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推廣普通話的手抄報
民族共同語是民族內部共同用來交際的語言,是識別一個獨立民族的主要標誌之一。下面和小編一起來欣賞吧.
資料1:
標準口音
語音方面,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基準,而不是“以京音為主、也兼顧其他方音”,語音標準是就整體而言,並非北京話每個音都是規範和標準。國語、普通話、華語三大系統內部還存在“標準口音”和“非標準口音”的區別。從這個角度上說,漢語標準語構成了漢語的一種大類“方言”。即使是標準,三地也有區別,如“訊息”一詞。大陸“息”讀輕聲,臺灣讀二聲,新馬同臺灣***如同“休息”的“息”字讀音,音同“席”***。
國語的情況與之相似:老派國語、新派國語都是被視為標準的;華語的情況則有些不同。學習普通話及口音的有無與出身地域與教育程度有相當關係。不標準的普通話古稱“藍青官話”,藍青即是暗指發音夾雜方言口音。
標準口音和非標準口音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以普通話為例:
最嚴格定義的“標準口音”是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發音。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中國絕大多數漢語使用者,包括許多播音員,其普通話都是帶有口音的。但事實上,許多人普通話的發音方式和口音用詞上偶爾違反了“中國國家語言文字標準”。
明顯受方言或其它語言影響的普通話,一般都會視為帶有口音。例如,聲調系統與普通話聲調系統差異過大,或有過多的字發音不準。但臺灣地區的取音不同與大陸地區,如垃圾、崖,中華民國國語文讀“樂色”、“ㄧㄞˊ yai2”,大陸普通話讀“拉機”、“牙”。
官話內部的方言,使用時完全不影響交流。而這些方言是否被視為帶有口音的標準普通話,則因人而異。例如,通常所稱的“京味”、“東北味”普通話,實際上是北京土話和東北土話。
設計圖
資料2:
詞彙差別
臺海兩岸在某些習慣用語上,經過長時間的隔絕,也有某些程度的差異。這些差異中,有些是因為臺灣調國語保留了1949年以前在大陸所使用的一些語彙,而這些語彙在中國大陸則由於種種因素而不再使用,或者是比較少使用。比如說,“里長”,相等於大陸的“村長”,在臺灣,裡和村為相同等級的行政區域,而大陸沒有這種行政區域。以下括號內均為大陸替代用詞***、“郵差”***郵遞員***、“車伕”***臺灣與港澳地區只會對非機動的陸上運載工具的駕駛員才稱車伕,已成為舊時代語彙,如今使用或含貶義***、“傭人”、“次長”***中華民國文官體制,次長約略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副部長***、“級任教師”***班主任***、“學藝股長”學習委員***等,這些詞語都是1949年以前的常用詞,也繼續在國語中經常使用。但是,中國大陸則是使用反映新社會關係的一些詞語來替代它們。 “先生”、“小姐”、“太太”、“老闆”、“男士”、“女士”等1949年以前的常用稱謂詞語,中國大陸在1979年改革開放以前,一般也不常使用。
臺灣國語與普通話的詞彙相比,臺灣國語的詞彙除了融入部分日語、福佬話或客家詞語外,還有一個特點是保留較多的古語詞,如“定讞”。臺灣國語詞彙另一個特點是,保留一些1949年前使用的詞語繼續指稱某一群體的人。由於,國民政府遷臺後,在各地成立許多眷村,各省或幫派間詞彙亦有少部份成為臺灣國語的詞源,例如條子***警察***、馬子***女性,女友***。臺灣亦出現很多國字頭的詞語,如國樂、國文、國中、國字、國立等,其“國”字可能代表:國民、民國、國家、中華民國或著是漢族的傳統文化。
同樣地,中國大陸由於共產主義體制下重視“人民當家做主”,故名稱多有“人民”字樣,如人民路、人民警察、人民醫院、人民公社***已廢除***、人民公園等。大陸又因為60年間特別的歷史原因出現了許多名詞,如“武鬥”,“知青”,“老三屆”,“自衛反擊戰”,“下海”,,然而這些用法在1980年之後漸漸減少,同時一些1949年前的舊稱呼重新出現。現今的大陸網路事件也造就許多新詞彙,如“欺實馬”,“草”,“羊叫獸”等名詞。
此外,兩岸對新名詞的不同譯名也是詞彙差異的一大來源,特別是在於新出現的科技等詞彙上。港臺多稱“原子筆”,在大陸多稱“圓珠筆”。同樣使用簡化字的中國大陸和新加坡等地,也存在一些用詞習慣的不同。正體中文的文獻如果僅在文字上轉換為簡化字形式,根據規範的要求,通常還不算作簡體中文。如今,“現代標準漢語”的三個名稱正好體現地方用語的不同,如“普通話”***大陸、港澳***、“國語”***臺灣,港澳則為非官方叫法***、“華語”***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