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微信營銷致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以提高營銷效益為目的,依據一定的理論原則,採用科學方法,有組織、有計劃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市場資訊資料,提出解決問題建議的一種科學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善用產品,微信“殭屍關係”就不會再令你焦慮

  “殭屍關係”或許真的觸碰了我們的痛點,也給我們整日面對微信朋友圈的焦慮感、力不從心等情緒提供了某種解釋。也許許多人會由此開始清點自己的朋友圈,讓那些不會再有交集的“殭屍關係”永遠長眠。

  然而,隨著微信不斷成為工作、職業社交、營銷、推廣等大雜燴平臺時,我們基於利益需求而建立的臨時社交關係會越來越多,這也意味著潛在的“殭屍關係”也會越來越多,而我們也會因此感到更多的倦怠感和孤獨感。

  不過,我對“殭屍關係”的思考並沒有停留於此,反而越來越好奇,什麼樣的關係會以及如何轉化成“殭屍關係”?在什麼樣的環節會發生?“殭屍關係”對微信平臺資訊流內容、使用者本身會帶來什麼?

  一、?“殭屍關係”如何產生?臨時社交關係轉化;資訊分享過程中“同臺不同境”

  上篇文章中已經詳細分析了,因為工作、職業社交、營銷推廣等原因而建立起來的臨時社交關係最容易成為“殭屍關係”,最主要原因就是雙方的交流缺乏動力。

  但是,這種“殭屍關係”並不是絕對的,只要有條件轉化,仍可能成為有情感的緊密社交關係。臨時社交關係轉化成互動性更強的情感關係大概有三個條件:真實的面對面互動交流;不間斷地在微信平臺上溝通交流增進了解;尋找與他人的共鳴區。如果很難做到這三點,那麼這種臨時關係就很容易成為“殭屍關係”。可以說,臨時社交關係在微信上的直接交流和溝通方面存在很多難以突破的問題,加之彼此的不熟知,雙方進一步在朋友圈產生互動的頻率更少,於是臨時社交關係更容易成為殭屍關係。所以,臨時社交關係在轉化成殭屍關係方面佔很大比重。

  除此之外,另一種能讓微信上的社交關係變成“殭屍關係”的情況則會發生在朋友圈資訊分享階段。在資訊分享階段,我們的大腦對朋友圈其他人分享的資訊有一個處理過程,這個過程是:“接觸資訊—過濾/篩選資訊——感知到資訊並留存/未感知資訊到並拋棄”。

  如果我們經過資訊篩選和過濾,感知到了某些朋友的釋出的資訊並留存在大腦中,這時我們便對這個資訊有了理解甚至認可,緊接著可能會有意願跟這個人進行朋友圈互動和交流,此時“共鳴區”就產生了。如果這種“共鳴”時常發生,那麼雙方關係便會因為資訊的分享而變得更加熟悉或緊密。

  相反,如果我們在看到某些朋友釋出的資訊後不感冒感知不到,那麼這些資訊很難進入我們的大腦,我們便不會有動力去更多瞭解,所以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忽視那些未達到“共鳴區”的資訊和“朋友”因為人會下意識地迴避自己不需要的資訊,因此跟這些人在朋友圈資訊分享階段的互動會越來越少。一旦處於這種狀況,“舞臺中央孤獨的表演者”便會頻頻出現,朋友圈“自說自話”的情況會越來越多,雙方的社交關係便可能向殭屍關係發展。

  無論這種關係是由不熟悉的人臨時建立的社交關係,還是原來真實的社交關係,都很有可能轉向殭屍關係。也就是說,“朋友”雖然在同一平臺展示資訊,但因為所處境況/環境的不同,所以感知到對方資訊的程度是不一樣的,所以慢慢會在微信上“分道揚鑣”。所謂的話不投機半句多。

  二、朋友圈資訊分享階段發生了什麼?

  這樣看來,決定著朋友圈裡誰是“長久溝通的朋友”“誰是無資訊互動和交流的朋友”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你對朋友圈分享資訊的過濾和感知,以及你篩選後留下的資訊和自己的匹配程度。然而,這個過程可能是我們意識不到的,但卻對我們最終的行為產生影響。那麼我們是如何過濾朋友圈資訊?

