鵪鶉的飼養管理要點***2***

  四、鵪鶉的飼養管理

  鵪鶉各階段的劃分,國內尚無統一標準。根據其生理特性,大至可分為:1-15日齡為雛鶉,15-40日齡仔鶉,40日齡以後為成鶉。

  ***一*** 雛鵪鶉的飼養管理

  鵪鶉的育雛是指1-15日齡的飼養管理。鵪鶉的育雛階段生長髮育迅速,羽毛脫換、生長速度很快。

  1、保溫。雛鵪鶉體溫調節機能不完善,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差,同時,幼雛個體很小,相對體表面積較大,散熱量較成雞多,所以雛鶉對溫度非常敏感。保溫條件比雛雞要求更為嚴格。

  育雛時溫度頭2天應保持35-38℃,在而後降至34-35℃,保持一星期,以後逐步降低到正常水平。育雛器內溫度和室溫相同時,即可脫溫。室內溫度保持在20-24℃為宜。溫度掌握不僅僅依靠溫度計,更主要的是觀察雛鶉的狀態,看鶉施溫。同時,還應注意天氣變化,冬季稍高些,夏季稍低些;陰雨天稍高些,晴天稍低些;晚上稍高些,白天稍低些。

  2、通風與溼度 。通風的目的是排出舍內有害氣體,換新鮮空氣,只要育雛室溫度能保證,空氣越流通越好。育雛的前階段***1周齡***,相對溼度保持在60%—65%,以人不感到乾燥為宜。稍後***2周齡***由於體溫增加,呼吸量及排糞量增加,育雛室內容易潮溼,因而要及時清除糞便,相對溼度55%—60%為宜。

  3、飲水。雛鶉經過長途運輸或在孵化器內呆的時間過長,增喪失不少水分,應及時供給溫水,使雛鶉恢復精神,否則會使雛鶉絨毛髮脆,影響健康。長時間不供水,會使雛鶉遇水暴飲,甚至弄溼羽毛,引起受涼,產生拉稀。第一天飲0.01%的高錳酸鉀水,連飲三天,以後每週飲高錳酸鉀水一次。如經長途運輸,第一天宜飲用5%葡萄糖水溶液。

  4、喂料。雛鶉生長髮育迅速,所需飼料營養要求高。雛鶉如在24小時出齊,則16小時開食,如在15-18小時出齊,則一般要求在24小時內開食。開食料採用混合飼料,可用0-14天的專用雛鶉料或小雞料,一般均採用晝夜自由採食,須保持不斷水,不斷料。也有采用定時定量喂飼,原則上早、晚2次。但應看具體情況而定。

  5、飼養密度。飼養密度過大,會造成成活率降低,小雛生長緩慢,長勢不一;密度過小,加大育雛成本,不利保溫。因此,應合理安排飼養密度。每平方米麵積第一週齡250-300只左右,第二週齡100只左右,第三週齡75-100只***蛋鶉100只,肉鶉75只***,冬季密度可適當增大,夏季則相應減少。同時,應結合鵪鶉的大小,結合分群適當調整密度。

  6、光照。育雛期間的合理光照,有促進生長髮育的作用,光線不足,會推遲開產時間。一般第一週採用24小時光照,8-9天后白天不開燈,利用自然光,晚上開燈。

  7、輔料。育雛器內的輔料最理想的是麻袋片,也可採用粗布片。由於剛孵出的雛鶉腿腳軟弱無力,在光滑的輔料上行走時,易造成"一"字腿,時間一長,就不會站立而殘廢。因此輔料禁用報紙或塑料。

  8、日常管理。育雛的日常工作要細緻、耐心,加強衛生管理。經常觀察雛鶉精神狀態。按時投料、換水、清掃地面及清掃糞便,保持清潔。其日常管理包括以下幾點:

