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硬化的最佳治療方法

  動脈硬化是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和管腔狹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變的總稱,那麼,對於頸動脈硬化的治療有哪些方法呢?接下來就不妨一起和小編來了解下吧!

  頸動脈硬化的症狀

  頸動脈硬化的症狀主要取決於管腔狹窄程度及斑塊的性質。根據是否產生相關的腦缺血癥狀,分為有症狀性和無症狀性兩大類:

  1.症狀性

  ***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 可表現為一過性單側肢體感覺、運動障礙、單眼失明或失語等,一般僅持續數分鐘,發病後24小時內完全恢復。發作過後查體無明確陽性體徵,影像學檢查無局灶性病變;

  ***2***缺血性腦卒中 常見臨床症狀有一側肢體感覺和/或運動障礙、失語,嚴重者可出現昏迷。查體可有相應神經系統定位體徵,影像學檢查可見局灶性病變。

  2.無症狀性

  許多頸動脈硬化性疾病患者臨床上沒有任何神經系統症狀或僅有一些非特異性表現,如頭暈、頭痛、暈厥等。

  頸動脈硬化的最佳西醫治療方法

  1、擴張血管,解除血管運動障礙。

  ***1***單硝酸異山梨醇,每次20毫克,每日2-3次,緩釋膠囊每次40毫克,每日1次。

  ***2***硝基地平緩釋片***拜新同***,30毫克,每日1次。

  ***3***地爾硫卓***合心爽緩釋片***60毫克,每日1次。

  2、調節血脂。在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的基礎上,血脂仍高於正常時,可用調脂藥。

  ***1***降低甘油三脂的藥物有:非諾貝特、阿伐他汀、吉非羅齊。

  ***2***降低膽固醇的藥物有:辛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

  3、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藥物可防止血栓形成,防止血管阻塞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常用藥物有:腸溶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等。

  4、溶解血栓藥和抗凝藥。對動脈內血栓導致管腔狹窄或阻塞者,可用溶解血栓藥、抗凝藥,如尿激酶、重組組織型纖維旦白溶解酶原啟用劑、肝素等。

  除了以上的動脈硬化的治療方法外,也可採用介入治療,包括對狹窄或閉塞的血管,特別是冠狀動脈、腎動脈和四肢動脈施行再通,重新或旁路移植等外科手術,可以恢復動脈供血。

  頸動脈硬化的最佳中醫治療方法

  扶正化瘀是中醫治療大法和基本原則,扶正的中藥有,蟲草,絞股藍等,化瘀的有丹蔘,桃仁等,同時可以考慮應用軟堅散結的藥物,如鱉甲。血脂康、脂必妥等也有一定的調脂作用。

  1、腎精不足,髓海空虛

  【證候】眩暈、耳鳴、腰膝痠軟,遺精滑洩,神疲健忘,少寐多夢。偏於陰虛者,五心煩熱,顴紅咽乾,舌嫩紅少苔,脈弦細數;偏於陽虛者,形寒肢冷,面色眈白或黧黑,舌質胖嫩,脈沉細

  【治法】填精補髓充腦。偏於陰虛者滋陰,偏於陽虛者溫陽

  【方藥】偏於陰虛者左歸丸加減。本方重用熟地以填人身陰精之源;輔以枸杞、山萸肉增強滋陰填精之力;鹿龜二膠,為血肉有情之品,鹿角膠補陽,龜板膠滋陰,共奏填精補髓充腦之功;菟絲子配牛膝強腰壯骨,山藥滋益脾胃。若虛熱較甚者,可加黃柏、知母、地骨皮滋陰清熱。偏於陽虛者右歸丸加減。本方附子、肉桂加血肉有情之品鹿角膠,溫補腎中元陽,填精補髓益;熟地、山藥、山萸肉、枸杞、杜仲俱為滋陰填精之品,更加當歸補血益精之功,然方中附桂剛燥,不宜久服,可改用巴戟天、仙靈脾等溫潤之品,以期助陽而不傷陰。若遺精頻頻,可加芡實、桑螵蛸、覆盆予以固腎澀精;若眩暈較甚,無論陰虛、陽虛均可加用龍骨、牡蠣、磁石以潛鎮浮陽

  2、中氣不足,氣血虛弱

  【證候】眩暈,動則加甚,勞累則發,神疲懶言,氣短聲怯,心悸怔忡,健忘少寐,納谷不香,面色***白光***白或萎黃,脣甲無華,舌質淡嫩,邊有齒痕,脈細弱

  【治法】補氣養血益腦

  【方藥】歸脾湯加減。本方人蔘、白朮、黃芪、甘草、大棗甘溫補脾益氣,以助氣血生化之源;當歸甘溫養血;茯神、棗仁、龍眼肉甘平,安神益腦;遠志交通心腎、寧心定志;木香理氣醒脾,以防補益氣血藥滋膩礙胃。如此則氣血得復,眩暈自止,若偏於血虛者,可加用熟地、阿膠、枸杞以助補血之功。

  3、陰陽失調,肝陽上亢

  【證候】眩暈耳鳴,頭痛且脹,面色潮紅,急躁易怒,失眠多夢,每遇惱怒或煩勞則加重,目赤,口苦,尿赤,便祕,舌紅苔黃燥,脈弦或弦數

  【治法】平肝潛陽,熄風清腦

  【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本方以天麻、鉤藤、石決明為平肝熄風眩暈之要;黃芩、山梔清熱瀉火,使肝風肝火平熄;益母草利水,牛膝下行,杜仲、桑寄生補肝益腎,夜交藤、茯神以養心安神。方中可加用菊花,白蒺藜、夏枯草,以增強平肝潛陽之功。若肝火較盛者,可加龍膽草清肝火

  4、脾肺氣虛,痰濁中阻

  【證候】眩暈、頭重如蒙,胸悶噁心,嘔吐痰涎,倦怠無力,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健脾燥溼,化痰熄風

  【方藥】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本方半夏燥溼化痰,天麻化痰熄風而止眩暈,二藥合用,為治風痰眩暈之要藥;白朮、茯苓健脾燥溼,治痰之本;陳皮理氣化痰;甘草、姜棗調理脾胃,使痰消風熄,眩暈自愈。若眩暈甚者且嘔吐頻頻,可加代赭石、膽南星、竹茹鎮逆止嘔

  5、瘀血內停,脈絡阻滯

  【證候】眩暈、頭痛、面色黧黑;舌質紫暗,或舌邊有瘀點瘀斑,脈弦澀或細澀

  【治法】活血祛瘀通竅

  【方藥】通竅活血湯加減。本方桃仁、紅花、赤芍活血祛瘀,通竅止眩暈;川芎入血分理血中之氣,麝香香竄開竅,使諸藥入病所,大棗調理脾胃,防理血之品損傷中氣,姜酒辛散,以助活血祛瘀之功。本方中可酌加其他活血藥及蟲類藥,如全蠍、蜈蚣、地龍搜剔之品,更增活血通竅之力。若兼寒邪阻絡,可加用桂枝,細辛溫經通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