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兒童藥的用藥誤區
你知道兒童藥用藥誤區有哪些嗎?小孩抵抗力本來就差,如果在用藥上不注意的話,很可能誤了小孩的身體。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指出,80%以上的家長都存在用藥誤區。有哪些呢?本文是小編整理的資料,僅供參考。
退燒藥:6個月內孩子不宜用
退燒藥是每個家庭小藥箱中必備的藥品。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兒內科主任任立紅介紹,發燒只是一種症狀,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體溫高於38.5℃才有必要使用退燒藥,低於這個溫度時,建議家長進行物理降溫。
目前兒童常用的退燒藥主要有兩種:布洛芬和對乙醯氨基酚。一般來說,連續使用不要超過3天。重複使用退燒藥,最好間隔4個小時以上。如果孩子連續3天服用退燒藥物,但仍無明顯好轉,就需要前往醫院診治。
專家提醒,6個月內嬰兒發熱時不宜使用退燒藥來降溫,而應該進行物理降溫,如鬆開包被、洗溫水澡、貼退熱貼等,能很快讓孩子降溫。
抗生素:非急性期不用藥,要用就要用滿療程
什麼情況下該給孩子用抗生素呢?任立紅說,家長先要判斷孩子病情,通常在細菌感染***血象高***的急性期需要用藥,如果已經進入恢復期,還未開始使用抗生素,就不必再用了。急性期的關鍵判斷點就是孩子是否難受,比如發燒的孩子退燒了,又恢復到活潑狀態,就不是難受。
另外,抗生素一旦用了就要用滿整個療程,一般是5~7天,家長不能看到孩子病情好轉就不用了。如果殘留一些細菌的話,它會產生對這個抗生素的耐藥性,每次用抗生素都不完全的話,最後會演變成超級細菌,到那時就沒有藥對付它了。
咳嗽藥:止咳祛痰不宜一起服
關於咳嗽藥,不少家長往往認為都是一回事。但專家提醒,“咳嗽藥”明確分為兩類,一類為止咳藥***也叫鎮咳藥***,一類為祛痰藥。不同的病狀用不同的藥,兩類藥不宜一起服用。
祛痰藥的功能是稀釋或液化體內引起充血的分泌物,比如痰;而止咳藥的作用是阻止身體反射或要咳嗽的慾望。“祛痰藥和止咳藥一起用,可使痰液阻塞在呼吸道內,痰內大量的病原體得以繁殖,會導致感染遲遲不能得到控制。但有些情況,如嚴重的咳嗽,特別是劇烈無痰的咳嗽,影響休息和睡眠,甚至使病情加重或引起其他併發症,這時則需要在針對病因治療的同時,少量服點止咳藥。”任立紅說。
還有一些兼有止咳、祛痰的中成藥,如枇杷露、半夏露等,它們的止咳作用比較緩和,同時有化痰作用,可以根據病情選用。
兒童藥概述
1、在中國,兒童藥面臨一系列問題。一是劑量過大,也就是規格不齊,適合兒童用的小規格藥品少,不僅臨床用起來不方便,而且造成不小的浪費。
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藥劑科主任張鈞麗指出,有的針劑規格是1.0克/支,但兒童只能用0.5克,剩下的部分下一次就不能接著用了,很浪費。再如,有些兒童藥遵醫囑以最小包裝為單位一天分3次服用,家長分起來既不方便也很難做到準確,會對療效有一定的影響。
2、劑型缺乏。兒童常見病用藥比如抗感染、祛痰藥、退熱藥的劑型較多,比如口服溶液、幹混懸劑、注射劑、軟膏劑、噴霧劑、洗劑、栓劑、酊劑等,但與成人用藥相比,兒童藥劑型仍不夠豐富,尤其是一些專用藥。比如治療兒童心臟病的藥物就沒有適合兒童的劑型,只有成人適用的片劑,兒童用量在1/7或者1/8時,就會給臨床使用帶來困難。
3、說明書不明細。在臨床應用中常常碰到諸如“兒童酌減”、“安全性尚未確定”等說明,給臨床應用帶來困惑和安全隱患。比如,部分兒童藥的超範圍使用等。
兒童藥的用藥安全
1、不同時期孩子對藥物的吸收、分佈、代謝和排洩能力都不同,絕不能單按體重、年齡或體表面積來換算,兒科疾病的藥物治療比成人要複雜得多,應根據不同時期孩子特點和具體病情確定治療方案。
2、家長在拿到藥後,要遵守醫囑,不要隨意增減劑量和療程。此外,為安全起見,家長要認真檢視藥品說明書,做到對藥品劑量、使用方法心中有數。
兒童用藥誤區
誤區一:把藥溶於牛奶、糖水、粥湯中服用
