空明的。與素月的清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鑑,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這就是“湖光秋月兩相和”一句所包蘊的詩意。“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盪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接下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潭面無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三四兩句詩想象豐富,比喻恰當,色調淡雅,銀盤與青螺互相映襯,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白銀盤裡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貴的是它所表現的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它所寄託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裡,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於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是難以措筆的。一首山水小詩,見出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採,這是很難得的。只有真心觀察,才能讀出這首詩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