  ***1***要有專人24小時值班,每天早晚,要觀察鵪鶉的動態,如精神狀態是否良好,採食、飲水是否正常,發現問題,要找出原因,並立即採取措施。

  ***2***承糞盤3日清掃1次,飲水器每天清洗1次。

  ***3***每天日落後開燈,掌握照明時間。

  ***4***經常檢查育雛箱內的溫度、溼度、通風是否正常。臨睡前,一定要檢查一次溫度是否適宜。

  ***5***觀察雛鶉糞便情況,正常糞便較乾燥,呈螺旋狀。糞便顏色、稀稠與飼料有關。餵魚粉多時呈黃褐色,喂青料時呈褐色且較稀,均屬正常。如發現糞便呈紅色、白色便須檢查。

  ***6***及時淘汰生長育不良的弱雛。

  ***7***發現病雛,及時隔離,死雛及時剖檢。

  ***8***在1周齡和2周齡時,抽樣稱重,與標準體重對照。

  ***二***仔鵪鶉的飼養管理***種用和蛋用仔鵪鶉***

  仔鶉即指15-40日齡期間的階段。這一階段生長強度大,尤以骨骼、肌肉、消化系統與生殖系統為快。其飼養管理的主要任務是控制其標準體重和正常的性成熟期,同時要進行嚴格的選擇及免疫工作。

  1、光照:仔鶉的飼養期間需適當"減光",不需育雛期那長的光照時間,只須保持10-12小時的自然光照即可。在自然光照時間較長的季節,甚至需要把窗戶遮上,繼續使光線保持在規定時間內。

  2、溼度和通風:室內應注意保持空氣新鮮,但要避免穿堂風,地面要保持乾燥。冬季要注意保溫,可在中午氣溫稍高時換氣。適宜的溼度為55%-60%。

  3、溫度:育成期初期溫度保持在23-27℃,中期和後期溫度可保持在20-22℃。

  4、控料:對種用仔鵪鶉和蛋用仔鵪鶉 ,為確保仔鵪鶉日後的種用價值和產蛋效能,雌、雄鵪鶉最好分開飼養,同時還要對雌仔鵪鶉限制飼餵,一般從28日齡開始控料。這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防止性成熟過早,又可提高產蛋數量、質量及種蛋合格率。限制飼餵方法:

  ***1***控制日糧中蛋白質含量為20%。

  ***2***控制喂料量,僅喂標準料量的80%。

  一般種用仔鵪鶉與蛋用仔鵪鶉在40日齡時,大約已有2%的鵪鶉開產,但大多數均需在45-55日齡開產。因此在之前,必須做好各種預防、驅蟲等工作。並應及時轉群。轉群前應準備好成鶉舍、成鶉飼料等各種準備工作。轉群時動作需輕,環境需保持安靜。

  一般1月齡左右的鵪鶉從外貌上可判別雌雄,可採用公母分開飼養,除種用公鶉外,其餘公鶉與質量差的母鶉均可轉入育肥籠,進行育肥上市。

  ***三*** 成鶉的飼養管理

  成鶉一般指40日齡以後的鵪鶉,其飼養目的是獲得優質高產的種蛋、種雛及食用蛋。成鶉因生產目的不同可區分為種用鶉和蛋用鶉,二者除配種技術、籠具規格、飼養密度、飼養標準等有所不同外,其它日常管理基本相似。

  1、種鶉的選擇

  種鶉選擇時,要求種鶉目光有神,姿容優美,羽毛光澤,肌肉豐滿,皮薄腹軟,頭小而圓,嘴短頸細而長。同時,對母鶉內及公鶉各有要求:

  ***1***母鶉。

  A體格健壯,活潑好動,食量較大,無疾病。

  B產蛋力強,年產蛋率蛋用鶉應達80%以上,肉用型的也應在75%以上。月產蛋量24-27枚以上者。

  C體格大。成熟雌鶉體重140-160克為宜,肉種鶉則體重越大越好。腹部容積大,恥骨間有兩指寬,恥滑頂端與胸骨頂端有三指寬,產蛋力則高。這種檢查方法僅對母鶉第一產蛋年可行,母鶉年齡越大,腹衝容積越大,但其產蛋量卻越小。

