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蒿的功效與作用
苦蒿,別名:白蒿,拉丁文名: Acroptilon repens ***L. *** DC.桔梗目、菊科、頂羽菊屬多年生草本,高25-70釐米。根直伸。莖單生,或少數莖成簇生,直立,自基部分枝,分枝斜升,全部莖枝被蛛絲毛,被稠密的葉。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資料,歡迎閱讀。
【出處】出自《新疆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Kǔ Hāo
【英文名】all-grass of Creeping Acroptilon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頂羽菊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roptilon repens ***L.*** DC.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切段晒乾。
【原形態】頂羽菊 多年生草本,高約60cm。莖直立,多分枝,有縱稜,有淡灰色絨毛,地下部分黑褐色。葉互生;無柄;葉片披針形至條形,長2-10cm,先端銳尖,邊緣有稀銳齒或裂片,或全緣,兩面生灰色絨毛,有腺點,有時邊緣有糙毛。頭狀花序單生枝端,直徑1-1.5cm;總苞片形或寬卵圓形;苞片數層,覆瓦狀排列,外層寬卵形,長約5mm,上半部透明,膜質,有柔毛,下半部綠色,質厚,內層披針形或寬披針形,長約1cm,先端狹尖,必生長柔軟毛;花冠淡紅紫色,長15-20mm。瘦果寬卵圓形,長約4mm,略扁平;冠毛白色,長8-10mm。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乾燥山坡、路旁、田野等處。
資源分佈:分佈於華北及陝西、寧夏、甘肅、新疆等地。
【化學成份】地上部分含倍半萜內酯成分頂羽菊素***re-pin***[1]。
【藥理作用】以食入頂羽菊,可引起黑質中性細胞壞死。所含的頂羽菊素對雞胚感覺神經有較高的毒性[1]。
【性味】味辛;苦;性平微寒
【功能主治】祛風溼;解熱毒。主風溼關節炎;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外用:適量,煎水薰洗。
【各家論述】《新疆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治癰疽癤瘡,無名腫毒,關節炎。
【摘錄】《中華本草》
苦蒿簡介
植物學史編輯
苦蒿來源於菊科植物頂羽菊[1] 的地上部分,又名苦艾,維吾爾名克可日。目前國內對該生藥的相關研究少有報道,我們對該生藥的性狀和顯微特徵進行了研究,為制訂相關質量標準提供依據。[2]
簡介編輯
苦蒿屬於草本植物,[3] 高約20-50釐米,多分枝,葉互生、無柄、披針形、先端銳尖、基部有稀疏齒或裂片。分佈於山西、河北、內蒙古、陝西、青海、甘肅、新疆***善鄯***、湖南、四川、重慶、貴州、雲南。
形態特徵編輯
高約60cm。莖直立,多分枝,有縱稜,有淡灰色絨毛,地下部分黑褐色。葉互生;無柄;葉片披針形至條形,長2-10cm,先端銳尖,邊緣有稀銳齒或裂片,或全緣,兩面生灰色絨毛,有腺點,有時邊緣有糙毛。頭狀花序單生枝端,直徑1-1.5cm;總苞片形或寬卵圓形;苞片數層,覆瓦狀排列,外層寬卵形,長約5mm,上半部透明,膜質,有柔毛,下半部綠色,質厚,內層披針形或寬披針形,長約1cm,先端狹尖,必生長柔軟毛;花冠淡紅紫色,長15-20mm。瘦果寬卵圓形,長約4mm,略扁平;冠毛白色,長8-10mm。
苦蒿多年生草本,高約50釐米,多分枝,葉互生,無柄,披針形,先端銳尖,基部有稀疏齒或裂片。頭狀花序單生於小枝頂端;總苞多數,排列為數層,邊緣膜質,象魚鱗;花淡紫紅色。
多年生草本,高25-70釐米。根直伸。莖單生,或少數莖成簇生,直立,自基部分枝,分枝斜升,全部莖枝被蛛絲毛,被稠密的葉。全部莖葉質地稍堅硬,長橢圓形或匙形或線形,長2.5-5釐米,寬0.6-1.2釐米,頂端鈍或圓形或急尖而有小尖頭,邊緣全緣,無鋸齒或少數不明顯的細尖齒,或葉羽狀半裂,側裂片三角形或斜三角形,兩面灰綠色,被稀疏蛛絲毛或脫毛。植株含多數頭狀花序,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花序或傘房圓錐花序。總苞卵形或橢圓狀卵形,直徑0.5-1.5釐米。總苞片約8層,覆瓦狀排列,向內層漸長,外層與中層卵形或寬倒卵形,包括附屬物長3-11毫米,寬2-6毫米,上部有附屬物,附屬物圓鈍;內層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包括附屬物長約1.3釐米,寬2-3毫米,頂端附屬物小。全部苞片附屬物白色,透明,兩面被稠密的長直毛。全部小花兩性,管狀,花冠粉紅色或淡紫色,長1.4釐米,細管部長7毫米,詹部長7毫米,花冠裂片長3毫米。瘦果倒長卵形,長3.5-4毫米,寬約2.5毫米,淡白色,頂端圓形,無果緣,基底著生面稍見偏斜。冠毛白色,多層,向內層漸長,長達1.2釐米,全部冠毛剛毛基部不連合成環,不脫落或分散脫落,短羽毛狀。花果期5-9月。[3]
