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養生治病最好方法

  在佛教上認為,人生病主要是因為勞累過度、飲食不節、坐禪不得法、鬼魔所侵而導致的,因此,佛教養生上面就指出禪定是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佛家養生治病的最好方法,供大家參考。

  佛家養生之禪定的治病方法

  以禪定治病需要根據人們的病情,以及具體的情況來進行治療,其中以下十個條件是必須要具備的,10個條件為:

  1、信:確信按正確方法修禪,必能治我此病,這是能見效的先決條件。

  2、用:實修禪定。

  3、勤:須於每日早晚專精修禪,每次以身上出微汗為度。

  4、恆:持之以恆,不要間斷。

  5、別病:先須正確判斷病因,識別病症。

  6、方便:根據病情靈活運用治療方法,可請現代醫生用藥物或請佛醫給予治療,不應死執一法。

  7、久行不懈:堅持治療,直到病除。

  8、取捨:善於辨別損益,有效則行之,無效是止而不修。

  9、善養護:除修禪外,還應善於保養,慎飲食,避寒熱,不犯禁忌。

  10、知遮障:不隨便把坐禪中的境界和療效向人宣說。

  佛教的創立與僧人的日常生活

  健康、長壽,始終是人類努力追求的一種理想。為此,千百年來人類探索出了許多的養生之道,其中,佛教和佛教徒也積累了豐富的養生理念和方法。不過,在談論佛教的養生思想之前,應略為介紹一下佛教的創立與僧人的日常生活。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於公元前624年出生在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宮,其父王為他提供了優裕的生活條件,但他卻不感興趣,一味要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脫。相傳他先後於都城四門見到人間生老病死的四種情形,還於田間看見人驅牛、鳥啄蟲、鷹抓鳥這種種弱肉強食的景觀,深感眾生生命的脆弱、痛苦、無常與虛幻,於是毅然放棄王位繼承,出家學道,甚至跑到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麥一麻。後來他發現一味苦行並非解脫之道,於是放棄苦行下山。這時一位牧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熬乳糜供養他。釋迦牟尼的體力由此恢復,隨後於菩提樹下坐禪,入定七日,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此後他遊行於五印度傳播佛教思想,建立教團,佛教由此創立。

  在佛教教團中,佛教徒依性別和受戒的不同,分為出家的僧、尼二眾和居家的男女二眾,其中,僧、尼二眾一般以寺院為單位,各自按照佛制的戒律和祖師們制定的清規組成規模不等的修行群體。早期的印度僧人居無定所,或住於林間樹下,或住於崖洞、墳邊;乞食為生,每日早、午兩次,甚至僅於午間吃一頓;穿著更是簡單,總共只有三件衣服;日常以坐禪為主,輔之以誦經;每半月集體誦戒一次,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每年夏季三個月安居一處專修,不許旅行,以免走路誤傷蟲蟻。以後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信眾增多,僧團壯大,僧人有住於一處、聚眾薰修的需要,信眾有隨時供養、請教的需要,於是一些王者大臣、長者富戶將自己的園林住宅獻給僧團,或為僧團搭建簡易茅棚,於是有了“寺院”。不過那時僧人們除了三衣、缽、臥具等十幾種隨身用品之外,不允許也沒有什麼私有財產,遵循託缽乞食制度,多數時間仍過著四方遊化的生活。寺院只是用於聽佛說法、結夏安居,或各處僧人云遊中暫時休憩之所。

  佛教於東漢傳入中國,與中國固有的文化相結合,不久即獲得很大的發展,寺院林立,僧人在生活制度上也有幾個突出的變革。一是自從吳大帝孫權立建初寺起,歷代以來,佛教的大寺院多由皇帝敕建,僧徒也往往由國家剃度和監督管理,僧徒的生活由信徒或國家供給。因而佛制的乞食制度就逐漸沒有必要奉行了,這同當時印度相比是一大變革。

  其次,佛陀制戒禁殺而不斷肉,這是因為乞食自活,只能人家施捨什麼吃什麼,不能挑葷揀素。但中國從梁武帝開始,用法令禁制吃肉,用國家權力推行了佛在《楞伽》等經中所說的遺誡,這確實又是佛教華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素食之有益於健康和有助於延壽,近代醫藥科學的調查研究已提出充分的證明。

  再次,佛制戒律本來貫徹一種勤勵身心、遮止放逸的精神,所以沙彌***初出家的僧人***的原意是勤策、勞策,沙門***出家修行者,後專指佛教僧人***的原意是勤勞、勤懇、劬勞、功勞。印度當時的社會傳統,修道之人不能從事勞作。釋迦創教之初自然不在這個問題上立異違俗。所以他要求僧人以乞食活命也是事非得已。為了養成僧徒勤勞的習慣,他在生活細節上制定了詳密的規定,使事事必需親自動手,不能仰賴他人,頤指氣使。中國僧人的生活本賴國家的供給和信徒的施捨,後來由於佛教遭遇三次大的法難***國家頒令禁止佛教***,僧人開始設法自謀生計。尤其是禪宗的興起,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叢林制度,強調“農禪並重”,使佛法修行和生產勞動打成一片。這又是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