  我來舉個形象的例子,A在朋友圈發了一條賣面膜的微信資訊,B先是看到了這條資訊視覺上,緊接著這條面膜資訊開始進入B的心理層面進行過濾,此時便有幾種情況發生:1B不感興趣興趣,所以自動忽略面膜資訊,B與A不想有交流。2B很討厭推銷資訊態度,認為推銷資訊都是騙人的,所以忽略資訊或刪除A。3B很愛美本能,對面膜資訊有需求,所以B點選開啟檢視詳細資訊,B和A交流互動。

  當然這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但卻說明,B對A發的面膜資訊有不同的過濾和感知方式,不同的過濾和感知又決定了B對這條資訊最終的處理方式,以及B和A的關係和互動情況。

  不光是B,其實每個人在心理層面過濾資訊的依據都是跟自己的個性、自我感覺、興趣、態度、習慣等因素有很大關係這個過程如下圖所示。也就是說,這些方面的因素決定了你對朋友圈資訊的篩選,決定了你對哪些資訊理解或不理解,對哪些資訊認可或不認可,需要或不需要,決定了什麼樣的資訊能跟你匹配上,最終也決定了你會將什麼樣的人劃入“殭屍關係”名單。比如,某個人發的資訊總是在你的關心之外或興趣之外匹配不了,那麼長久來說,這個人最可能在微信上跟你不相往來了。

  從本質上講,人們心理上或本能上是希望跟他人產生共鳴的,也是希望得到認可的。所以,如果要讓更多人感知到你的資訊並跟他們產生共鳴,就意味著你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定位自己在微信上的角色和所屬圈子,並不斷髮布跟朋友圈裡的朋友產生儘可能多交集的資訊,以此來引發跟其他人更多的互動和交流,最終維繫朋友圈的諸多關係。當然,我們也會因此感到筋疲力盡和力不從心。

  但是,我們的時間和精力的確是有限的,我們能夠駕馭的形象角色也就一兩個,所以,你在朋友圈分享的資訊在大部分情況下是不能被你角色定位之外的圈子感知到,比如你在微信上是工作形象,你分享的資訊多與你工作關聯,那麼你其他圈子的朋友就很難最終感知並理解到你釋出的資訊,你和他們的共鳴會越來越少,交集少,互動和交流也會變少,很可能成為長久沉默的殭屍關係。這在某種程度上就可以解釋,即便以前是同學和朋友關係,但在微信上似乎也感覺越來越不瞭解和疏遠,互動和交流越來越少的原因。

  因此,我們更進一步確定跟哪些人的關係會成為“殭屍關係”是在朋友圈資訊分享傳播階段發生的。

  三、如何緩解殭屍關係帶來的心理失衡感?除了逃避,謹慎地、有選擇地、積極地分享資訊

  面對殭屍關係以及由此造成的資訊處理壓力,我們會產生強烈的焦慮和不舒服,這種焦慮其實是心理的一種失衡狀態。為了緩解這種失衡感和消極狀態,可能很多人會選擇一種處理方法就是逃避朋友圈,開啟的次數減少,正如上篇文章中分析的那樣。因為,從心理學上講,逃避可以減少失調心理。比如我們買了一個產品,好多評價都說不好,但我們會有意識的迴避這些不良評價,讓心理產生平衡,從而確定我們購買的決策是正確的。

  而另一種緩解殭屍關係帶來失衡感的方法則是彌補這種失衡,只要你更理性微信產品本身已經具備了這些功能:

  1更在意和注重自己分享的內容,控制發帖數量,謹慎地撰寫評論,以迎合自己所屬的圈子;

  2有篩選性地分享內容,多數人希望自己分享的內容能贏得某些圈子成員的互動;

  3不斷與他人在朋友圈建立互動點贊、評論、甚至轉發他人釋出的內容等,以此提高雙方關係的黏度,最終減少殭屍關係帶來的不良感覺。

  4更注重使用微信分組功能,提高自己分享的資訊在不同群組裡的活躍度。不過這樣的時間成本還是很高的,會不會覺得自己很分裂?

  其實這些彌補失衡的方式就好比,我們買了一個產品,特別希望看到很多正面評價、家人朋友的認可,甚至還會專門去搜集對這個產品積極的評價,以證明自己的決策正確,從而達到一種心理平衡。所以,相比於逃離朋友圈,這是一種比較積極對待殭屍關係狀態的方式,但長期來說,更易引起身心俱疲和患得患失心理,比如,如果不時常刷朋友圈就會感覺不安。

  所以某種程度上講,在朋友圈資訊分享也是積極轉化“殭屍關係”為更緊密關係的一種手段。通過分享資訊,我們獲得更多在圈子中曝光的機會,獲得並尋求更多的肯定,從而希望產生更多互動,失衡感得到緩解,最終也維護了這種關係。

  四、“我們”在訓練自己成為優秀的“資訊推銷員”

