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委奴國王金印的歷史記載與價值
漢委奴國王金印印面正方形,邊長2.3釐米,印臺高約0.9釐米,臺上附蛇形鈕,通體高約2.2釐米,上面刻有"漢委奴國王"字樣。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漢委奴國王金印歷史背景
《漢書·地理志》"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
《後漢書·東夷列傳》"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
東漢初年,日本國王遣使入漢都洛陽進貢,願為漢臣藩。求漢皇賜名,漢以其人矮,遂賜"倭國"。其王又求漢皇賜封,光武帝又賜其為"倭奴王"。當時,日本想借著臣屬於漢王朝樹立自己權位和王位。因此舉國大喜。並受賜"漢倭奴國王印"***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區博多灣志賀島,出土一枚刻有"漢倭奴國王"五個字的金印。金印為純金鑄成,印體方形,長寬各2.3釐米,高二釐米,蛇紐,陰刻篆體字***。
三國曹魏時期,古倭國曾在九年時間內五次向洛陽的中原王朝進貢,並首次掀開了中日兩國互派使者的新篇章。
漢委奴國王金印文物出土
金印的出土非常偶然。在日本的江戶時代,福岡市志賀島上的一個農民在拓寬水路時,從一塊大石下面發現了這顆金印。訊息傳到福岡城內,被當時一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儒學家龜井得知,龜井馬上寫信給這個農民,願用黃金十兩買進。農民很奇怪,沒有回信,龜井再次寫信,出價一百兩黃金。農民與村人商量,就上報了。金印就被當地的領主黑田付白金若干獲得。這顆金印現陳列在福岡市博物館,但博物館沒有說明它究竟是誰的,黑田的後裔說是暫時借給博物館的。
漢委奴國王金印的真偽質疑
部分學者專家對印章的真偽提出質疑
因為在《後漢書·光武帝本紀》和《後漢書·東夷傳》中記有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緩。"這一枚金印作為中日兩國最早交往的證明,成了日本國寶。但是,一直以來日本的中國史專家對此存有疑惑。他們首先懷疑的是這枚金印的真偽,在金印發現的那個時代,已經有偽造這一枚小小金印的技術,因此,金印到底是不是中國之物讓人懷疑,或者這印章本就是時人為了某種目的而故意偽造。
持懷疑態度的學者認為金印上所刻的是"委"而不是"倭"字。在《後漢書》關於委奴國,除光武帝賜委奴國王印緩,及"永初元年***公元107年***侵王帥升等獻生口百六十人,願請見"的記載而外,再沒有其他記載。學者認為"委"字作委任解,即將印上文字解釋為漢朝委任的奴國國王。
反駁這一說法的學者表示,從漢代及之後相當長時期內中國王朝對外派送的印信中從未有作委任解的"委"字先例。多數學者認為"委"和"倭"相通,"委奴國"即"倭奴國"。但是,"倭奴國"究竟是一個國家的名稱,還是"倭"之"奴國"的意思呢,這又存在較大分歧。
據《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載,魏明帝時曾封邪馬臺國王卑彌呼"親魏委王,假金印紫緩"。然而,中國王朝對外賜予封號一般都採用二斷的稱呼,如"漢·匈奴·左賢王",由此,"倭奴國"便成為一個不能完全等同於《魏志·倭人傳》中"奴國"的名字。
漢委奴國王金印的考證分析
由這枚金印引起的爭論使這枚金印的傳說也變得神乎其神。但隨著中國兩顆漢代印章的相繼發現,謎底正在逐漸揭開。
1956年,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西漢古墓群的滇王墓中,出土了一顆漢武帝劉徹賜給滇王嘗恙的金印"滇王之印"。滇王是漢代西南諸侯中最強的國家之一, 史記中有"西南夷長百數,獨夜郎、顛受王印"之載。出土的這顆金印亦為純金鑄成,蛇鈕,長寬各2.3釐米,通高2.2釐米。據考證,此印確是漢武帝所賜"滇王之印"。而這顆金印無論質地、字型、印鈕和尺寸大小,均與日本出土的"漢委奴國王"金印相同。
1981年,揚州市邗江縣一婦女在甘泉二號漢墓附近的田間,發現了一顆漢代諸侯王璽"廣陵玉璽"。次印也是純金鑄成,龜鈕,長寬各2.3釐米,通高2.1釐米。後漢書明帝紀載:"永平元年***58年***八月卯子徒山陽王邢為廣陵王,遺就國。"參照附近漢墓中刻在其它銅器上的年號推定,這顆金印既是東漢明帝劉莊於永平元年封劉侀為廣陵王時所賜給他的。這與光武帝劉秀所賜漢倭奴王印的中元二年***57年***只相差一年;而且兩顆金印的字型和手法極為相似。大約出自一人之手。
***,福岡市舉行亞太博覽會,要把兩印同時展出,南京博物院同意了。其間名古屋博物館要借展廣陵王璽,南京博物院也同意了。福岡博覽會後,廣陵王璽轉到名古屋。此前,要準備一個圖錄,名古屋方面派照相專家來福岡拍照。當把兩顆印擺得很近的時候,兩印之間出現了在北極和南極常見的
那種極光,此後極光慢慢消失。有人說這是研究家的熱情給了出土文物以新的生命。
兩枚金印的出土大大的增加了"漢委奴國王"印的真實度。因為經專家考證,漢制賜給太子及諸侯王的金印,一般是龜紐,賜給臣服國國王的印紐則多用蛇、芋、駱駝等造型,中日兩國出土的這三枚金印均符合漢制,而且中國發現的兩個金印均被考證為真。
"漢委奴國王"這方金印經與史籍的參照印證和與"滇王之印"、 "廣陵玉璽"的對比分析,其可靠性已初步得到證明,由此也進一步證實了中日兩國交往的淵源關係。
漢委奴國王金印的歷史價值
"漢倭奴國王"金印的寶貴還在於其歷史價值。金印上銘刻的"漢"字右下角是個"火"字。一般所見"漢"字右半部是連寫的。那麼"漢"字右下角刻劃成"火"字是偶然的嗎?查閱日本出版的漢字圖錄《朝華字鑑》,沒有發現同樣的寫法。但日本幾家博物館收藏的銅印中有這個字;上海博物館藏的"漢匈奴破虜長"、"漢歸義氐佰長"***繁體***印,它們上面也刻有這個字。這幾個印章在"漢"字右半部的中間都是隔斷的。為什麼要隔斷呢?就是要使"火"字出現在印章上。為什麼要出現"火"字呢?因為漢是火德之國。中國古人認為天地間萬物都是由五種因素組成:木、火、土、金、水。漢代剛成立時,有時候說是水德,有時候說是土德,可是慢慢地就規定為火德,東漢一成立就認為自己是火德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