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陶藝學習的優勢
陶藝蘊含著濃厚的中國古文化底蘊。小孩學陶藝既可以培養動手能力還能促進身心健康發展。那麼,小孩子學陶藝有什麼優勢呢?以下是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兒童學習陶藝的優勢
一、少兒陶藝――開啟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大門的鑰匙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一方面在改造著我們的生活,給我們帶來越來越多的方便的同時也從另一方面限制了人類創造力的發展。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的東西簡便到我們只需要輕鬆按下一個按鈕就可以完成。包括孩子們的玩具,這些玩具都是被設計師們設計好的程式化的,擁有聲、光等效果。而在幾十年前孩子們的玩具是孩子們自己做的,雖然簡陋,卻鍛鍊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少兒陶藝課程就是這樣一門學科。它每一個部分都是由孩子用自己的小手一點點捏製出來,從而最大程度上鍛鍊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孩子們可以在老師的帶領下,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的學著做各種生活中的用具、美食、小動物、人物。這些內容幾乎涵蓋了孩子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孩子在捏製這些東西的時候是眼、耳、腦、手一齊運動,極大的鍛鍊了孩子動手製作能力的同時又無形中讓他們對自己生活的環境和周圍的事物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除了在老師的帶領下製作陶藝作品外,定期還有創作課程。在創作課程當中孩子們可以完全釋放自己的天性,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作為老師不可以以任何成年人對事物認識的眼光來侷限孩子們的創造。孩子們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所創造出來的幻想世界當中。創造力是孩子們最值得珍惜和培養的寶貴資源。
二、少兒陶藝――培養孩子立體思維的有效方式
除了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創造能力、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外,少兒陶藝課程無疑還是最能培養孩子立體思維能力的一門課程。繪畫藝術和雕塑藝術同屬造型藝術,但是和二維的繪畫藝術比起來,完全是三維立體的雕塑藝術在對造型能力的鍛鍊和體現上更勝一籌。它要求雕塑者不只是像繪畫那樣只需要關注一個角度的造型就可以了,而是前、後、左、右、上、下各個角度都需要關注,拿捏準確的造型,這件雕塑作品才能夠成立。所以孩子們在動手捏製自己的陶藝作品的時候腦裡想的、眼裡關注的、手裡做的都不能只是片面的,而是各個方面綜合的考量。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鍛鍊了孩子的立體思維能力,不只對於藝術品製作,在孩子以後人生的成長道路上乃至將來步入社會,都會習慣於全面、綜合的多角度的考慮問題。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將有很大的幫助。
三、少兒陶藝――觀察能力的提高從捏泥開始
孩子們在製作立體造型的同時觀察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為了要把各種小動物做的更加鮮活有趣,或是為了把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做得更像,這就無形中促使孩子們去主動觀察生活,動腦筋去思考每一種事物的外形特徵以及事物與事物之間的一些細微區別。這就使得孩子們越來越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細節,變得仔細、認真、善於思考。
少兒陶藝課程和一些其它的課程不同,它的教學目的幾乎是在帶領孩子們沉浸在玩泥巴的快樂中潛移默化的教給孩子們的。這樣的課程顯得輕鬆愉快,不會給孩子們帶來心理壓力和包袱,孩子們幾乎都是帶著期盼的心情來上陶藝課的。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對於美術而言更是如此。能調動起孩子們興趣的課程孩子們自然會學的很好。我一直認為對於孩子的培養一定是要建立在他們自己的興趣基礎之上的培養。現代社會的競爭壓力已經過早地體現在了這些孩子們身上。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更優秀更出類拔萃,不惜投資重金讓孩子們報各種學習班,整日奔忙於各個學習班中。這其實是對兒童這個正是充滿幻想、充滿好奇心的年齡的一種壓制。而我們的陶藝課程沒有任何壓力和負擔,孩子們可以盡情釋放自己的天性,在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反而能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少兒陶藝――勤動手能吃苦,在玩耍中建立友情
孩子們因為經常動手捏東西所以變得勤勞能吃苦了。我們都說心靈手巧,有聰慧的心靈才能支配大腦將各種奇思妙想轉化為現實。同樣的,勤動手才能促進我們的大腦勤思考。不斷促進大腦智力發育,開發兒童智力,帶給他們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在集體的手工製作當中,課堂氣氛是開放式的,孩子們可以隨時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師溝通,也可以和自己周圍的小朋友們一起分享自己的創意和快樂。
少兒陶藝課程是一門新興課程,但是它的優勢很快就在教育實踐當中體現出來,並逐漸成為少年兒童非常熱愛的一門課程。相信孩子們長大之後回想起來也會是一段非常愉快的記憶。
少兒陶藝教育的認識
1、俗話說“沒有精鋼鑽,不攬瓷器活”,說的是陶瓷的製作工序繁多,每一步都有可能導致一件作品前功盡棄。所以陶藝中體現的匠人精神是指做事精益求精、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的精神,也是對自我嚴格要求,挫敗後從頭再來的精神。日本、德國將這種工匠精神用於學習、工作,建立了許多百年企業和世界一流的產品。在消費快餐化、粗製濫造的山寨產品遍佈的今天,中國的孩子更需要這種精神的傳遞。
2、在兒童教育中***特別是幼兒***,我們常強調要調動感官體驗,因為這是兒童學習和探索周圍事物最直接的方式,而大部分的藝術課程都是以感受為主。
我們都有過這樣一些體驗:小的時候喜歡捏一種很多泡泡的塑料包裝膜,逛超市的時候喜歡把手插在米里,看展的時候即使寫著“非禮勿動”也還是想摸一摸,甚至很多人不開心的時候喜歡撕紙·····這是因為人對於觸覺感受本身就有一些原始的需求。
3、陶藝是少有的觸覺藝術,正好彌補了這一塊的缺失。我們常說“心靈手巧”,陶藝不僅是動手的,還是雙手互動***左手在生活中用的極少,卻能助於小腦的開發***,並需要眼、手、腦相互配合,缺一都不可成“器”。通過長期系統地啟發、引導和實踐,能夠培養孩子做事的專注、探索的精神、藝術的氣質。另外,陶藝中的各種技法和工具的運用***擀泥片、搓泥條、揉泥球、徒手手捏等***都正好巧妙地從整體到區域性對孩子的手臂手腕力量、手指力度敏感度等進行系統訓練從而達到促進動手能力的效果。
4、我們常會發現孩子在上課前特別喜歡不停地“戳”泥巴。這是因為兒童也有屬於自己的“情緒垃圾”,當在學校或他人相處中出現不愉快的現象,成人也許能夠做到調整自己情緒,而孩子有時候可能忘了,但這些情緒其實並沒有真正“消化”掉。兒童在陶藝製作中,可以通過不斷揉捏、拍打、重塑,破壞、重來,讓一些積壓的情緒得到釋放的同時又能收穫很多偶然性的結果,而這些總是成為孩子天馬行空想法的靈感繆斯,但你想把它做精做好,就又必須在釋放完情緒後調整自己、專注下來。
陶藝作品還是兒童培養、表達情感非常好的方式,不但課堂之中有許多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動,在作品中我們也總是找到兒童細膩、珍貴情感的體現,每個兒童對著自己的作品都能講出一串有趣味生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