  正如上面所說,為了緩解殭屍關係狀態造成的心理失調或者為了更積極地轉化殭屍關係為緊密關係,我們會對自己分享的資訊越來越重視,選擇哪些內容分享也變得嚴格和慎重,對分享的內容會仔細考量。因為,一方面自己不希望製造太多資訊冗餘引起他人不滿,所以要精簡;另一方面則希望通過篩選後而分享的資訊能跟某些社交關係產生共鳴區,從而把雙方關係的不活躍變成活躍狀態。

  所以,這種情況越來越考驗個人對分享資訊或轉發內容文章、視訊、音訊、甚至廣告的“推銷能力”。比如,我們會給篩選後決定分享的資訊新增轉發評論,希望這條資訊通過自己的轉發評論或者說“推介”而被他人關注和檢視,從而希望他人能與自己在這條內容上產生共鳴;希望通過分享的內容來獲得認同感;希望分享的內容會樹立自己在圈子中的形象、角色、風格、品味,甚至是地位。

  因此,在資訊分享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斷練習自己提煉資訊內容的技能,每次轉發分享資訊都在訓練自己的評論能力,也是在提升自己的“推銷策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在微信上其實是潛意識地“練習”自己成為出色的資訊推銷員。

  五、對微信平臺資訊流內容的質量要求越來高,但好內容也怕巷子深

  當面對微信上不活躍的殭屍關係以及由此造成的大量資訊內容和刷屏壓力時,我們會疲於檢視和閱讀他人分享的繁雜或無關資訊,所以朋友圈分享的內容被開啟的頻率會降低。這反過來也說明,我們越來越希望跳出冗餘資訊,渴望看到更多高質量的內容,也會協調“刷朋友圈浪費時間”的失衡感。

  但是,好內容被發現並傳播的難度變得越來越大了。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對朋友圈雜亂資訊的疲憊;另一方面則是微信上資訊流內容的海量和龐雜,並且資訊內容只能顯示“標題”,我們在時間非常碎片和精力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往往會單根據標題來確定是否檢視。如果內容好,但標題不好,好內容仍會瞬間被淹沒。

  所以,微信上資訊流內容的“標題黨”問題可能會越來越嚴重,而好內容也會更加依賴好標題,這考驗著微信運營或編輯人員的能力。另外,如上分析,個人對資訊流內容的轉發評論或推薦評價資訊推銷能力將變得十分重要,會成為好內容被發現並得到廣泛傳播的一個重要方式。

  二:

  微信火了以後微信營銷就開始熱起來,但是“漂流瓶”、“附近的人”等功能更適合個人社交,對於企業營銷來說只是小打小鬧。微信公眾平臺的推出,才讓微信的營銷價值逐步顯現,因此微信公眾平臺也成為企業微信營銷最重要的平臺。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很多朋友通過不同渠道詢問,微信公眾賬號究竟應該怎麼樣運營?微信公眾賬號運營有哪些基本的原則和規律?現在結合新橋公關十個多月的微信公眾賬號運營經驗,做較為系統的梳理,拋磚引玉與各位探討,同時也作為對這些朋友詢問的統一回復。

  首先,談談微信營銷的邏輯。

  不建議企業將微信作為銷售平臺,現在不缺渠道,開個網店再容易不過了。企業缺的是品牌,缺的是信任,如果使用者不接受你的品牌,不信任你,你的銷售只會讓使用者反感。

  企業應該將微信作為品牌的根據地,要吸引更多人成為關注你的普通粉絲,再通過內容和溝通將普通粉絲轉化為忠實粉絲,當粉絲認可品牌,建立信任,他自然會成為你的顧客。

  營銷上有一個著名的“魚塘理論”,具體的內容大家可以去問問度娘,在此就不贅述。微信公眾平臺就相對於這個魚塘。

  這些就是微信營銷的邏輯。

  接下來,談談微信公眾賬號運營有哪些基本的原則和規律。結合實踐經驗,我們總結了8條。

  1、內容定位—內容為王

  內容的定位應該結合企業的特點,同時又從使用者的角度去著想,而不一味的只推送企業自己的內容,記住微信不是為企業服務的,而是為使用者服務的,只有從你的微信當中獲得使用者想要的東西,他們才會加更忠實於你,和你成為朋友,接下來的銷售才會理所當然。

  要記住,使用者是衝著你的內容才來的,推薦也是因為覺得內容有價值,所以內容為王。

  對於微信的內容,我們有一個“1+X”的模型,“1”是最能體現賬號核心價值的內容,“X”則代表了內容的多樣性,迎合和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增強內容的吸引力。

  比如我們運營的“永中Office”的微信公眾號,這是一個以office產品為主題的微信公號,核心內容是Office的使用技巧,這部分內容儘管實用,但比較枯燥,使用者不容易感興趣,所以我們就會補充一些小職場溝通、人生勵志等上班族比較感興趣的內容。

