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鍛鍊的法則有哪些注意事項

  秋季氣溫適度,氣候宜人,最適合鍛鍊身體,遵循一些原則,鍛鍊健康身體,下面是的秋季鍛鍊的法則,歡迎閱讀。

  秋季鍛鍊的法則

  鍛鍊法則一:注意衣著,防止感冒

  秋季和夏季不同,清晨的氣溫已經開始有些低了,鍛鍊時一般出汗較多,稍不注意就有受涼感冒的危險。所以,千萬不能一起床就穿著單衣到戶外去活動,而要給身體一個適應的時間。尤其是老人,在早晨醒來後不要馬上起床,因為老年人椎間盤松弛,突然由臥位變為立位可能會發生扭傷腰背部的現象,有高血壓、心血管病的老人起床更要小心,可以在床上伸伸懶腰,舒展一下關節,稍休息一會兒再下床。

  出去鍛鍊時應該多穿件寬鬆、舒適的外套,等準備活動做完或鍛鍊一會兒身體發熱後,再脫下外衣,免得室內外溫差太大,身體不適應而著涼感冒。鍛鍊後如果汗出得多,在往回走的路上也要先穿上外套,等回到室內再脫去汗溼的衣服,擦乾身體,換上乾燥的衣服。

  秋季鍛鍊時切忌“耍單兒”,不熱身就背心短褲上陣,穿汗溼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也容易傷風感冒,應該儘量避免。

  鍛鍊法則二:及時補水,防止秋燥

  從潮溼悶熱的夏季進入秋天,一下子氣候乾燥起來,溫度也降低不少,人體內容易積一些燥熱,而且秋季空氣中溼度減少,容易引起咽喉乾燥、口舌少津、嘴脣乾裂、鼻子出血、大便乾燥等症狀。再加上運動時喪失的水分會加重人體缺乏水分的反應,所以,運動後一定要多喝開水,多吃梨、蘋果、乳類、芝麻、新鮮蔬菜等柔潤食物,或是平時多喝冰糖梨水、冬瓜湯等食物來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腫痛。

  如果運動量較大,出汗過多,可在開水中加少量食鹽,以維持體內酸鹼平衡,有條件的可以喝一些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防止肌肉出現痙攣。

  如進行長跑鍛鍊,還要飲用適量的糖開水,以防低血糖,出現頭暈、出虛汗、四肢乏力等不良生理反應。

  運動時補水不能在運動前或運動後一下子喝很多,運動前喝多了容易造成腸胃負擔加重,而且一動起來胃裡咣咣響也影響鍛鍊。運動後猛喝會帶走大量的電解質,部分流出體外,對身體不好,運動時飲水最好能分次少量飲用,比如鍛鍊20分鐘,喝150到200毫升。

  鍛鍊法則三:做好準備,防止拉傷

  對於任何一種運動來說,準備活動都是必須的,我們常常見到一些老人蔘加集體性的鍛鍊活動,往往是把自行車或三輪車往路邊一停就開始了,很多年輕人更是出門就開始跑,一點兒放鬆關節和韌帶的活動都沒有,這是比較危險的。

  因為人的肌肉和韌帶在秋季氣溫較低的情況下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黏滯性增加,關節的活動幅度減小,韌帶的伸展度降低,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指揮能力在沒有準備活動的情況下也會下降,鍛鍊前若不充分做好準備活動,會引起關節韌帶拉傷、肌肉拉傷等,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鍛鍊反而成了一種傷害。所以無論多大年紀,在鍛鍊之前準備活動都要做,時間長短和內容可以因人而異,但一般應該做到身體微微有些發熱比較好。做完準備活動後,無論進行舒緩或較急促劇烈的活動,身體都能適應,才能達到鍛鍊的目的。

  鍛鍊法則四:循序漸進,切忌過猛

  有的人覺得運動量大身體才能練好,抵抗力強,其實不然,運動跟吃飯睡覺一樣,都是適度才好。運動量過大或過小都對健康沒有好的影響,只有適當的運動才能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不運動身材容易變胖,體內各個器官的機能都會下降,直接引起身體的抵抗力和應激能力降低,導致各種疾病;運動過度則會大量消耗體力而得不到恢復,日子久了反而積勞成疾。

