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趣味教學課堂

  數學是一門思考性很強的學科,想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如何才能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好數學這一學科?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教學中注意探索教法——設趣

  根據小學生愛新奇,好勝的心理特徵,結合數學內容,不失時機地誘發學生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比較數的大小”時,如果單純地列出較大的數和較小的數讓學生去對比,可能使學生感到比較乏味而不願意學習,假如老師拿出兩根綵帶***紅、黃***,並告訴學生它們的長度。再向學生提問,“你們認為哪根長?有什麼方法可以一眼就看出哪根長呢?”可以請學生上臺演示。再接著問,“你是怎樣比的?紅綵帶比黃綵帶長出多少呢?你能指出來嗎?老師這兒有一把剪刀,你準備怎麼做?從哪兒開始剪?剪下來的這一段是什麼?這樣一一詢問之後,就可以小結出:要知道兩根綵帶誰長誰短,只要把它們兩根的頂端對齊放在一起比一比就知道了。這裡比較兩根帶子的長短是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教師從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又能讓學生初步感知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並通過“對齊”這一環節,通過比一比、量一量,從中悟出了計算方法,體會到數大數小的道理。還可以搞個小活動“比比誰更高”,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組,把米尺發放到同學自己手裡,讓同組的同學互相測量身高並記錄下來,同組的同學對本組所有身高進行比較,對比出最高的和最矮的,這樣在同學們自身的充分參與中,生動、形象、深刻地學習數的大小,使學生通過比較同學們的身高進一步熟悉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而且把米尺發放到學生自己手裡,更鍛鍊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同學之間互相協助的精神。

  這樣,在教學中充分探索有趣的教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事半功倍的學好數學!

  二、教學中注意精心提問——激趣

  在課堂上的有效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資訊輸出和反饋的橋樑,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產生情感共鳴的紐帶,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它既是教師素質的體現***諸如知識面、駕馭教材、洞察力、控制場面的能力等等***,更是教師教學理念的體現。要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常常處於最佳心理狀態,教師的提問是十分重要的,課堂上提問要避免隨意性,提出的問題要有啟發性,要適時。要觸及學生的情緒領域,喚起學生的心靈共鳴,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把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讓學生用情感的驅動而生趣,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例如,在教學“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的應用題”時,採用了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方法,先讓學生擺紅花和黃花同樣多的部分,再擺紅花比黃花多的部分,從而讓學生看到紅花的朵數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紅花和黃花同樣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紅花比黃花多的部分,求紅花有幾朵就是把兩部分合並起來,所以用加法算。這樣通過操作,激起和誘發思維展開,從而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既感興趣,又真正民生 得了這類應用題為什麼用加法算的道理。

  總之,興趣是學生在學習中渴求獲取知識、探究某種事物或參與某種活動的積極傾向,是學習活動最直接、最活躍的推動力,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前提。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如果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興趣,那麼他就會自覺地、熱心地、專心致志地去接受新知識,從而事半功倍地完成學習任務。反之,喪失了這種興趣,求知味同嚼蠟,是不會出好成績的。看來,興趣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它是求知慾的外在表現,它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勇於探索。

  我通過上述這些愉快數學教法不但激發了學生學數學的興趣,而且提高了教學質量,讓我嚐了成功的喜悅。雖然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並非朝夕之間便可得到的,但廣大教師只要積極探索創新,不斷更新實踐,也會讓學生感到數學是有趣的、快樂的,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