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標準論文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的標準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標準具體與客觀。瞭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組成部分。認識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性,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心理健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將兩者結合起來,從而增強德育工作的科學性與實效性。

  關鍵詞: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的聯絡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緒、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素質。一方面,兩者互為條件。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受教育者心理活動規律為依據,思想的發展變化受心理因素影響和制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從受教育者的心理出發,才能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否則就會陷入盲目的境地。同時,心理教育也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因為人們在進行心理教育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會將自身的思想政治觀念貫穿其中,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另一方面,兩者相互影響。任何一種政治思想品質都是由知、情、意、行四個心理成分構成的。心理成分的健康發展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脫離受教育者當時的心理需求。同時,思想是心理的調節中樞,是行動的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人們的心理髮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一旦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形成,它就對一個人的整個個性品質起導向作用,促進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結合的可能性

  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教育關係密切,同屬於意識範疇,都是以人腦為器官,以客觀現實為源泉,以實踐活動為橋樑,以感知為基礎的。思想活動是心理活動的高階形式,心理是思想的基礎,思想的發展變化要受心理的影響、制約。而心理活動的方向又受思想的支配。思想對心理起決定作用,心理對思想有反作用,兩者相互聯絡,相互影響。

  在現實生活中,思想問題與心理問題交織在一起,許多思想問題的背後有著複雜的心理因素,有些看起來是思想道德問題,究其根源實質卻是心理障礙所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絕不能忽視學生的心理因素,而只有從心理入手,才能掌握學生思想意識的形成、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從而進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而心理教育能把人們的思想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使人們的心理素質得以提升,思想積極向上。它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又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正因為如此,某些心理問題可以通過思想教育的方式來解決,某些思想問題也可以通過心理諮詢來改變。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結合是時代對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國在校大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7一22歲之間,正處於青年期。這一時期是人的生理、心理急劇變化的時期,是人個性品質形成、身體和智力發育的最高峰,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求知慾最強烈、接受新事物最快的黃金時期。由於世界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資訊網路迅猛發展,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減少,人們的心理負擔加重,心理不平衡加劇。而當代中國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是一個承載社會、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體。他們自我定位比較高,成才慾望非常強,但社會閱歷比較淺,心理髮展並不成熟,極易出現情緒波動,不可避免地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急需疏導和調節。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開展心理諮詢與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緩。

  二、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很多,它貫穿在整個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過程中,滲透到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經濟轉型和我國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的情況下,我們認為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培養大學生對生活的現實態度,正確處理理想與實現的矛盾。大學生往往對人生懷有美好的憧憬,對未來躊躇滿志。但一接觸現實卻發現並非想象的那麼美好時,就容易產生不客觀、不正確的判斷,從而產生不健康的心理。表現為不願意參加社會活動、缺乏生活熱情和積極性、猜疑他人、孤獨憂鬱、生硬固執等狀況。因此,培養大學生對杜會對生活的現實的、科學的態度就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第二、培養大學生耐挫折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在我國,能考人大學的學生,往往在中學時期都是學習尖子。但進人大學後,卻發現自己在班裡非常一般。有的雖然學習非常努力,但成績總是在中下水平。對他們來說,這是很難受的。進人大學的新環境後,遠離父母、家鄉,教學方式、生活環境等都不同於中學,於是一部分大學生產生了一些病態反應:對戰勝困難毫無信心、心慌失眠、多慮、有的沉默寡言、有的破罐破摔,甚至有的尋死覓活、自殺輕生。從調查情況看,由於上述原因導致學生產生受挫心理的佔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應該把提高學生的耐挫折能力作為對學生尤其是大學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第三、培養大學生的頑強意志,提高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家為掌上明珠,考上大學以後更是家中的皇帝。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使他們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如過分依賴、受不得刺激、經不起挫折、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係、有一點不順心就覺得天要塌下來、意志薄弱,承受力差、一遇到問題就無所適從,容易產生挫折感。孔子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將“勇敢”作為君子“三道”之一。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同樣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勇者不懼”、一往無前的頑強意志,使他們能在即將面臨的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生活中,不斷增強生存與發展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徑

