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

  申論是公務員考試的一項重要考試科目,它結合實際,貼近社會,需要考生在平時多關注社會熱點才能考好申論科目。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公共政策要杜絕“一刀切”做法

  國務院4月20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的重要著力點。各級政府要聚焦群眾關切,積極主動作為。妥善解決教育、醫療、食品安全等方面突出問題,加強便民服務設施建設,出臺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政策,要以人為本、立足國情、因地制宜,廣泛聽取意見,不簡單“一刀切”,提高政策可操作性。

  這已不是第一次就公共決策問題發表談話。就在4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也曾指出,“政府需須要提高規劃、管理能力,決不能光圖省事,一禁了之。說難聽點,這不就是懶政嘛!我看到有些城市,街邊到處是小店,賣什麼的都有,不僅群眾生活便利,整個城市也充滿活力。但有的城市規劃、管理觀念存在偏差,一味追求環境整潔,犧牲了許多小商鋪。這樣的城市其實是一座毫無活力的'死城’!”

  既然是民生的政策,總要講究個平衡周致,自然也離不開民主與妥協,因此以人為本、廣聽民意才顯得需要。與此同時,一國之內,社情繁複,群體多樣,利益多元,因此治理之道也便不能不顧實情,用同一方式來處理所有問題,所以不簡單地“一刀切”,亦是題中之義。這些道理,大概沒有多少人反對。但“理都懂”是一回事,遇到具體的治理問題時,卻難免在“一刀切”或“一禁了之”的老路上一種狂奔。

  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總之不會有人承認自己在搞“一刀刀”。這正是事情的難辦之處。尤其讓人心累的,是一些治理者在制訂一些明顯偏頗的公共政策之時,常常都有著一套看起來冠冕堂皇的理由。儘管我總也無法分清楚,到底是因為公共治理者沉迷於“一刀切”或“一禁了之”帶來的簡單粗暴感,還是他們真的相信了他們在制訂那些偏頗政策之時,所給出的那些理由。

  譬如說的“死城”現象,讓我們聯想到了許多城市管理者的扭曲理念及城管所作所為。指出的“犧牲了許多小商鋪”是一方面,其實更過分的還有許多城市曾經紛紛推出的“禁乞令”。但是當他們在一力施行此種以犧牲弱者利益為手段、“一禁了之”的做法之時,他們無不矢口否認這是一種“懶政”,偏偏都美其名曰是為了“城市美化”以及“市容市貌”。類似的事例,不勝煩舉。

  此番國務院常務會議一說到廣聽民意,不簡單地“一刀切”,讓人躍然而出的另一個形象,則是深圳不久前的“禁摩限電”。輿論沸反之後,深圳也專門召開全國媒體座談會,試圖宣告並非“一刀切”,限電令只是查處超標電動車,而且相關行業在納入規範後並不受限制行駛措施限制。但儘管如此,輿情一時激奮的情狀,也足見政策制訂時並沒有做足民意功課。而限電令沒有溯及更深層次問題,只是陷入到“末端治理”之中,確也難免簡單粗暴的質疑。

  說起來,能否使公共政策在制訂之時能否真正聽取民意,的確是公共治理可以免於“一刀切”的要害所在。但事實是,緣於某種代言能力的不足以及公共渠道的缺乏,使得所有公共決策中“一刀切”式的治理,最終都會淪為向社會最弱者的傷害與侵犯。

  還是論語裡的那句話,“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廣徵民意,使大多數的底層民眾對於公共政策的制訂擁有參與權和監督權,這樣的說法或許仍沒什麼新的,但無此則不足以規避與民生利益關切的公共政策偏頗現象。

  :居家養老

  人人都將老去,尤其在中國這個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老年人越來越多,老齡化已經來臨。老年人是中年人的明天,青年人的後天,解決養老問題與百姓政府都息息相關。然而現在卻出現了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機構養老總量不足等問題,如果這樣發展下去中國養老將難以為繼。

  面臨中國養老的種種問題,介於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的“居家養老”成為解決中國養老的需要手段,居家養老既是國際上通行的養老方式,也與中國傳統的養老方式一脈相承。“養兒防老”在中國傳統觀念中根深蒂固,但現代社會中每個青年人和中年人的生活壓力都很大,過著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賺錢養家是需須的,每日繁忙的工作就會讓大家無瑕照顧家中的老人。

  居家養老服務被定義為:以家庭為基礎,在政府主導下,以城鄉社群為依託,以社會保障制度為支撐,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企業,社會組織提供專業化服務。這就意味著,居家養老滿足了中國老人的美好願景,既不脫離熟悉環境,貼近子女,又能獲得全方位的周全照顧。所以,居家養老為中國養老建立起了一座沒有圍牆的養老院。

  居家養老的起步需須堅持從實際出發,積極培養服務型人才。當前,居家養老正在起步,很多方面都是空白階段,但是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最重要的還是要先完善人才機制,只有有了人,才能談到後續發展。我國養老不僅需要上門打掃衛生,做飯燒菜的一般鐘點工,也不僅需要全天住家全職服務的保姆,更需要一支能為社群老人提供多型別服務的養老專業隊伍。這意味著政府應將養老服務人才納入人才教育培訓規劃中,同時推進職業教育,同時理順市場機制,讓包括企業在內的各種社會力量,能為養老專業人才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

  居家養老的發展需須尊重市場力量,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在新定義的居家養老中企業和社會組織是中堅力量,但是現在卻面臨著諸多困難:缺少場地,經濟渠道不暢,經營困難等。此時政府的支援就顯得尤為重要,政府可以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居家養老中,支撐起中國居家養老。而通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其中,政府就可以集中精力不足服務鏈條上的缺失環節,如完善對老年人的社會醫療服務,家庭醫生式服務等。相信多方施力完善的社會化服務對居家養老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居家養老的持續需須尊重老年人意願,積極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生活的多數階段,其實衣食不缺、行走方便,最缺的是情感關懷,“空巢”是形式,“空心”是根本。我們既要強調子女“多回家看看”“有事沒事打個電話”,也應在居家養老服務中,考慮精神服務專案的開發。政府應加大投資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如公園,廣場等,在廣場舞盛行的當下,標準廣場舞等重視精神服務建設的專案也可進行大量推行。精神服務是一項內在服務,也是居家養老能夠持續發展的需然選擇,解決“空心”根本是解決養老難題的最終目標。

  人人都將老去。為養老事業付出的所有努力,將令每個人、每個家庭受益。通過人才培養,發展社會化服務和豐富精神生活等方面提升居家養老水平,來破解“老無所養”的難題,需將照亮老齡化之路,照見每個人的明天,也將給國家和民族打下健康的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