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養殖技術

  近些年有不少養殖戶,進入牛蛙養殖業。為了使養殖戶更加了解牛蛙的飼養方法,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歡迎閱讀參考。

  牛蛙蝌蚪的日常管理

  管好水牛蛙蝌蚪池內的殘渣,餘餌每天應及時撈除,池水5-7天加註一次,每次加水7-10釐米,注放的水質要好,注水時間是上午7-8點或下午4-5點。注水換水時千萬要注意,切莫把有毒的農藥化肥水或汙水、溫度很低的泉水放入池內。對於高密度飼養的牛蛙蝌蚪池,要經常換進新水或活水飼養。

  防止溫度過高過低,牛蛙蝌蚪生長的最適溫度23℃-25℃,當水溫升高到35℃以上時就會嚴重影響生長,甚至導致死亡;水溫降低到8℃時,就極少攝食,停止生長。因此早春應該灌淺水,以利升高;高溫季節應該加深池水或搭蔭棚,或放少量水葫蓮,避免水溫過高影響生長。

  注意投餌質量,因牛蛙蝌蚪吃進腐敗的飼料或粗糠***粗糠粘於腸道上不消化***,易使牛蛙蝌蚪患腸胃病而死亡,所以腐敗變質的飼料不能飼餵,豬雞的混配飼料中有統糠***粗糠***的飼料不能飼餵。

  牛蛙幼體蝌蚪與變態後蛙的食性不同,在自然環境中蝌蚪主要以浮游生物為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以魚粉、動物內臟、甘薯、豆渣、蔬菜、浮萍、豆餅、麩皮、米糠、玉米粉、麵食粉等動物性和植物性組成的混合飼料為好。在選擇蝌蚪飼料時應因地制宜選用飼料來源充足、營養豐富、價格低廉的多種飼料混合投喂。剛變態的幼蛙飼料以蚯蚓和蠅蛆為主,可以進行人工養殖。

  加強牛蛙蝌蚪變態期的管理,牛蛙蝌蚪在前肢長出後,尾部收縮時,呼吸作用也因鰓的退化而靠肺來進行,所以不能長期潛入水中。因此,除了要保持安靜的環境使其變態外,還要在池中搭放一些木板等物協助變態幼蛙登陸。

  成牛蛙的飼養管理

  幼蛙在經過一段時間培育,個體長到50克~100克之後,就可進入成蛙養殖。

  成蛙池的選擇與設計

  成蛙比幼蛙的適應能力和捕食能力都強,因此,成蛙養殖場地面積要大些,如各種天然積水池、坑塘、魚池、雜草叢生的窪地、稻田等都可利用,也可在房前屋後的瓜棚、樹蔭、庭院的葡萄架下建池塘。

  成蛙的後腿發達有力,不僅善於跳躍,還會掘土打洞,爬牆上樹。因此無論室內或室外的養蛙池,都要有防逃設施。為了防止牛蛙逃跑,在蛙池周圍不留可立足的陸地,水深至少要在牛蛙後腿踩不到底的深度以上,池壁高出水面30釐米~40釐米。

  牛蛙養殖池內不應設定隱蔽的死角或洞穴,因為死角和洞穴對牛蛙的生長不利。成蛙若要在室外越冬,只需把池水加深到1米左右,不搭棚保溫,也能安全越冬。

  室內養蛙是高度集約化的養殖。為了充分利用面積,室內蛙池設計應分為淺水區和深水區,淺水區為蛙的棲息和攝食的場所,深水區為蛙游泳和排洩汙物的區域。淺水區保持水深10釐米左右,深水區水深30釐米~40釐米,佔整池面積的1/4~1/5。

  成蛙半精養

  利用魚池、窪地、稻田、藕塘等進行養蛙,由於面積大,蛙較分散,密度也不大,產量不高,一般多以天然餌料為主、顆粒飼料為輔的方式養殖。

  將體重100克以上的蛙放入大池或稻田,池中設幾個浮於水面的飼料臺,按精養方式每天投飼。由於蛙不容易集中攝食,有一部分蛙沒有吃到人工飼料,可用天然餌料補充。獲得天然餌料的主要方法是燈光誘蟲,若能很好地利用燈光誘蟲,可以解決牛蛙的大部分餌料,白天再投喂少量配合飼料,效果更好。

  誘蟲燈的位置設在離岸2米左右的水面上方,周圍不要有高大的建築物,以免遮擋燈光,影響誘蟲效果。

  半精養方式,牛蛙放養密度不宜過大,每平方米可放養10只~30只,視餌料條件而定。

  成蛙的集約化養殖

  牛蛙室內養殖的集約化,是在常規養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科學養殖方法,其養殖技術的著眼點在於控制環境,創造良好的生態條件,充分滿足牛蛙生長的營養需要。尤其是隨著牛蛙人工配合飼料的研製成功,更能發揮其高效的特點,是發展牛蛙商品生產的一條重要途徑。

  室內的養蛙池,一般面積為10平方米~20平方米,要有自來水或井水能通向各池,以便換水和沖洗。為了節約面積,充分利用空間,可採用多層次的立體養殖結構,一般2米為一層,空間層以水泥預製板架設,層與層之間設定樓梯,以便養殖人員上下操作管理。

  成蛙養殖的日常管理大體與幼蛙相同。但放養密度不同,體重達100克以上的蛙,每平方米放養50只,可以一直養到商品規格。若放養時的體重不到100克,密度可稍大一些,以後隨著蛙體的生長,逐步將生長迅速、個體大的蛙,篩選分級飼養或銷售。

  在常溫條件下,成蛙的養殖時間是4月~10月,也是蛙類生長的最佳時期。因此要有充足的餌料供應。在22℃~28℃條件下,每天可投喂2次~3次,配合飼料的投喂量要佔蛙體重的3%,才能滿足蛙類迅速生長的營養需要。若溫度低於22℃或高於28℃,可適當減少投喂次數和投喂量。

  另外,成蛙養殖,除了定時投餌外,還要每天換水,清洗食場,注意觀察蛙的健康狀況,及時防病治病,嚴防蛇、鼠侵襲等。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進行加溫養殖,一年可生產兩批商品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