  1.實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鳴。

  思想政治教育著眼於國家、社會和民族的整體利益和發展,幫助人們正確認識世界發展的客觀規律,樹立遠大理想,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其教育方式一般是主動介入,採用集體教育的方式,自上而下,強制灌輸,受教育者往往缺少平等和尊重體驗,有被命令感和被迫服從感。心理健康教育則著眼於個體的成長與發展,幫助受教育者認識自我,建立正確的自我評價,使受教育者學會處理個人與自身、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其教育方式一般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採取個別交談和諮詢的方式,幫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構建健康的心理世界。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勢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相似的角色之間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更容易互相影響。高校學生都是成年人,心理和生理都已成熟,他們需要的是一種平等和尊重的交流方式。如果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座談方式代替報告方式,以談心方式代替訓導方式,學生們就會因“角色相似”而把教育者當作知心人,並樂意接受其教育。

  因此,我們要轉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從過去單一“說教者”角度和立場轉變為兼顧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角度和立場,儘快站在學生的角度,尊重、理解、同情學生,對學生思想上的困惑、迷茫、誤解和不正確的觀點採取諒解和寬容的態度。尊重學生的價值觀,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價值的權利,以減少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動服從。但是,這並不等於說要對學生的價值觀無原則的接納和包容,當學生的價值觀明顯違背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時候,當學生做出一個可能給社會、他人或其本人造成嚴重損失和危害的價值選擇的時候,教育者就要對學生進行價值干預,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其持續進行影響,使其思想向社會所要求的方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與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水乳交融,實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鳴,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實現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應,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必須在形式和內容上與客觀現實保持一致。有時面對同一客觀事實,不同的主體可能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但以下三方面的規律則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所共同存在的:第一、客觀刺激事件會導致主觀心理反應;第二、負性刺激事件會導致負性心理反應;第三、良性刺激事件會導致良性心理反應。所以說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在本質上是和實際問題密切相連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從人的現實表現入手,分析支配其行為的思想動機,再從思想動機分析產生該思想動機的客觀外界條件,然後去創造和改變客觀外界環境,使之具有產生好的思想動機的外界條件,從而促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動機。因此,解決實際問題就成為解決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的基礎。對大學生而言,目前面臨的實際問題主要是學習困難、就業困難、社會交往困難、貧困生生活困難等。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就容易使人產生緊張、焦慮、自卑、無價值感、社交恐懼等負性情緒,這些負性情緒長久不能擺脫,就會影響他們業已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解決這些心理和思想問題:一是要引導受教育者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有一個正確認知;二是要把解決心理和思想問題與解決現實問題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現實問題解決了,就會緩解壓力,穩定情緒,化解矛盾,使學生產生積極樂觀的心態,增強學習積極性,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回報國家。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堅持解決心理、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教育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困難和問題,儘量用寬容的態度對待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想方設法解決學生最關心的現實問題,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真正解決心理和思想問題。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重要手段,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發揮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強勢作用已經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唐書怡高校心理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探討[J]時代教育

  [2]楊作新強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思考與對策研究[J]高教探索1999.2

  [3]張明成為合格的教師[J]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56-6

  [3]趙景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D]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5·6-7·

  [4]祝敏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J]安順學院學報第10卷第2期2008年4月

  [5]楊世雄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途徑探討[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9月

  [6]顏農秋關於思想品德教育與心理教育[J]探索與爭鳴

  [7]趙展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性分析[J]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8.4

  篇二

  《心理健康與疾病》

  【摘要】對心理疾病產生的原因和治療進行探討。本文分析了心理疾病的型別和日益增多的原因,結合我院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療經驗,總結出一套較好的精神病患者出院後護理措施。結論:精神病的康復需要在醫院的系統治療、家庭的精心護理以及社會的關愛下實現。