  秋季鍛鍊和其他季節鍛鍊一樣,運動量應由小到大,循序漸進。鍛鍊時覺得自己的身體有些發熱,微微出汗,鍛鍊後感到輕鬆舒適,這就是效果好的標準。相反,如果鍛鍊後十分疲勞,休息後仍然身體不適、頭痛、頭昏、胸悶、心悸、食量減少,那麼您的運動量可能過大了,下一次運動時一定要減少運動量。

  從中醫理論講,秋天又是一個人體的精氣都處於收斂內養的階段,所以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防出汗過多造成陽氣耗損。運動宜選擇輕鬆平

  緩、活動量不大的專案適時有度、循序漸進的進行。當週身微熱,尚未出汗時就可以停止,以保證陰精的內斂,不使陽氣外耗。

  鍛鍊法則五:運動保護,預防損傷

  由於人的肌肉和韌帶在秋季氣溫開始下降的環境中容易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關節生理活動度減小,因而極易造成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的運動損傷。因此,每次運動中也要注意運動的方法,除了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外,運動的幅度、強度都要重視,不要勉強自己做一些較高難度的動作。

  中老年人的鍛鍊要“留有餘地”。現在一些中老年人為了鍛鍊每天都去爬山,精神固然可嘉,但你是否考慮過自己身體能不能經受這樣的考驗呢?老人光靠自我感覺良好有時是非常危險的。老人在拉伸胳膊和腿的時候尤其要注意,免得出現拉傷。另外,中老年人不太適合參加競技類的運動。中老年人和年輕人相比,對某些具有報警性質的症狀感覺不大明顯,還有些中老年人“童心未泯”,比賽的時候爭強好勝,計較輸贏,弄不好就會引起心絞痛或者骨折等意外。因此,大多數中老年人宜進行比較柔和的活動專案,即使參加比賽,也不要把輸贏看得太重,量力而行,不要去“拼命”,像接不到的球不要硬接,跑不完的長路就不要再跑。

  健身運動應結合每個人自己的健康狀況來合理安排,每一種運動都會消耗一部分能量,產生各種代謝產物,並打破身體內原有的平衡狀態,因此,恢復過程實際是運動的一部分,只有通過適當的休息、補充營養和理療等方式使機體重新恢復和建立新的平衡,整個身體才能保持健康的狀態。如果不經過充分休息就再次進行劇烈的運動,機體的負擔會進一步加重,使代謝產物堆積,機體內的平衡嚴重失控,如果不能通過必要的醫療手段予以糾正,就會向疾病方向發展。不但達不到健身的目的,而且導致健康的損害。

  另外,秋冬季心肌梗死的發病率會明顯提高,本身有高血壓的病人秋冬之交時血壓往往要較夏季增高20毫米汞柱,因此容易造成冠狀動脈迴圈的障礙。所以鍛鍊前最好能在晨起時喝杯白開水,以沖淡血液。運動方式更要選擇舒緩的,免得在鍛鍊中發生意外。

  鍛鍊法則六:晨起鍛鍊不能空腹

  有的人習慣早上起床就先去鍛鍊,練完再吃早飯,這樣對身體不太好。因為運動時身體會消耗大量的能量,經過一夜的消化和新陳代謝,前一天晚上吃的東西已經消化殆盡,身體中基本沒有可供消耗的能量了,如果還在腹中空空、飢腸轆轆時鍛鍊,很容易發生低血糖。對老年人來說更為嚴重。所以起床後運動前應該適當喝些糖水或吃點水果“墊一墊”,這樣讓身體得到一些啟動的能量,會更有利於健康。運動結束後,可以休息20到30分鐘,使心肺功能恢復穩定狀態,同時胃腸系統有適當的準備,然後開始進食。