  選擇產蛋力時,一般不等到一年產蛋之後再行選擇,可以統計開產後3個月的平均產蛋率和日產蛋量,符合上述要求即可選擇。

  ***2***公鶉。公鶉品質的好壞對後代的影響很大。要求公鶉叫聲巨集亮,稍長而連續。體壯胸寬,體重在115-130克之間。選擇時主要觀察肛門,應呈深紅色,隆起,手按則出現白色泡沫,此是已發情,一般公鶉到50日齡會出現這種現象。公鶉爪應能完全伸開,以免交配時滑下,影響交配,降低受精率。

  2、公母配比及利用年限

  根據育種或生產的需要,鵪鶉的公母配比有所差異。常用的為1公:4母或1公:4.5母,雄、雌配比是保證種卵受精率的關鍵措施之一。雄性的數量不足,受精率下降;雄鶉數量過多,會增加不必要的開支,甚至公鶉之間會相互爭配而干擾鶉群。

  鵪鶉的利用年限,公鶉僅為一年,種母鶉則以0.5-2年不等,主要取決於產蛋量、蛋重、受精率以及經濟效益、育種價值等而定。在生產實踐中對蛋用型種鶉僅用8個月的採種時間;對肉型母鶉的採種時間則更短些,僅為6個月。

  3、母鶉的產蛋規律。

  母鶉群一般40日齡左右就開始產蛋,一般一個月以後即可達到產蛋高峰,且產蛋高峰期長。其當天產蛋時間的分佈規律,產蛋時間主要集中在午後至晚上8時前,而以午後3.5-6.5時為產蛋數量最多。

  4、成鶉的飼料與飼餵

  產蛋鶉必須使用全價飼料,鵪鶉對飼料的質量要求較高,尤其是對飼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質水平要求更高。能量要達到2750-2800千卡/千克,蛋白質19.3-19.5%。冬天可以加入動物、植物油。

  產蛋鶉每隻每天採料20-24克左右,飲水45毫升左右,但隨產蛋量、季節等因素而改變。

  增加飼餵次數對產蛋率也有較大影響,即便是槽內有水,有料,也應經常勻料或新增一些新料,每天4-5次。

  5、成鶉的管理

  ***1***舍溫。舍內的適宜溫度,是促使高產、穩產的關鍵。一般要求控制在18-24℃之間,低於15℃時會影響產蛋,低於10℃時,則停止產蛋,過低則造成死亡。解決的辦法是增加飼養密度、增加保溫裝置。夏天舍內溫度高於35℃時,會出現採食量減少,張嘴呼吸,產蛋下降。應降低飼養密度,增加舍內通風等。

  ***2***光照。光照有兩個作用,一是為鵪鶉採食照明,二是通過眼睛刺激鵪鶉腦垂體,增加激素分泌,從而促進性的成熟和產蛋。鵪鶉初期和產蛋高峰期光照應達14-16小時,後期可延長至17小時。光照強度以每平方米2.5-3W以宜。燈泡位置放置時,應注意重疊式籠子的底層籠的光照。