  【關鍵詞】精神疾病;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精神病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目前全世界約4億人受到精神、社會心理問題以及神經疾病的折磨,佔全球疾病的11%,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數達到6000萬左右。2005年衛生部公佈的資料顯示,我國目前約有1600萬的精神疾病患者,已成為我國發病率第一的疾病。其中僅20%到醫院就醫,另外80%流散在社會中,得不到有效的治療。

  精神病是人腦功能產生障礙,使患者精神紊亂,對周圍的環境難以適應,甚至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疾病。常見的有躁狂抑鬱症、精神分裂症、週期性精神病、偏執性精神病、神經官能症等。許多精神病患者經過一段時間在醫院系統的治療,病情穩定後,也適宜出院回家休養。但由於各種原因,精神病患者病情常會出現反覆,其中多數是由於出院後對患者的護理不當造成的。本文就如何做好精神病患者出院後的護理做一簡要綜述,如下:

  1醫院護士要做好出院指導

  精神病患者經過住院觀察治療後,若病情穩定,自知力逐漸恢復,即可出院,進行下一步康復。但精神病是的特殊性,病人的心理活動異常複雜,常會產生很多問題,甚至會發生意外[1]。為了能使病人早日康復和減少復發,甚至痊癒,尤其需要做好出院精神病人及家屬的健康指導工作。

  1.1恢復期精神病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隨著治療的深入與鞏固,精神病人的病情逐漸緩解,其自知力也逐漸恢復,病人不再否認自己有病,而是迫切需要了解自己的病情,瞭解精神病的相關知識,對以前的病態表現也有一定的反思。病人心理非常複雜,常會感到羞愧、自責,有的會產生悲觀絕望的心理,嚴重者可能失去對生活的信心。所以,護士應當體貼、安慰、同情病人,這樣不僅能取得患者的信任,還可使病人重拾信心,有利於恢復病情和鞏固療效。

  1.2對病人及家屬的健康指導

  1.2.1出院前醫護人員對精神病人的健康教育醫護人員應多接觸和關心病人,向病人講解精神疾病的知識,並給予病人必要的暗示治療。讓病人瞭解發病的原因和機制,明白治療的重要性。向病人介紹一些治療後未再復發的病例,增強病人的康復消除病人的思想顧慮。

  1.2.2家屬對病人的健康指導病人出院回家後,健康指導的重任就從醫護人員轉移到家屬的身上。家屬在病人的完全康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病人出院時,要加強對其家屬的健康教育指導病人迴歸社會,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1.2.3及時瞭解病人的心理活動家屬既是精神病人生活的照料者,又是病人心理上最值得信任的人。病人的思想負擔重,性格變得敏感多疑。家人一句不經意的話都可能造成病人的誤會,因此,家屬的態度對病人至關重要。要多關心體貼病人,凡事為病人著想,幫助病人逐步走陰影。

  1.2.4維持好患者基本的生活需求精神病人的自理能力很差,而且飲食非常不規律,需要為患者提供高蛋白和高熱量的食物來維持其機體正常的營養需求,並囑咐患者多飲水。由於患者過於清閒,造成精力旺盛,常會出現入睡困難,甚至失眠。這時,家屬要努力為患者營造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因為,良好的睡眠可加快患者的康復。

  1.2.5督促病人按時定量服藥,講解堅持服藥的重要性精神科醫生都主張精神病人即使在症狀完全消失後也應堅持較長時期維持劑量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但很多病人對此認識不夠,或者覺得長期服藥麻煩,或者擔心藥物的副作用而不能堅持,或者不規則服用,達不到預防復發的目的。因此,家屬一定要監督病人服藥,並向病人講明藥物鞏固的必要,從而取得病人的配合。