  鍛鍊法則七:酒足飯飽不宜運動

  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已經很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了,晚上睡得晚,早上工作又多,不少人沒有時間早上鍛鍊,所以有人就把鍛鍊的時間定在了晚飯後。能夠堅持鍛鍊是件好事,不過飯後立即進行運動,哪怕是散步也是不利於健康的。這是因為飯後消化系統的血液迴圈大大增加,而身體其他的部位血液迴圈就會相對減少,如果馬上開始運動,消化的過程受阻,胃腸容易生病。所以飯後30分鐘後再進行運動為好。

  另外,有冠心病、高血壓伴隨腦動脈硬化的病人,胃手術後病人,胃下垂體虛病人及肝炎病人不宜在飯後用散步作為鍛鍊的方式。

  鍛鍊法則八:晨跑鍛鍊,不宜路邊

  很多人喜歡的慢跑是一種很好的鍛鍊方式,最適合中青年人,慢跑能增強呼吸功能,使肺活量增加,增強心肌功能,所以慢跑是一個很好的健身方法。

  秋天在林陰大道上慢跑,呼吸清新的空氣有利於人體健康。但是現在在城市中,車水馬龍的馬路越來越多,不少人為了省事,就在馬路邊慢跑來鍛鍊,其實這是很不健康的。因為秋季氣候乾燥,灰土容易飛揚起來,使空氣受到汙染,在馬路邊跑步,肺活量增加,會吸入更多的灰塵和汽車排出的有害氣體。無形中增加了對身體的損害。所以晨跑和鍛鍊最好選擇在公園等安靜又幹淨的地方進行,而不宜在馬路邊慢跑。

  鍛鍊法則九:鍛鍊同時保證睡眠

  健身運動一定要在最佳的精神狀態和生理狀態的情況下,用飽滿的情緒投入到健身運動中,才能取得身體鍛鍊的成果和精神情趣的愉悅。如果在情緒低落、萎靡不振、體力下降或身體傷病時強行運動,輕則加重器官的負擔,重則損害機體的功能,所以進行鍛鍊也要在睡眠充足、精神飽滿的時候進行。

  俗話說“春困秋乏”,進入秋季氣候宜人,日照時間變短,利用這一好時機儘可能保證睡眠充足不僅能恢復體力,保證健康,也是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一個重要手段。所以,在秋季要遵照人體生物鐘的執行規律,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這時再加上有序科學的鍛鍊,身體才能越來越好。

  鍛鍊法則十:調整飲食,增強體力

  秋季鍛鍊可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為冬季抵禦寒冷和各種秋冬換季時容易侵擾我們的疾病積蓄力量。同時,由於夏天天氣炎熱,體內的能量消耗較大,人們普遍出現食慾不振的現象,造成體內熱量供給不足。

  到了秋天,天氣轉涼,人們都會食慾大振,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氣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來,人體內還會積極地儲存禦寒的脂肪,因此,身體攝取的熱量多於散發的熱量。所以,在秋季既要多吃有營養的東西,增強體力,另一方面也要小心體重增加,尤其是本身就肥胖的人。注意多吃一些低熱量的減肥食品,如赤小豆、蘿蔔、竹筍、薏米、海帶、蘑菇等,不吃重油膩味的食物,免得加重腸胃負擔,還會使體溫、血糖上升,使人萎靡不振,產生疲憊感。

  秋季氣候乾燥,容易疲乏,應該多吃新鮮少油食品和含維生素及蛋白質較多的食物,像胡蘿蔔、藕、梨、蜂蜜、芝麻、木耳等,養血潤燥,提高抗秋燥、抗病能力。

  其次,在秋季還應注意提高熱量的消耗,有計劃地增加運動,多爬山、散步,既可心情舒暢,又能增加活動量,達到減肥的目的。

  運動

  1、爬山登高

  登高爬山作為一種體育鍛煉,能使肺通氣量和肺活量增加,血液迴圈增強,腦血流量增加,小便酸度上升。秋日登高,由於氣候的獨特,氣象要素的變化對人體生理機能還有些特殊的益處。

  登山時,隨著高度在一定範圍內的上升,大氣中的氫離子和被稱作“空氣維生素”的負氧離子含量越來越多,加之氣壓降低,能促進人的生理功能發生一系列變化,對哮喘等疾病還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並能降低血糖,增高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