  ***3***溼度。產蛋鵪鶉最適宜的相對溼度為50%—55%,鵪鶉本身要散熱,排糞也會增加溼度,如果鶉舍溼度過大,微生物會大量孳生而影響鵪鶉的健康與產蛋率。

  ***4***保持環境安靜。鵪鶉膽小怕驚,很容易出現驚群現象,表現為籠內奔跑、跳躍和起飛。如飼養員工作時動作過於粗暴,過往車輛及陌生人的接近等都會引起驚群、產蛋率下降及畸形蛋增加。

  ***5***日常管理。飼養產蛋鶉日常工作應包括清潔衛生和日常記錄。食槽、水槽每天清洗一次,每天清糞1-2次。門口設消毒池,舍內應有消毒盆。防止鼠、鳥等的侵擾,日常記錄應包括舍鶉數、產蛋數、採食量、死亡數、淘汰數、天氣情況、值班人員等

  五、鵪鶉疾病的防治

  1、球蟲病 主要由毒力強的艾美球蟲引起,幼齡鵪鶉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高。病鶉表現精神不振,食慾減退,羽毛鬆亂,頭捲縮怕冷,生長停滯,肛門周圍羽毛被排洩物汙染,以後血便嚴重,最後痙攣、昏迷、死亡。幼鶉死亡率可達30%-50%,成鶉多為慢性、多發性,病程長,消瘦,產蛋率下降,並伴有間歇性下痢,死亡率比幼鶉低。剖檢可見腸道腫脹,比正常大1-2倍,外觀呈暗紅色,粘膜上有出血點,內容物混有血液,有乾酪樣壞死物,取其內容物顯微鏡檢查,可發現大量的球蟲卵囊。要特別提醒飼養戶的是,如發現這種現象要及早治療,以免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防治:搞好舍內衛生,保持舍內通風乾燥。大群治療常用青黴素飲水投服,每隻按8000-10000單位給藥,連用5-7天;採用投喂加有0.003%氯苯胍的飼料對控制此病效果較好。

  2、白痢病 由雞白痢沙門氏桿菌引起,病鶉虛弱,怕冷冷聚堆,閉目垂頭,兩腿叉開,雙翅下垂,食慾大減,拉白色稀糞,常粘附肛門周圍。剖檢見十二指腸出血嚴重,小腸、盲腸有灰白色壞死灶,洩殖腔內有白色惡臭稀糞。重者卵巢變綠色,輸卵管被白色堅硬物充滿,粘膜腫脹充血。

  防治:病鶉應全部捕殺。鏈黴素按0.05%飲水投服,連用25天;青黴素每隻每次1萬單位肌注,早晚各1次,金黴素按每隻每天6毫克混料喂飼。

  3、新城疫 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病鶉表現精神不振,厭食,產蛋量驟減,軟殼、白殼蛋增多,拉綠色或白色糞便,神經紊亂,呼吸困難,流涎,翅下垂,頭向後或偏向一側,2-4天死亡。剖檢可見腺胃、腸道及卵巢有明顯的出血點。

  防治:幼鶉5-7日齡時用新城疫II系疫苗飲水免疫,也可用活弱毒疫苗噴霧免疫,產蛋前再免疫一次。也可用滅活疫苗肌肉注射,35日齡前後0.3毫升/只。弱毒疫苗與滅活疫苗並用,可起到強化免疫效果。

  4、馬立克氏病 由皰疹病毒引起。病鶉表現消瘦、產蛋率下降,嚴重者腳癱軟,脛部著地行走,易誤診為維生素B2缺乏症,最後拉綠色稀糞,衰竭而死。剖檢見外周審經發生淋巴樣細胞浸潤和腫大,肝、腎、卵巢、睪丸、肺、脾、胃等有腫瘤。

  防治: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舍內衛生,引種時從無馬立克氏病群中引進。1日齡時接種馬立氏病疫苗0.2毫升/只。

  5、敗血支原體病 又稱慢性呼吸道病,由敗血支原體感染引起。病鶉表現呼吸羅音、咳嗽、打噴 、流鼻液,繼而出現眼瞼腫脹,分泌物由粘液性變為膿性,眶下竇蓄有乾酪樣滲出物。剖檢見鼻腔、鼻竇、氣管及支氣管有明顯的卡他性炎症,氣襄表面常有粘液或乾酪樣物,常繼發大腸桿菌感染引起心包炎和氣襄炎。

  防治:加強飼養管理,提高群體抵抗力。大群治療時常用鹽酸恩諾沙星,每升水加入0.1克,連用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