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說課稿範文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一選讀課文,老師們要如何設計此課的說書稿呢?小編在此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說課稿範文,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說課稿範文1

  一、把握課標,說教材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一篇選讀課文,課文介紹了黃河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方案,告誡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課文先寫了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但它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接著,從黃河含沙量的現狀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最後寫科學家設計了治理黃河的方案。

  教材中編選本篇選讀課文的意圖一是適當增加學生的課內閱讀量,為學生閱讀的自我檢測提供材料,二是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綜合選讀課文的特點和本篇課文內容實際,以及本冊重點訓練專案“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各方面原因,我將本課安排一課時教學,教學目標定位為:1、訓練與檢測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識字學詞;基本讀懂課文;閱讀的速度;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2、受到保護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教學目標的制定體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整合。教學重點確定為:引導學生基本讀懂課文;教學難點確定為:基本理解科學家設計的治理黃河的方案。

  設計理念: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基於這一理念,我在教學本課時主要運用“導放結合,自學為主”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學習,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墊定基礎。

  二、突出主體,說教法

  本課教學,我以“導與學”課題研究的思想為指導,教學中,運用“導放結合,自學為主”的方法指導學生獨立閱讀文字,探究問題,感悟思想內容,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一***巧妙地“導”

  教學中要做到導而有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吃透教材,根據“放”的怦,根據學情需要進行適度的點撥、引導,著眼於理解的難度,知識的關鍵處,情感的共鳴處,把握“導”的時機,這樣才能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更深的境地。

  1、創設情境,設疑導學

  開始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談一談對黃河的印象,談完之後設疑:“這樣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卻被人們稱作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是為什麼呢?”學生便帶著這一問題饒有興致地展開閱讀,感知內容。

  2、疑難處適時引導

  教學中,學生可能會在理解“黃土高原……可與今日的江淮流域比美”一句時,多數人將該句中的“美”誤解為“風景優美”的意思。我便可適時引導學生讀讀課文,讓他們聯絡上下文去理解這個詞語。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讀文後,很快便能得出答案:“美”指的是前文中所提到的“氣候溫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二***大膽地“放”。

  新課標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引導學生鑽研文字,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體驗。”本課的中心環節,我先向學生展示自學提綱:1、說一說黃河發生了哪些變化?2、黃河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歸納出兩方面原因***3、科學家設計治理黃河的方案是什麼***三項內容***?要求學生先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找出答案所在的段落,然後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探究問題,最後全班反饋,師生共同評議大家的學習情況。在學生獨立閱讀,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只在問題的疑難處稍作提示與點撥。真正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三、關注發展,說學法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新課標語***,肯定了閱讀中應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內容。更由於本課的課型特點,突出強調了學生的獨立閱讀,所以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採用“獨立閱讀,自我檢測”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活動。如在匯入新課之後,我便引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通課文,初步感知內容,然後以抽讀詞語的形式對他們的閱讀效果進行檢測。又如在學生感知課文內容之後,我讓他們根據教師設計的自學提綱,展開獨立閱讀活動,然後以全班反饋,師生評議的方式檢測他們的閱讀效果。這樣,學生在閱讀實踐與自我檢測的過程中,鍛鍊了能力,發展了思維。

  四、重視實踐,說過程

  ***一***、設境揭題,明確學法。

  1、揭題。我先讓學生談談對黃河的印象,然後質疑:“這麼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卻被人們稱作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是為什麼呢?”

  2、明確學法。告訴學生這節課仍採用“獨立閱讀,自我檢測”為主要學習方式,訓練和檢測大家的閱讀能力。

  ***二***、讀通課文,感知內容。

  1、引導學生自由讀文,讀通課文,感知內容。

  2、檢測學生的自學情況。***抽讀生詞***

  ***三***、獨立閱讀,自我檢測。

  1、展示提綱,引導學生閱讀。

  自學提綱:一、黃河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二、黃河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歸納出兩點原因***三、科學家設計治理黃河的方案是什麼?***三項內容***

  2、全班反饋,檢測自學情況。***師生評議,比一比誰的自學效果好***

  同時指導板書:

  變 化:美——災

  原 因:自然 人為

  治理方案:一、牧林為主

  二、保護森林 恢復植被

  三、明白道理

  ***四***、拓展延伸,談談感想。

  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及身邊的環境問題談談讀後的感想。

  五、總結全文。***簡單回顧本課主要內容,號召大家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建設成人類最美麗的家園。***

  六、實踐作業:調查我們身邊的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想一想變化的原因是什麼,有何治理辦法。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說課稿範文2

  資訊科技將對社會帶來巨大變革,並會給教育產生巨大影響。原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在全國中小學資訊科技教育會議上指出:“在開好資訊科技課程的同時,要努力推進資訊科技與其它學科的整合,鼓勵在其它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資訊科技手段,並把資訊科技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然而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整合,是普及資訊科技教育的關鍵,是資訊科技課程和其它課程雙贏的一種教學方式。因此本課教學我將積極採用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進行研究性學習。

  下面對我執教的《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從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是九義教材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選讀課文,是一篇檢測學生閱讀、寫作能力的學習材料。

  課文先寫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但它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接著,從黃河含沙量的現狀,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最後寫科學家設計治理黃河的方案。告訴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2.教學重點

  瞭解黃河變化的過程、原因及治理的方案.