  秋日登高,溫度變化最為頻繁,這對人體健康本身是有益處的:使人的體溫調節機制不斷地處於緊張狀態,從而提高人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

  養生提醒:

  ①對年老體弱者,登高時間要避開氣溫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速度要緩慢,走半小時就地休息十分鐘,避免過度疲勞。上下山時可通過增減衣服達到適應空氣溫度的目的。對於老年人來說,應帶根手杖,這樣既省體力,又有利於安全。在爬山時要注意力集中,並注意腳下石頭是否活動,以免踏空。在陡坡行走時,最好採取“之”字形路線攀登,這樣可緩解坡度。

  ②先了解登山遊線路,計劃好休息和進餐地點,最好有熟人帶路,防止盲目地在山中亂闖。對山上地理、氣候,應事先了解。爭取在登山前得到可靠的天氣預報,帶好早晚禦寒衣物和藥物,防止感冒。登山以穿旅遊鞋為宜。

  ③休息時不要坐在潮溼的地上和風口處。出汗時可稍鬆衣領,不要脫衣摘帽,以防傷風受寒。進餐時應在背風處,先休息一會兒再進餐。登山時放鬆情緒,動作宜慢不宜快。在每次休息時,都要按摩腰腿部肌肉,防止肌肉僵硬。

  ④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要量力而行,以防產生不測。

  2、戶外慢跑

  慢跑能增強血液迴圈,改善心功能,改善腦的血液供應和腦細胞的氧供應,減輕腦動脈硬化,使大腦能正常地工作。還能有效地刺激代謝,增加能量消耗,有助於減肥健美。跑步能大大減少由於不運動引起的肌肉萎縮及肥胖症,減少心肺功能衰老的現象,降低膽固醇,減少動脈硬化,有助於延年益壽。

  如果人們經常處在汙濁的空氣中,就會感到精神疲憊、四肢無力,工作效率下降。秋高氣爽正是走出家門,到大自然中去鍛鍊的大好時機。如果每天有1-2個小時呼吸室外新鮮空氣,40分鐘左右慢跑,精力會日益充沛起來。

  養生提醒:

  ①不要低頭,要抬頭,雙眼注視前方,這樣不會對頸椎造成傷害。跑步時,雙手自然放鬆,拳頭不要握得太緊,也可以伸開雙手,掌心向內。雙腳落地要輕快,下腳過重會增加骨骼負擔。腳落地的時候,膝關節應該略微彎曲。小步跑可以降低肌肉在每跑一步中的用力強度,減少消耗。一般情況下,以四步一呼吸為宜,並儘量始終保持這一節奏。在呼吸方式上,以鼻呼、口鼻混合吸較好。

  ②跑步時和跑步後,要注意保暖,不要因為出汗多而減去大量衣物導致感冒等。適時補充水分。先休息5-10分鐘後,再飲用淡鹽水或溫開水,但要避免喝涼水或冰凍飲料。

  ③長跑剛開始時,由於氧氣供應落後於肌肉的活動需要,因此會出現腿沉、胸悶、氣喘等現象,特別是經常不鍛鍊的人感覺會更強,但這是正常的。如果感覺比較難受,應停下來,步行幾百米,採取跑走結合的方式。

  ④跑完千萬不要馬上停下休息。跑步後,人體全身上下都得到活動,應使身體各部位慢慢放鬆下來,建議跑完後漫步幾百米,全身徹底放鬆後,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腰、腹、腿、臂的活動。

  ⑤跑完步後,不讓小腿肌肉結塊,一定要拉伸腿部韌帶,使肌肉線條變的纖長。拉伸腿部韌帶的方法很多,可以兩腿伸直,彎腰用手夠腳尖,也可以用腳抵住臺階,身子向前傾,或者弓步壓腿也可以。

  3、冷水浴鍛鍊

  所謂冷水浴,就是用5-20℃之間的冷水洗澡,秋季的自然水溫正是在這一範圍內。冷水浴可以加強神經的興奮功能,使得洗浴後精神爽快,頭腦清晰。可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還有助於消化功能的增強,對慢性胃炎、胃下垂、便祕等病症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常見的冷水浴型別:

