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微信營銷整合案例分析

  分析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象“一朝分娩”。分析就是解決問題。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張歡:80後小夥變身“微信海蔘大王”

  “逼上梁山”白手起家

  “大學畢業那年,和很多人一樣,我跑各種招聘會,終於進入了一家外貿公司,在煙臺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揮灑著我的青春。”2005年,張歡大學畢業後,在煙臺找了份工作,拉開了在煙臺打拼的序幕。

  “可是現實總是很骨感,在煙臺平靜的過了幾年,我發現自己仍是這座城市的邊緣,根本沒錢買車買房,有時候連自己的生活都是問題,面對現實沉重的壓力,我開始思考我的人生,難道這就是我存在的全部價值嗎?我這樣怎麼能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張歡告訴記者,2009年,為了買婚房,父母為他東拼西湊才借到6萬元錢,仍遠遠不夠買房首付。看著白髮蒼蒼的父母無能為力的表情,張歡的內心再也不能平靜了,“我不能再讓父母為我操心,我為什麼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與其買房,不如掙錢。”張歡決定辭去那份相對穩定的工作,用6萬元買房子的錢,踏上了創業路。

  “到底做什麼生意?偶然聽別人說海蔘賺錢,我下定決心幹這個!”張歡在一家農貿市場租了個門頭,從零開始學習海蔘知識,研究海蔘特性,“初涉海蔘行業,什麼都不懂,活海蔘根本賣不動。沒辦法,只好從鄰居那裡倒魚賣。”張歡告訴記者,剛開始做生意時,他幾乎什麼活都幹,什麼苦都願意吃。

  有句話說“上天不負有心人。”正因為張歡踏實肯幹、任勞任怨,即使是同行也經常傳授給他銷售的經驗。慢慢的,他積累的經驗和人脈越來越多。終於經過五年的摸爬滾打,張歡的海蔘店已經有三百多個批發商,甚至已經開到了北京。今年又在煙臺最繁華的街道開了第一間旗艦店。從最初的小門店,到煙臺旗艦店,從一個門外漢到獨創研發技術,張歡得到了業界的認可。

  跑出來的客戶

  從2013年開始,海蔘產業開始重構。從上游的育苗產業,到養殖戶到生產企業再到銷售終端,海蔘市場進入全行業鬱悶期,原來高高在上的高檔海蔘價格正在迴歸理性,朝著平民化的方向發展。

  “這是海蔘產業和市場去泡沫化的程序。養殖戶、海蔘加工企業、經銷商的日子雖然不太好過,但對於海蔘產業發展來說***:/***,這樣的陣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張歡認為,海蔘產業將迎來理性的發展時代,唯有老老實實地根植大眾養生消費,根植食材市場,踏踏實實地做營銷,做市場。他堅信,“如今狂風席捲海蔘市場,如同大浪淘沙,自然會有一部分人被狂風吹走,能夠生存下來的必將成為該行業的精英。”

  實際上,在涉足海蔘行業初期,為了把手裡的貨賣出去,張歡陰錯陽差的摸索出了一條“走出去”的“救國”道路。當時海蔘作為“高富帥”正值輝煌期,坐等客來是業內普遍現象。為了摸索市場瞭解需求,張歡認為“變則通”,他選擇主動出擊尋找客源,開著車一刻不停的奔波於各個城市之間,一年時間便跑遍了整個山東省,“最辛苦的時候,一年跑了15萬公里。現在的許多忠實的客戶都是那時候‘跑’來的。”張歡自豪的表示。

  “相比較於白酒行業的渠道發展而言,海蔘產業的渠道模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張歡看來,可以從白酒區域經銷商的成長中獲得諸多經驗。“海蔘企業的渠道模式實際上十分初級而原始,由粗到細,由淺到深地開展渠道升級是海蔘企業制勝未來的重要路徑。而產品結構調整、營銷策略的轉型成為關鍵。”

  20多人的“空中部隊”

  張歡說,“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彷彿一盞明燈,為他指亮了電子商務的道路。”

  毋庸置疑,隨著海蔘行業的發展,海蔘消費網購化已不再是五年前的無人問津,而是一種大勢所趨。在微信火熱的今天,微信這一社交色彩的移動網際網路產品,正在逐漸打破傳統營銷傳播的格局。

  “在傳統媒體時代,傳播即營銷,而在今天的微信營銷時代,傳播即服務。”張歡告訴記者,他公司核心團隊有50多人,其中有20多人是空中部隊,有10個人專門負責“玩微信”。

  “微信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交流服務工具,”張歡的團隊對微信群的管理有著自己的玩法,而他的玩法也被津津樂道,競相模仿。他告訴記者,他每週從群成員中推選一位主持人,每天選一位分享嘉賓,可以分享自己的任何事情,包括為自己的產品代言,期間由主持人發問,群成員各抒己見,時間選在下午兩點到四點,晚上七點到九點,這兩個時間段,最後由管理員對當天的發言整理總結存檔備案……“這樣一來,數百人的群也很容易調動起來,既活躍了群成員,又發掘了各自的潛在消費者,實現多贏的局面。”張歡告訴記者,僅500人的群,他們就建立了50個。