  2、內容推送—拒絕騷擾

  現在絕大多數的微信公眾賬號每天都有1次群發訊息的功能,很多人嫌少,我覺得太多了。現在每個使用者都會訂閱幾個賬號,推送的資訊一多根本看不過來。

  關於內容推送,我主要講兩個方面。

  ①推送頻次:一週不要超過三次,太多了會打擾到使用者,最壞的後果可能是使用者取消對你的關注;當然,太少了使用者也會抱怨,覺的你的微信只是一個擺設,根本不會從你這裡獲得什麼。所以這個度一定得把握好。

  ②推送形式:是指內容不一定都是圖文專題式的,也可以是一些短文字,文字字數一般一兩百字左右,關鍵在於內容能引發的讀者思考,產生思想的火花,形成良好的互動效果。比如在“新橋公關”的微信中,我們定期會開展一些小調查,以短文字的形式,詢問讀者對於內容和推送時間的建議等。這樣的效果非常好的,一次小調查,我們通常會收到幾百條使用者回覆,這樣我們既實現了互動,也更瞭解使用者,而使用者也能看到他們想要的內容,應該說是多贏的結果。

  3、人工互動—溝通是魂

  微信的本質是溝通平臺,溝通需要有來有往,所以人工互動必不可少的。

  再次我比較反對設定“訊息自動回覆”就像qq裡的聊天自動回覆,很討厭,沒誠意,企業微信公眾賬號,要能夠做到適時的人工互動,做不到這一點,很難玩好微信。

  我比較在意微信的人工互動,我經常會有意去主動找我關注的號互動,如果幾次下來沒有任何回覆,我很快就會取消關注。

  4、關鍵詞回覆系統—豐富易查

  微信運營久了,積累的素材很多,這些內容沉下去很可惜,建立豐富易查的關鍵詞回覆系統就非常必要。

  這是關鍵詞回覆系統的第一個功能,第二個功能是為了方便讓使用者方便的找到他需要的內容,同時增加互動。

  目前微信的每個規則預設10個關鍵字,配備5條推送內容隨機推送,而規則只能設定60個,也就是說關鍵字可以設定的最多是600個,內容為300條,儘管這遠遠不能滿足海量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但是要是利用好了 ,也能產生非常好的效果。

  5、從線上到線下—懷念不如相見

  現在很少有人提微信的線下互動,但從溝通的效果而言,見面顯然效果最好的方法,也更容易拉近感情。

  線上線下活動結合的意義在於面對面的交流更容易培訓忠實的粉絲,產生更鮮活、更接地氣的內容,這樣的微信公眾號才會顯得更有真實,更有親和力。

  另外,微信光靠自然增長使用者會很有限,線下活動也是增加微信使用者的重要手段。

  6、他山之石—對手是最好的老師

  做微信一定要有開放的心態,記住:競爭對手是最好的老師!要積極關注競爭對手的微信,如果你關注了100個競爭對手的微信,就會有100個賬號在教你怎樣做好微信營銷。

  另外,千萬不要一個人坐在家裡學習微信營銷,也可以經常去一些微信營銷的QQ群、論壇等,看一看大家都在聊什麼,在裡你能學到很多東西。

  7、二次開發—千萬別迷戀

  微信公眾平臺首頁推薦的招商銀行信用卡、南方航空等大企業的微信應用案例都經過了大量的二次開發,將微信公眾平臺和企業的資料庫對接,實現強大的客服功能,這也是微信公眾平臺最富有想象力的地方所在。

  現在也湧起很多提供第三方開發的微信開發平臺,提供更為豐富的應用。

  但是,回到微信溝通的本質,技術的價值是為了更好的實現溝通,為了開發而開發非常不可取。而且,微信公眾平臺目前提供的功能已經基本可以滿足這些需求,再做開發容易畫蛇添則。

  所以千萬別迷戀技術和二次開發,踏踏實實做好內容和互動,等有了足夠的使用者基礎,再整體考慮定製化的二次開發。

  8、貴在運營—日久見人心

  堅持很重要。你寫一篇文章,讀者不一定認可你,可是當你寫到50篇至100篇的時侯讀者一定會認可你,所以堅持最重要。微信營銷不能靠一招鮮,拼的是投入和執行力,長期堅持下去,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培養和使用者的感情,你的目標才有可能實現。

  這一點就不再贅述了。

  微信公眾平臺還在不斷的完善和變化之中,據說5.0版可能會大幅減少企業版公號的推送頻次,這將會給微信營銷帶來新的挑戰。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微信的本質是溝通平臺,溝通離不開內容,我們認為微信營銷,內容為王,溝通是魂。在任何時候做微信營銷都不能背離這兩個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