生長習性編輯
生於路旁、田野等較乾旱處。
生於山坡、丘陵、平原,農田、荒地廣佈分佈。[3]
分佈範圍編輯
分佈四川、重慶、貴州、雲南、湖南。
分佈山西、河北、內蒙古、陝西、青海、甘肅、新疆***善鄯等***。蘇聯中亞和西伯利亞、蒙古,伊朗有分佈。[3]
生態環境:生於乾燥山坡、路旁、田野等處。[4]
藥用說明編輯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植物苦蒿的全草。
【功 效】消炎,清熱,解毒。
【主 治】治中耳炎,風火眼,風火牙痛,口腔炎,咽喉炎。
【性味歸經】苦、涼、肺、胃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或搗汁。外用:搗汁滴耳、點眼或研束撤。
【別 名】洋艾、魚膽草、苦艾、勁直假蓬***《雲南中草藥選》***、金龍膽草***《四川中草藥通訊》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山西、河北、內蒙古、陝西、青海、甘肅、新疆***善鄯等***、雲南、四川。蘇聯中亞和西伯利亞、蒙古,伊朗有分佈。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夏末秋初採收。
【拉丁名】Acroptilon repens ***L.*** DC.
【英文名】all-grass of Creeping Acroptilon
【考 證】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中藥化學成分】全草含生物鹼、皁甙、酚性物質、酸性物質及微量的揮發油等。
【苦蒿藥理作用】
以食入頂羽菊,可引起黑質中性細胞壞死。所含的頂羽菊素對雞胚感覺神經有較高的毒性。
作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中藥青蒿素有望成為抗擊人類血液系統疾病的“生力軍”。青蒿為一年生草本藥用植物,別名又叫香蒿、苦蒿、黃蒿,多用於清熱、解暑和截瘧等。上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科研人員首先從這一草藥中提取出低毒、安全、高效的青蒿素;投入使用不久,很快得到全球醫藥界的普遍認可,並將其列為治療瘧疾的首選藥物,臨床中迅速取代了奎寧等傳統老藥,同時減少了世界各國對金雞納霜、長效磺胺的需求。不僅如此,青蒿素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盤狀紅斑狼瘡也取得了可靠的療效。
實驗結果顯示:青蒿素能使白血病細胞內的鈣離子水平升高,導致白血病細胞的變性和壞死。觀察發現,白血病細胞膜是青蒿素攻擊的一個主要靶點,其抗腫瘤機制有“凋亡”和“脹亡”兩種,二者是決定白血病腫瘤細胞死亡方式的關鍵。一旦白血病細胞膜遭到破壞,其通透性就隨之改變,大量的鈣離子就會進入細胞內,一是引起細胞程式化死亡,即“凋亡”;二是導致細胞內的滲透壓發生變化,吸收大量水分,使細胞膨脹直至死亡,即“脹亡”。
上述研究為青蒿素抗白血病的新用途,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驗證據;有望使青蒿素進一步擴大適應證,為眾多的“血癌”患者帶來新的曙光。
來源:為菊科植物苦蒿的全草。
採集:夏、秋採收。
主治
1、《新疆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治癰疽癤瘡,無名腫毒,關節炎。如果將其碾容塗抹在小兒長痱子處,可有效驅除痱子。
2、可用於割傷後止血。
3,、晒乾後點燃可用於驅蚊、消毒。
用法
內服:煎湯,5-10g。[4]
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敷貼。
驅蚊方法:晒乾後點燃,自然燃燒即可,主要利用其燃燒生成的煙,不用見明火。
成分
含生物鹼0.033~0.037%、樹脂狀物質6.8%、鞣質3.03%。
化學成分:地上部分含倍半萜內酯成分頂羽菊素***re-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