  因為有一套完善的解決方案,這數十個群在管理員的帶動下發展得有條不紊,有聲有色,“雖然是在做服務,但每個群,每個月能完成10多萬元的銷售額。如果客戶購買海蔘孝敬父母,從網上下單後,我們根據客戶的身體狀況,定期定量的快遞到其父母的手裡,省去了客戶很多時間成本和麻煩。”從試水到日益成熟,如今來自移動平臺的訂單越來越多,移動終端的發展使得手機終端成為海蔘銷售新渠道。張歡認為,微信還在快速發展,微信平臺的更多玩法也在持續發掘。

  “京東、天貓、淘寶、阿里巴巴、一號店和將要在全國各城市上線的實體加盟店,我們合力齊發,準備迎接新一輪營銷模式的考驗。”如今,在電子商務如火如荼發展的大背景下,張歡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營銷模式上大踏步前進,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優勢,在他看來,“品牌建設與渠道創新永遠是企業開疆闢土、屹立不倒的兩件利器。”

  二:

  呂玉巧:80後邵陽***賣牙籤牛肉月售30萬

  人物檔案

  呂玉巧,31歲,邵陽市新邵縣陳家坊鎮人,現居邵陽市城區,“湘巧家”牙籤牛肉掌門人。

  王陽,31歲,邵陽市人,現居邵陽市城區,現就讀MBA管理學碩士,“湘巧家”牙籤牛肉股東。

  在邵陽街頭巷尾的熟食攤上香氣四溢的牙籤牛肉讓一位80後美女發現了商機,然後自行研究配方,與好友製作出有獨特風味的牙籤牛肉品牌“湘巧家”微信外銷。就是這麼一根小小的牙籤牛肉,成就了兩位姑娘的創業致富夢想。

  10月9日,被粉絲們稱為“牛肉西施”的呂玉巧和王陽對三湘都市報《創週刊》記者說,“湘巧家”牙籤牛肉僅用一年多的時間,便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銷往全國各地及新馬泰等國家,併成為南昌、鄭州、西安等地高鐵上的指定食品。這個“十一”黃金週生意異常火爆,供不應求,擴大規模迫在眉睫。10月2日,“湘巧家”黃牛養殖基地選址已經談定,面積300畝左右,將落戶邵陽縣的一處山地。

  談及夢想,“姐妹倆”堅定地說,“把牙籤牛肉賣到世界各地,讓外國友人嚐嚐咱邵陽的傳統美味小吃”。

  擺地攤,

  掙得數十萬,創業遭虧空

  在新邵縣陳家坊鎮,這個被群山環繞的偏僻山村就是呂玉巧的家鄉。

  為了減輕家裡的重擔,16歲剛上了一個學期高中的呂玉巧就放下了書包,來到邵東縣城打工。她在一個生產箱包的工廠裡做工人,開啟了起早貪黑的生活。

  縣城裡的商業氣息催生了這個花季少女心中做生意的種子。幾個月後,她便開始在小飾品城批發一些貨物,白天在廣場擺攤,晚上就在火車站擺攤,“當時一天有好幾十塊錢的收入,比在工廠打工強多了”。

  小打小鬧擺地攤的生活沒過多久,呂玉巧就和一些同樣有著創業夢想的朋友,開著汽車裝滿邵東生產的鍋碗瓢盆去全國各地“賣車貨”。而這種商業模式在邵東也才剛剛開始興起,年紀輕輕的呂玉巧試吃了創業這隻“螃蟹”。走南闖北幾年下來掙了80多萬元,也積累了創業的第一桶金。

  2011年至2013年,呂玉巧孤身一人在浙江義烏開了一間做頭飾的飾品廠,誰料到那幾年全國經濟下滑,短短不到三年時間,她就把自己這些年賺的積蓄都虧了進去還負了債。

  開茶館,

  不端“金飯碗”毅然創業

  而此時生活在邵陽市區一個相對優越家庭的王陽,也同樣有著一顆不安分的心。

  王陽的父母都在機關單位工作,按照父母的“指令”安排,她從重慶一所大學畢業後應該進邵陽某單位辦公室工作。然而,王陽卻毅然地放棄旁人羨慕的“金飯碗”工作,和朋友合夥經營了一家小小的茶館當起了老闆,從此開始了創業的漫漫征途。

  “街邊的茶館裡,倒映著一個城市的形象。”王陽開茶館之前在外地讀書也好去各地旅遊,她總喜歡到茶館裡邊坐坐,喝上一杯清茶,看看街邊的美景。而這,似乎也成了她選擇開茶館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她經營靈活,待客真誠,茶客盈門,每月下來至少分得1萬元以上的純收入。2007年,王陽因朋友的介紹相識了呂玉巧,有著相同創業夢想的兩位美女一見如故,說起邵陽美食兩人還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鍾情於香辣俱全的小吃牙籤牛肉。

