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們怎麼過大暑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古人詩句中描寫到:“蓬門久閉謝來車,畏暑尤便小閣虛。青引嫩苔留鳥篆,綠垂殘葉帶蟲書。”可見古人也是畏懼酷暑炎炎夏日啊。大暑是一年中最熱得時刻,那麼古人是如何過大暑的呢?古時候大暑節氣習俗都有哪些?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簡單瞭解一下吧。
大暑之賞荷花
大暑節氣習俗:大暑時期,盛夏荷花盛開,無論北京、杭州、南京,人們在傍晚時分,出門欣賞新開的荷花
由於酷熱氣候,在以大暑為代表的三伏天內,人們以安居靜養為主。為了消暑,還發明瞭種種民俗,在古代尤為昌盛。蕭放說,古有伏日頒冰之儀式,即伏日將頭年臘月窖藏的寒冰取出,供人們消暑。
“唐宋至明清帝都京師,入夏即有皇家賜冰之舉。宋代朝廷從初伏日開始,‘每日賜近臣冰,人四匣’。明代還會在立夏日,賜冰給文武大臣。明代文學家鍾惺《夏冰》即是對此事的記載。”蕭放表示,當時在京城有敲擊冰盞、沿街叫賣涼冰的小販,直到清代仍存,“冰盞發出的聲音清脆悅耳,史料記載其‘清冷可聽,亦太平之音響也’。至晚清,北京仍有賜冰之舉。從暑伏日到立秋,各衙門例有賜冰,按照官員等級不同發放‘冰票’,人們憑藉冰票自行領取。”
沿湖賞荷花,亦是古人消暑的佳趣。盛夏六月荷花盛開,無論北京、杭州、南京,人們在傍晚時分,出門欣賞新開的荷花。相較而言,蕭放認為北京什剎海“荷花最盛”,舊時每至六月,士女雲集。而杭州西湖自唐代以後開始種植青蓮,文人雅士暑日則泛舟其上;而南京的莫愁湖、玄武湖是盛夏賞荷的勝地。“暑月遊船也是當時民俗之一。舊時南京人在大暑時節,乘船夜遊秦淮,‘呼茗清談’,賞月觀景,風光無限。”蕭放稱。
“大暑”古時分三侯 飲食講究清淡養生
對於大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這樣的解釋:“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按照時間來說,大暑節氣正處在“三伏天”中,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同時,古人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由腐草變成;到了第二候,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溼;節氣至第三候,則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使得暑溼減弱,天氣向立秋過渡。
既為酷熱節令,又處在三伏天之內,人們講究“貼伏膘”。此時,北方人習慣吃麵條、餃子等食物,後來,在北京,還有樂善好施的藥鋪施捨一些“十滴水”之類的藥品,緩解人們的“頭疼腦熱”。
“固然大暑天氣最為炎熱,但各種水果、蔬菜也開始紛紛收穫、大量上市。古人很講究養生,一般會充分利用這些食材,將飲食做得既簡單又有營養。”高巍表示,到了這個節氣,過去還講究早晨起床喝一點淡鹽水,“補充出汗對鹽分的消耗”。
古人消夏有妙招:賞荷消夏 暑月遊船
正是由於大暑前後天氣炎熱,人們發明了種種消夏避暑的方式。民俗專家蕭放介紹,古有伏日頒冰的儀式,宋代朝廷從初伏日開始“每日賜近臣冰,人四匣”,“史料記載,至晚清,北京仍有賜冰之舉”。
賞荷也是古人必不可少的消暑內容。北京什剎海的荷花一向有名,舊時每至六月,便聚集了大量賞荷人群。杭州西湖自唐代以後開始種植青蓮,文人雅士暑日則泛舟其上,南京的莫愁湖等地亦是盛夏賞荷妙處。
高巍表示,大暑前後,荷花會開得特別好,“在北京,古代很多文人雅士都有賞荷之舉:頭天在荷池附近的廟裡或者什麼地方租間房子,晚上喝酒聚會,翌日於晨光熹微之中賞荷;有時趕上微雨天氣,還會乘船去看,別有佳趣”。
“暑月遊船也是舊時民俗之一。過去,南京人在大暑前後乘船夜遊秦淮,‘呼茗清談’,賞月觀景。”蕭放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