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績野望唐詩鑑賞

  《野望》是隋末唐初詩人王績的作品。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閒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野望

  東皋薄暮望⑴,徙倚欲何依⑵。

  樹樹皆秋色⑶,山山唯落暉⑷ 。

  牧人驅犢返⑸,獵馬帶禽歸⑹。

  相顧無相識⑺,長歌懷采薇⑻。

  野望【註釋】

  ⑴東皋***gāo***:山西省河津縣的東皋村,詩人隱居的地方。薄暮:傍晚,太陽快落山的時候。薄,迫近。《楚辭·天問》:“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

  ⑵徙倚***xǐyǐ***:徘徊,彷徨。《楚辭·遠遊》:“步徙倚而遙思兮,怊惝恍而乖懷。”依:歸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暉:落日的餘光。晉陸機《擬東城一何高》詩:“三閭結飛轡,大耋嗟落暉。”

  ⑸犢***dú***:小牛,這裡指牛群。

  ⑹禽:鳥獸,這裡指獵物。

  ⑺相顧:相視;互看。南朝梁劉協《文心雕龍·知音》:“乃稱史遷著書,諮東方朔,於是桓譚之徒,相顧嗤笑。”

  ⑻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後 ,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詩經·召南·草蟲》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又《詩經·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市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此處暗用二詩的句意,藉以抒發自己的苦悶。

  野望【白話譯文】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諸多獵物迴歸家園。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野望【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樑、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豔麗,好像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裡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覆,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王績【作者介紹】

  王績***585—644***唐代詩人。字無功,自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隋末名儒王通之弟。隋煬帝時,舉孝悌廉潔,授祕書省正字,六合縣丞,因嗜酒被劾而還鄉隱居。唐初,以原官待詔門下省,侍中陳叔達聞其嗜酒,特准日給一斗,時稱“斗酒學士”。後棄官歸隱東皋而終。工詩善文,作品多以田園、隱逸生活為題材,常以阮籍、陶潛自況。詩風樸素自然,洗盡六朝鉛華,為初唐詩壇帶來生氣,且對五律的成熟,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