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該如何養生

  秋季是個多事季節,很多疾病會在秋季復發,因此,秋季一定要做好養生防病工作,那麼,?看看下面小編的介紹。

  秋季養生保健知識

  1、防運動拉傷

  因為人的肌肉和韌帶在氣溫較低的情況下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粘滯性增加,伸展度降低,關節的活動幅度減小,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指揮能力下降,鍛鍊前若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會引起關節韌帶拉傷、肌肉拉傷等。準備活動的時間和內容可因人而異,一般以身體發熱為宜。

  2、防受涼感冒

  秋日清晨氣溫低,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來增減衣服。鍛鍊時不宜一下脫得太多,應待身體發熱後,方可脫下過多的衣服。鍛鍊後切忌穿著汗溼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以防身體著涼。

  3、防運動過度

  秋天是鍛鍊的好季節,但此時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故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宜選擇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專案。

  秋季養生飲食禁忌

  1、忌無病進補。中醫認為:“有病病受之,無病人受之”。無病進補,既增加了開支,又傷害了身體。比如,無病長期服用葡萄糖,可能引發肥胖;無病服用過量魚肝油,可導致血中膽固醇增多,易引起心血管疾病甚至中毒等。

  2、忌慕名進補。認為越有名、價格越高的補品越能補益身體,是現代人養生的一個誤區。比如,人蔘價格高,是補品之王,但若不辨體質,肆意濫服的話,則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孔流血等。

  3、忌虛實不分。中醫進補的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證的病人不宜用補藥。而虛證又有陰虛、陽虛、氣虛及血虛之分,只有對證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便會適得其反。

  4、忌多多益善。適可而止,過則為害。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是有害的。因此,進補要適量。

  5、忌以藥代食。重藥物,輕食物,不是科學的養生方法。是藥三分毒,能不吃藥,最好別吃藥。切記:藥補不如食補。

  秋季養生知識

  靜情緒

  秋風蕭瑟,天地間萬物皆由盛轉衰,草木也由榮轉為枯竭,這無一不體現了蕭條頹廢的景象。

  秋天自然界的蕭瑟,使人容易觸景生情,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來說,更易在他們心中引起蕭條、淒涼、垂暮之感,勾起憂鬱的心緒。此時情緒調養應保持安寧平靜,以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對人心理上的影響。

  精神調節順應秋氣的特性,保持寧而不躁,斂而不洩,清而不濁,神氣內斂,做到清靜養神,排除雜念,達到心境寧靜之狀態。秋分過後適逢重陽時節,此時秋高氣爽,不宜閉戶家中,建議外出遊玩,登高遠眺,飽覽風景,可使人心曠神怡,愁悶全消。

  行起居

  秋分的時候,陰陽相半,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幾乎一樣長短,隨後又會出現白天縮短,黑夜延長的現象,而且天氣也將會逐漸陰冷,所以人們的生活起居作息也應該按照日常的規律來有所改變,儘早改變暑天晚睡早起,並且恢復早睡早起良好習慣。

  《黃帝內經》雲:“起居有常”,就是提倡按時作息,避免貪睡多睡損人正氣,也避免熬夜透支耗損陰精。晝則寤***醒***,夜則寐***睡***這種生理狀態與生俱來,是人類適應自然規律的表現。

  天體的執行、陰陽的變化促成了晝夜的交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古人起居有常的最好寫照。順應四時節律調整作息時間,應早睡早起,平行起居,能調節體內陰陽平衡,調和臟腑氣血,使血脈和暢,精充神旺。

  調飲食

  秋季飲食也應以平調為主,不宜大吃大補。人們可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選擇適合性味的食材進行食療糾偏,體質虛寒者可適當進食溫熱助陽之品以溫陽補虛,體質燥熱者可進食甘涼滋潤之品以滋陰降火。甘涼滋潤食物有香蕉、甘蔗、蘋果、雪梨、荸薺、枇杷、桑葚、西紅杮、黃瓜、絲瓜、蓮藕、百合、沙蔘、麥冬、石斛、西洋參等。溫熱補陽食物有辣椒、花椒、生薑、蔥、蒜、韭菜、肉桂、茴香、榴蓮、龍眼、荔枝、粟子、鱔魚、蝦、雞肉、牛肉、羊肉、鹿肉等。

  經過秋分之後,很多南方的地區天氣會越來越乾燥,而且秋涼陰寒之氣也會隨之加重,一些體質比較虛寒的人應該適量的進食一些具有溫熱補陽的食物,這樣就可以調平體內的陰陽,對身體健康非常的有益。另外,在秋燥來襲的時候,再適量加入甘潤養陰之品,陰陽調補同樣有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