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公務員考試申論高分範文
申論文章可能是很多河南公務員備考考生的一大難點,想要取得高分,範文應該多看,以下就由小編為你提供幫助你提分。
一
重塑醫患和諧的“醫療大同”
《禮記》中描繪過這樣一個大同社會:“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其實,這何嘗不是對醫療衛生領域理想的描摹?醫者常懷父母心,患者能信任醫生,方有“醫療大同”。
但在現實中,醫患之間的不信任往往造成激烈的矛盾。不久前,山西一位女醫生遭患者家屬***襲擊,原因竟是行凶者認為,醫生未按照百度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信任破裂的副作用很大。有調查顯示,廣東省七成以上醫生不願意子女從醫,而全國兒科醫生20萬缺口,正是因為兒科工作“累、窮、險”。醫生越來越少、排隊時間越來越長、家屬脾氣越來越大、醫生壓力越來越大、辭職人數越來越多,醫患關係就此陷入惡性迴圈。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戰略主題。共建共享要求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統籌社會、行業和個人三個層面,形成維護和促進健康的強大合力。同樣,醫患關係的重塑需要供給方擔負起責任,也對需求方的主動配合提出了明確要求。
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墓誌銘在醫學界廣為流傳,“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醫生不是萬能的,醫生是充滿“遺憾”的職業,醫療越來越發達,但未知仍不少。遺憾的是,這沒能上升為共識。不少人錯誤地認為,治癒疾病是理所應當的,治不好就一定是事故。因此,重塑和諧醫患關係的第一步,就是提升居民健康素養,普及醫療衛生常識。同時,法制教育也不能缺位。不少患者把“醫鬧”視作維護自身權益的有效途徑,無知無畏,卻不知“醫鬧”中的極端情形已經入刑了。
矛刺盾擋,方成矛盾。醫患關係有些走樣,一些醫生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醫生的職責當然是儘量治癒,但也需要對患者提供幫助、給予安慰。不知何時起,“流水線”門診多了,幫助、安慰少了。人文關懷是醫術之外的醫道。只有不斷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培養醫生的共情心,能看“病”更能醫“人”,能設身處地地為患者著想,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才能贏得患者的理解。
醫患矛盾的冰釋,也需要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有力推進。醫生迴歸治病救人的本位,離不開醫務人員的薪酬制度改革。醫生知識勞動價值提高了、陽光收入增加了、醫生的腰桿會更直。與此同時,降低藥品與耗材價格、優化醫保支付制度、推進有效成本管理,才能進一步減輕患者負擔。只有通過不斷地深化醫改,創造出一個患者滿意、醫生舒心的醫療環境,和諧醫患關係才有制度性的保障。
而要減少門診前的糾紛,更不能少了“法治門診”。醫療雖然是一種個體差異巨大的領域,但通過立法相對清晰地界定各方權利與義務,以制度性、強制性和保障性的法律保護各方利益不受侵害,無疑有利於維持良好的醫療衛生秩序。對醫患關係進行引導和梳理,需要建立一套結構完備、指向明確、符合現代法治精神的衛生法體系,幫助醫生和患者排除影響合作的因素,共同為治療掃清體制機制性障礙。
二
“慢下來”讓生活自在有為
當今時代是一個“加急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與此同時伴隨而來的是工作壓力的增大。而這些超時、超負荷的工作嚴重損害了人們的身心健康,於是我們是時候“慢下來”,慢慢咀嚼生活的每一個瞬間,你會發現天會更藍,水會更清……
“慢下來”,並不是速度上的絕對慢,而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理狀態。更是一種意境,是一種迴歸自然、輕鬆和諧的意境。放慢生活的腳步,欣賞一下沿途的風景。在工作之餘,讀一本好書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聽一聽音樂能夠淨化我們的心靈;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能讓我們與大自然親密無間的交流……腳步“慢下來”、心態“平下來”,生活才能夠自在有為。
