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預防艾灸時暈針

  暈針是一種血管抑制性暈厥***或稱血管減壓性暈厥***,屬於反射性暈厥的範疇。它是由於強烈的刺灸等刺激,通過迷走神經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圍肌肉的***擴張,那麼如何預防艾灸時暈針?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關於預防艾灸時暈針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艾灸時暈針的原因

  關於暈針的原因,《標幽賦》曾雲:“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其常見者有下列幾種。

  一、體質原因

  為最主要的誘因之一。臨床多見的是體質虛弱,飢餓,疲勞者易發生暈針。

  另外,《內經》載:“無刺大醉”、“已醉勿刺”,酒後針刺導致暈針的也有報道,如一53歲男性患者,因左肩前部疼痛3月餘用針刺治療。首次治療後症狀逐漸緩解。複診時得知病人當日中午飲酒過多,即勸其暫予休針。但患者堅持,無奈施以針術。針後不久。患者即感頭目眩暈,心慌氣短,腹部難受,噁心欲吐。額出冷汗,面色蒼白,脈氣細數。

  二、心理原因

  亦為主要原因。多見於初次鍼灸者,由於缺乏體驗,而產生恐懼、畏痛、心情緊張等情緒。有對暈針者進行人格特徵測定,發現,異常人格約佔二分之一。

  在異常人格中,以憂鬱質人格患者發生暈針者最多。憂鬱質人格性格內向,情感壓抑,遇刺激既易興奮,又易抑制,易發生植物神經調節功能紊亂。可能是易出現暈針的因素。當然這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三、病理原因

  平素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者,特別是有直立性低血壓史或神經官能症史者多易發生暈針。

  四、刺激原因

  穴位刺激過強,可致暈針。所謂過強,因各人情況不一,很難度量比較。一般在敏感點施針,或採用特殊手法,如氣至病所手法等都能誘發。在刺激的種類上,除毫針、拔罐、艾灸外,穴位注射和耳針亦可引起暈針。各種刺激對暈針症狀輕重的影響似無明顯差異。

  早在《黃帝內經》中,曾用不少篇幅提及暈針的預防:“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有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飢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素問·刺禁論》***。其實同樣適於暈灸。那麼如何預防艾灸時暈針?現代主要從心理和生理上進行預防。

  ***1***心理預防 主要針對有猜疑、恐懼心理者,或鍼灸時哭笑、驚叫、戰抖、躲避、肌肉痙攣。伴有瞳孔、血壓、呼吸、心跳、皮溫、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經系統和內分泌功能改變者。均可作預先心理預防,以避免出現暈針等不良反應。共分三法:

  語言誘導:施灸前,先耐心給患者講解鍼灸的具體方法,說明可能出現的鍼灸的感覺、程度和傳導途徑,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鬆弛訓練:對好靜、壓抑、注意力易於集中、性格內向的患者,令其凝視某物體,待其完全進入自我冥想***入靜***狀態後,始行灸刺。

  轉移注意力:對急躁、好動、注意力渙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簡單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問題,利用其視、聽覺功能和思維活動等,轉移其注意力,促進區域性組織放鬆。

  ***2***生理預防 飢餓患者,灸前宜適當進食;過度疲勞者,應令其休息至體力基本恢復。特別對有暈針或暈灸史者,最好採取側臥位,簡化穴位,減輕刺激量。

  在施灸過程中,一旦患者有先兆暈灸症狀,應立即處理。灸療結束後,最好能囑患者在診室休息5~10min後始可離開,以防延遲暈灸。

  艾灸時暈針的處理方法

  一、輕度暈針

  應迅速拔去所有的針或罐,或停止施灸,將患者扶至空氣流通處躺下。抬高雙腿,頭部放低***不用枕頭***,靜臥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適,給予溫熱開水或熱茶飲服。

  二、重度暈針

  立即去針後平臥,如情況緊急,可令其直接臥於地板上。據我們多年體會,此類病人可於百會穴艾灸有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藥艾條,點燃後在百會上作雀啄式溫灸,不宜離頭皮太近,以免燙傷,直至知覺恢復,症狀消退。如必要時,可配合施行人工呼吸,心臟按摩,注射強心劑及針刺水溝、湧泉等措施。

  其次是過敏體質、血管神經機能不穩定者。不少無明顯原因的暈針者,往往可從體質中找到原因。

  艾灸的禁忌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2、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睪丸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

  3、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或婦女經期忌灸。

  4、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