由於牛奶、飲料、糖水等液體中含有多種物質,可能會與藥物結合,影響藥物的吸收,有的甚至會破壞藥物的結構,從而影響藥物治療效果。比如糖中有較多的鈣、鐵等礦物元素,可與中藥中的蛋白質起化學反應,混濁沉澱,致使療效大打折扣。
誤區二:擅自調整孩子的用藥劑量
很多家長在給孩子服藥時,擔心醫囑用量不夠或太多,會根據自己和別人的經驗,自行調整用量,臨床醫生指出,如果劑量不足影響藥效,劑量太大會引起毒副作用,家長如果發現兒童用藥效果不佳,應該及時諮詢醫生。
誤區三:為了早日康復擅自給孩子聯合用藥
很多家長認為藥吃得多病好得快,於是中藥加西藥,多種藥一起吃。藥物進入體內都要經由肝臟代謝滅活、腎臟排洩清除。由於兒童的肝腎功能還不健全,聯合用藥可能造成肝腎損傷甚至肝腎中毒。兒童聯合用藥一定要遵醫囑。 誤區四:症狀消失後給孩子自行停藥
存在自行停藥行為的家長在調查中發現最多。由於藥物治療疾病需要一個過程,症狀消失並不代表疾病真正痊癒,自行停藥很不科學。特別是服用抗生素,自行停藥不僅可能讓疾病捲土重來,還會產生耐藥。
誤區五:濫用維生素
維生素在寶寶的生長髮育中確實起著重要作用,但不是隨意服用多多益善。不少維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應。嬰幼兒服用維生素A,如一次劑量超30萬國際單位,可引起急性中毒。維生素E過多會導致出血傾向。此外,維生素最好不要空腹服用,可能誘發尿路結石等。
兒童用藥的8大誤區
誤區一:預防性用藥
家長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長,個別家長過於相信廣告宣傳和藥品價格優惠的誘導,盲目給孩子服用藥物以作預防。比如目前最常見的,就是把保嬰丹或者珠珀猴棗散作為預防感冒的保健品使用,長期使用這兩種藥物,對孩子身體並沒有好處。
誤區二:超劑量用藥
多數家長對藥學知識瞭解不多,隨便讓兒童超劑量用藥,從而造成急性或蓄積***物中毒。特別是當寶寶發燒的時候,心急的家長如果過量使用退燒藥或者頻繁使用,可能能會適得其反。 誤區三:擅自用抗生素
有的家長髮現孩子感冒發燒,便盲目使用抗生素,有可能會造成中毒、過敏、真菌滋長等後果,也可能造成耐藥。此外,隨意使用抗生素後到醫院就診也往往使醫生無法採取最佳方法治療。 誤區四:拒絕使用抗生素
和濫用抗生素的家長相反,有些家長因為從網上或者其他媒體瞭解到使用抗生素的種種害處,到了談抗生素色變的地步,即使是從醫院拿回抗生素也在重重顧慮下不敢使用。其實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濫用抗生素完全是兩個概念,在病情需要的情況下,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必要的。 誤區五:隨意改變藥物劑型
有的家長常把成人用的膠囊內容物倒出來喂兒童,或把針劑改為口服,給患兒服用。這樣隨意改變藥物原有的劑型,減弱了藥物的作用,增加了藥品的毒副作用,有的甚至造成不良後果。 誤區六:濫補營養品
一些家長長期給孩子使用一些價格昂貴的營養品,認為貴的才是好的。服用鈣劑要使用珍珠粉,補充維生素ad要使用深海魚油,另外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益生元糖漿口服液吃著,卻不知道這些營養品中有的並不適合小孩胃腸道吸收,有的含有一定量的激素或類激素物質,用之過多會造成內分泌功能的紊亂,形成早熟或影響發育。
誤區七:亂用止瀉藥
兒童腹瀉發病率較高,治療應根據脫水、電解質紊亂程度適當給予液體療法、飲食療法及控制感染等措施。但有些家長不加選擇地亂用止瀉藥,用後腹瀉雖然減輕,但因腸道的吸收而使毒素增加,引起全身的中毒症狀。
誤區八:使用成人藥物
有些家長會給患兒吃一些成人用的抗生素藥、感冒藥之類,雖然劑量減半,但這也是不妥的。因為兒童在生長髮育過程中,藥物解毒的酶系統、代謝系統均未發育成熟,許多藥物對兒童不宜。例如,氟哌酸可引起兒童關節病變,影響其生長髮育;感冒通中的有效成分雙氯芬酸對腎有損害,並可引起急性血小板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