  1.2.6提高病人獨立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大部分精神病患者不能自行料理自己的生活。精神病人由於藥物的鎮靜作用,多表現為生活懶散、被動、好臥床,不願外出活動,造成體重增加和自理能力差。所以,護士需要指導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細心照料病人併為其安排一些輕度的家務活,家屬應為病人制定嚴格的作息制度。督促病人規律生活、根據患者的特長和愛好陪伴其到大自然中活動與鍛鍊。帶病人有意識的與社會接觸,與他人交談,指導病人正確掌握應激事件的應對方法,提高其心理素質,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幫助病人恢復健康。

  1.2.7保管好危險物品,防止意外事故發生出院精神病人思想顧慮多,稍不順心,情緒便會波動,嚴重者可能悲觀厭世,作出一些過激的行為,如自傷、自殺等。因此,護士應教會家屬怎樣保護患者的安全,嚴加保管好家中的危險品,防止意外事故發生。若病人病情波動,應及時與醫院聯絡,帶病人返院繼續接受治療。

  1.2.8定期門診複查告訴患者一定要定期進行門診複查,及時向醫生反饋病情,病人還要配合醫生進行必要的檢查,以便醫生了解藥物的副作用,從而進行藥物種類和劑量的調整,使病人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2社群干預是治療新趨勢

  精神衛生社群干預能很好的控制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對藥物治療的依從性,降低患者的思想負擔和經濟負擔,顯著提高了精神病患者康復率。是當前精神疾病治療的新趨勢,它以社群為基礎,發動家庭與社會的力量,採取針對性的社群護理,恢復患者的社會、心理和生理疾病[2]。對患者實施“個案管理”,是精神衛生社群干預的重要環節,即幫助患者參與社群性活動,治療合併的疾病,監督和回顧干預的情況,協調好不同服務群體對患者的照顧。

  作為精神疾病治療的新趨勢,精神衛生社群干預能很好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病情,鍛鍊了患者的勞動能力,從而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得到恢復。

  3家庭護理是康復的關鍵

  正確有效的家庭護理可使患者的病情長期穩定,從而恢復其身心的健康,同時也能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

  3.1掌握精神病的常識,正確認識精神疾病

  患者的親屬要正確認識與對待精神疾病,首先自身要保持平和的心態,對患者需付出更多的愛心與同情心,既要防止對患者過分遷就附和,又要避免過度忽視而棄之不顧。患者親屬應瞭解一些簡單的觀察病情方法、服藥注意事項等。同時親屬還應幫助患者正視自身疾病,正確對待他人言行,引導患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戰勝疾病的信心。

  3.2督促患者按時按量服藥

  精神疾病要堅持長期服藥維持治療,患者與親屬不能任意停藥或增減藥量。所有藥物都應由親屬保管,監督患者服藥。引導患者戒除菸酒,保證其攝入足夠的營養和水分,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和藥物的不良反應。一般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較大,應定期帶患者複診,由醫生根據複查結果及時調整治療計劃,以減輕患者服藥後的身體不適,增加治療依從性。

  3.3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培養良好的個人自理習慣

  精神病患者在家休養期間,親屬應督促其建立合理的生活習慣。首先應保持足夠的睡眠,養成按時睡覺的習慣,日間根據其喜好安排適當的生活和勞動,鼓勵其與社會環境保持密切聯絡。引導患者做一些家務或其他力所能及的勞動。這樣可以分散患者的病態思維,改善情緒,避免生活懶散。對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親屬更應多予關心,督促並協助做好個人衛生,但決不能包辦代替,防止其產生“無用”的心理。

  若患者病情不穩定,親屬要隨時掌握其思想動態,注意安全防護。妥善收存家中的貴重物品、刀、剪、繩等危險物品,防止自傷、傷人等意外事件發生。對於患者的病態言行,親屬必須有正確認識,給予同情和諒解,適當滿足其合理要求,避免對患者的不良刺激。如發現患者病情加重或有復發的早期症狀,應及時帶患者複診。

  參考文獻

  [1]繆周芬,個人構建理論和心理治療[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9,***04***.

  [2]董高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特點與護理[A].河南省精神科康復護理培訓班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