  姐妹花,

  聯手創業打造“湘巧家”

  從義烏做生意虧本回來後,呂玉巧就閒在家裡沒事做,想做生意卻又沒有本錢。那時微商剛剛流行,她就試著做微商,在微信圈裡賣衣服、賣鞋子,連她自己都沒有想到,銷量會有那麼好,一個月也能賺2萬多元。幾個月後,做微商的人越來越多,競爭也就越來越激烈。

  2014年3月的一天,一位在溫州做生意的邵陽老鄉給她發來了微信:“以前在你家裡吃飯,你媽媽做的那牙籤牛肉挺好吃的,你能不能給我做幾包郵寄過來?”呂玉巧做了5包給那個老鄉寄去。幾天後,老鄉又微聊說,朋友們吃過後,都覺得口感獨特,非常好吃,要她再做10包牙籤牛肉寄去。

  利用微信朋友圈賣牙籤牛肉,這不是個好商機嗎?何不把自己祖傳祕方的牙籤牛肉給推銷出去?

  “我家祖傳祕方的新鮮牙籤牛肉,有需要的朋友可微訂。”2014年3月,呂玉巧在微信朋友圈裡發了這樣一條訊息,沒想到第一天就接到了微信朋友30包的單,第二天50包,第三天100包……“就這樣訂單越來越多,那時候我沒有任何的裝置,也沒有打真空包裝的機器,每天都是手工現做的,大清早就跑到市區的三眼井市場去打包,然後發給客戶。”呂玉巧說。

  因牙籤牛肉,兩個創業激情燃燒的女孩融合在了一起。2014年6月,呂玉巧跟王陽商議:“能否把這個牙籤牛肉做大做強,我們倆姐妹聯手擴大生產規模,通過各自微信圈把牙籤牛肉賣到全國。”說幹就幹!兩人聯手一起開始創業,辦執照,招工人,裝修廠房,獨特風味的牙籤牛肉已註冊商標品牌,“湘巧家”便應運而生,產品通過檢驗後在微信朋友圈裡開始銷售。一傳十,十傳百,全國各地“好吃客”的訂單如約而至。

  “記得我們合夥剛起步的時候,兩人每天早晨5時起床去市場買新鮮的牛肉,再切、炒、串,雖然過程辛苦,但從不馬虎。產品由於口感很好,‘湘巧家’的口碑高漲,吃貨粉絲越來越多。”王陽說。

  網上賣,

  全國百家代理商熱銷

  牙籤牛肉能賣到全國乃至世界?很多人在聽說後直呼不可能!

  “商機就是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創新沒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鑑,必須做好艱苦創業的準備,敢想、敢幹、敢創新就能成功!”沒讀多少書的呂玉巧在商海里摸爬滾打多年後有了自己的想法。

  剛開始有所起色的“湘巧家”,一段時間內卻不斷有退貨,最多的時候達到百分之五十,都因牙籤刺破包裝袋造成***/***。為了信譽,她們只好全額退款。隨後,呂玉巧和王陽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裡苦苦思索,在車間裡一遍又一遍地做實驗,並請來熟食工廠的老師傅一起改進生產工藝。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徹底改良後,包裝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為了挽回之前丟失的顧客,她們一個又一個地打電話過去解釋並獲取他們的信任。

  去年冬天,“湘巧家”接到了高鐵訂單,現在南昌、鄭州、西安等地的高鐵上都有銷售“湘巧家”牙籤牛肉,全國各地愛上牙籤牛肉而成為代理商的達到上百家。此外,遠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不少華僑也成了她們忠實的“粉絲”。負責營銷的王陽總結說,牙籤牛肉乘上高鐵奔向全國,華僑們使牙籤牛肉從“土貨”變身為“洋貨”,每個月的銷售額超過30萬元。

  由於業務量不斷增多, 目前,呂玉巧和王陽正在擴大場地,更新裝置,研發新產品。9月11日,呂玉巧微信晒圖稱,“到湖南農業大學報到,終於圓了我的大學夢。”據瞭解,呂玉巧選修的是食品專業,她說,“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10月2日,“湘巧家”黃牛養殖基地選址確定,面積300畝左右,將落戶邵陽縣的一處山地。10月15日,“姐妹倆”將帶著新產品魚嘴巴和白辣椒牛肉醬前往北京,向中國農科院的教授請教質量和口味等方面的問題。“閒時兩人還在學英語,等廠子規模大了,到時候把‘湘巧家’牙籤牛肉外銷到世界各地去!”談到未來的發展,呂玉巧和王陽信心滿滿。

  創客說

  “商機就是將‘不可能’變成‘可能’,是從無到有的創新,改變固有的思維方式,敢想、敢幹、敢創新,事業就能成功!”——呂玉巧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人生只有追求夢想才能贏得未來,事業只有拼搏才能開出美麗的花!”——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