  3.教學難點

  根據小組研究主題,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

  二、【說目標】

  資訊的浪潮席捲全球,人類不可避免的走進以網路技術為特徵的資訊時代,現代教育技術已悄然向“網路教學”過渡。根據網路教學及學科特點,結合單元教學目標、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讓學生了解黃河變化的過程,明確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及相互之間的關係,科學治理黃河的方案。

  能力目標:通過資訊科技課與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引導學生自主協作學習,在獲取、過濾、分析、處理、重組資訊的過程中實現閱讀與寫作的一體化。

  情感目標:讓學生充分體驗資訊科技給語言課堂帶來的樂趣,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通過組織學生討論黃河發生變化給人類的教訓和學習課文後受到的啟發,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滲透科學的自然觀,激發學生熱愛母親河、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三、【說教法】

  情景匯入法:通過播放黃河的美麗風光及黃河洪水氾濫的片斷對比,引出課題。

  自學提示法:通過呈現自學提示明確學習目標。

  演示法:通過“地上懸河”形成過程的演示,加深對黃河變化過程的理解。

  討論法:組織學生進行網上交流,調動全體學生參與。

  【說學法】

  協作式學習方法:由於學生的基礎不同,三個人一組,好中差結合,便於交流合作,協作學習。

  探究性學習方法:提出要求,由學生採用探究性學習方法,自己設計、解決,從而達到複習鞏固、拓展延伸的目的。

  討論、總結學習法:通過討論、總結歸納和思考練習,讓學生對已有的知識活學活用。

  四、【說過程】

  1.情景匯入初讀課文

  首先,展示黃河及黃河流域的圖片,同時配以背景音樂。

  這組圖片的展示及音樂所起的作用, 使學生對黃河產生直觀的印象、美的感受。並通過字幕介紹“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黃河流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激發學生對黃河的熱愛。

  當學生還沉浸在黃河的美麗風光時,再出現一組黃河洪水氾濫的圖片。

  兩組圖片的對比,引出“黃河變了,它是怎樣變的呢?”學生頭腦中充滿了疑惑,激發起強烈閱讀課文的慾望,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理清文章條理,為課文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2.精讀課文加深理解

  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出示自學提示。學生根據學習的內容和要求、自己的學習能力,有步驟地、有選擇地自主學習。

  對於學生不易理解的內容,“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等含義深刻的句子,我再次出示一些圖片等資料,特別是對於懸河,我特意製作了一幅懸河形成的示意圖。通過欣賞視訊材料,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而對於黃河的人為汙染,以及相關黃河的治理,通過圖片資料的展示,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了保護母親河,保護環境的緊迫性,應該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完成了本課的情感目標。

  3.拓展延伸

  課文就黃河變化的前因、後果及相關知識點到即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意猶未盡。因此,我們應抓住學生餘興未了這一有利時機將教材的內容向課外延伸、拓展。

  充分利用校園網、國際網際網路提供的豐富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對課前蒐集的資訊資料進行檢索、篩選和處理後,在課堂上進行展示。

  培養了學生自主協作學習的能力和使用網路資源拓寬自己視野的能力。同時在精讀課文的基礎上,出示小練筆:讓學生閱讀課文後,寫出自己學習後的真實感受和學習後不能解決的問題,在課堂上交流展示。達到課堂教學中的又一個小高潮。

  4.延伸課外網上交流

  濃厚的學習興趣,高昂的學習激情,不能因課堂教學的結束而中止,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我還在微型網站上設計了一個討論站點,組織學生進行網上交流,調動全體學生參與“黃河,中華民族的‘搖籃’”、“保護母親河”、“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等專題討論。

  五、說板書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變化過程

  變化原因 治理方案

  水土流失 搖籃 合理規劃

  人為破壞 禍河 修築水利

  保護母親河保護大自然

  通過以上的板書設計,我們可以理出文章的脈絡:科學家從黃河變化的過程、原因中,尋找出治理黃河的方案;中華民族的“搖籃”因為水土的流失、人為的破壞變成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禍河通過合理規劃、興修水利,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由此激發學生“保護母親河”、“保護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六、說小結

  網路環境下,語文學科閱讀寫作教學發生的變化表現為: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著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學習過程的引導者、交流討論的組織者;傳統的閱讀與寫作各自為政的局面轉變為在與網路對話中初步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讀寫一體化;教學模式由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轉變為具有明顯網際網路時代特徵的網路教學……防止兩個極端:一是教師只顧對著電腦講,忽略學生動手動腦,使網路教學流於形式;二是“濫用課件”,會導致語文課成為展示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