然而,經濟的飛速發展催生了從未有過的競爭與生存壓力,給人們的生活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種種矛盾和社會問題的頻發,競爭壓力的日益增大,生活節奏的不斷加速,使得各階層的人們都面臨著各式各樣心理問題的困擾。各種“快餐式成功”和“速食式成名”的“典範”衝昏了人們的頭腦,讓人們喪失了理性選擇的能力。盲目的跟風產生了一系列諸如“報班熱”、“選秀熱”、“養生熱”等“熱潮”,束縛了個性的思維、抑制了個性的發展、扼殺了個體的創造力。而這一切都把我們的生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浮躁之中,讓我們越來越遠離自在有為的生活。
當“快”已經成為一種普遍性的現象,當急功近利已經成為一種系統性的風險,迴歸自在有為的慢生活就需要政府和個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應當營造公平正義的“大環境”,尤其是在制定政策時要注重政策的科學性、連續性和社會影響,同時也要關注民眾的實際需求,讓民眾真正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當然政府還應當積極地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少民眾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和恐懼,從而提高他們的積極情感,幫助他們消解負面情緒,最終促進整個家庭的和諧和社會的穩定。
作為個體而言的社會公眾更應放平心態,調整生活節奏。放慢生活的腳步可以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不要快餐要慢食,不要每天步履匆匆埋頭趕路忽略了路邊的風景,不要心浮氣躁,要專注精心從容不迫,不要讓工作湮沒了生活喪失了生活原本的美好,不要走得太快要靜下心來等等靈魂。節奏慢下來,效率提上去,讓生活變得細緻、從容、智慧和練達……
自在有為的生活需要我們用優雅的心靈去享受生活的美好,需要我們用閒適的心態去咀嚼生活的每一個瞬間。讓生活慢下來,以慢的姿態和理念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生活中,才能享受到生活中的點滴幸福。
三
網路視聽重塑社會空間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蓬勃發展,新媒體不僅重新定義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而且重新定義了人類的文化和藝術。通過數字化形式、新媒體渠道、智慧化終端呈現的網際網路藝術,開始作為獨立的藝術類型植根於人類的藝術之林,以網路音樂、網路電影、網路劇和網路節目為代表的網路視聽內容,影響著網路社會的大眾文化。這一判斷是12月8日在成都召開的第四屆中國網路視聽大會形成的基本共識。
網路視聽重塑了社會空間。今天,人們從事文化藝術活動的空間已從現實世界逐步過渡到虛擬的網路世界。這是一個由青年人特別是“網生代”群體主導的空間。相對於現實社會,網路社會中資訊交流的方式、文化活動的語境、藝術表現的物件均有所不同。網路視聽內容憑藉其直觀性和互動性,成為網路使用者瞭解網路社會、把握虛擬世界的極佳載體,傳遞出網路社會中主流人群的價值觀念、審美旨趣、社會理想,並藉此重新劃分社會文化的基本格局。
網路視聽激活了文化創新。傳統文化產品的生產傳播具有“特權”屬性,受眾往往只能被動地接受媒體輸出的資訊。而在“去中心化”的網際網路社會中,使用者可以藉助新媒體工具主動搜尋、傳遞資訊,參與創造內容,創作者、傳播者和欣賞者的身份交叉乃至合一,媒介內容生產的權利被下放,文化傳播活動的流程被再造。絕大多數來自網際網路公司、專業製作團隊乃至普通使用者的直接創造,其產品顯示出迥異於傳統模式下藝術創作的特點,從微觀層面進行著文化產品型別題材的創新,成為極為活躍的文化板塊。
網路視聽革新了商業模式。業界一般認為,“二次售賣”是傳媒產業基本的商業模式,即先將媒介產品賣給受眾,再將受眾凝聚在版面或螢幕上的注意力“二次售賣”給廣告主以獲得廣告收入。隨著網際網路行業多年的共同努力,網路支付環境日趨成熟,會員制度和付費觀看成為網路視聽內容的主要商業模式和收入來源。收入結構的變化幫助網際網路視聽企業擺脫了廣告的壓力和束縛,有力推動了這些企業的自主創新,將網路視聽領域的內容生產和使用者服務引上良性迴圈的軌道。
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網路社會的這一精神內涵,從本質上決定著網路視聽內容應成為具備網際網路精神、體現網際網路特性的文化產品。當然,我們不能撇開傳統談創新、脫離現實談網路,網路視聽內容是傳統視聽內容的拓展和延伸,相互融合、共同發展是二者關係的不變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