  ①頭面浴,即以冷水洗頭洗臉。

  ②腳浴,雙足浸於水中,水溫可從20℃左右開始,逐漸降到5℃左右。

  ③擦浴,即用毛巾浸冷水擦身,用力不可太猛,時間不宜太長,適可而止。

  ④淋浴,先從35℃左右溫水開始,漸漸降到用自來水洗浴。

  養生提醒:

  ①冷水浴鍛鍊需循序漸進:秋天氣溫逐漸降低,人體對寒冷和冷水也逐漸適應,以至於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覺太冷。冷水浴應循序漸進,包括洗浴部位由區域性到全身,水溫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時間的由短到長。

  ②冷水浴並非對每個人都適合。有些人的面板對冷水敏感,遇到冷水就會產生過敏症狀,如起疹子、生紫斑等,這類特異體質的人就不能進行冷水浴。

  ③患有嚴重高血壓、冠心病、風溼病、空洞性肺結核、坐骨神經痛以及高熱病人都不可進行冷水淋浴。

  注意事項

  1、做好熱身防拉傷

  對於任何一種運動來說,準備活動都是必須的,秋天氣溫下降,時常陰雨連綿。肌體在這種環境下會引起血管收縮,關節活動能力減弱,鍛鍊前若不充分做好準備活動,會引起關節韌帶拉傷、肌肉拉傷等,嚴重影響日常的生活,鍛鍊反而成了一種傷害。專家提醒,在每次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時間長短和內容可以因人而異,一般應該做到身體微微有些發熱比較好。運動的幅度、強度都要適當,不要勉強自己去做一些較高難度的動作。

  2、運動適量防損傷

  運動跟吃飯睡覺一樣,都是適度才好。秋天是人體精氣處於收斂內養的階段,所以運動量不宜過大,運動量應由小到大,循序漸進。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過多造成陽氣耗損。鍛鍊時覺得自己的身體有些發熱,微微出汗,鍛鍊後感到輕鬆舒適,這就是效果好的標準。相反,如果鍛鍊後十分疲勞,休息後仍然身體不適、頭痛、頭昏、胸悶、心悸、食量減少,那麼您的運動量可能過大了,下一次運動時一定要減少運動量。運動宜選擇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專案,如慢跑、散步、登山、太極拳、乒乓球、羽毛球等,適時有度地進行。這樣既不會因出汗多而損耗元氣,又可以舒展筋骨提高身體素質。

  3、晨起鍛鍊不空腹

  有的人習慣早上起床就先去鍛鍊,練完再吃早飯,這樣對身體不太好。因為運動時身體會消耗大量的能量,經過一夜的消化和新陳代謝,前一天晚上吃的東西已經消化殆盡,身體中基本沒有可供消耗的能量了,如果還在腹中空空、飢腸轆轆時鍛鍊,很容易發生低血糖。對老年人來說更為嚴重。所以起床後運動前應該適當喝些糖水或吃點水果“墊一墊”,這樣讓身體得到一些啟動的能量,會更有利於健康。

  4、酒足飯飽不宜動

  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已經很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了,晚上睡得晚,早上工作又多,不少人沒有時間早上鍛鍊,所以有人就把鍛鍊的時間定在了晚飯後。能夠堅持鍛鍊是件好事,不過飯後立即進行運動,哪怕是散步也是不利於健康的。這是因為飯後消化系統的血液迴圈大大增加,而身體其他的部位血液迴圈就會相對減少,如果馬上開始運動,消化的過程受阻,胃腸容易生病。所以飯後30分鐘後再進行運動為好。

  5、防秋燥及時補水

  從潮溼悶熱的夏季進入秋天,氣候一下子乾燥起來,人體內容易存積一些燥熱,而且秋季空氣中溼度減少,容易引起咽喉乾燥、口舌少津、鼻子出血、大便乾燥等症狀,再加上運動時的水分喪失,會加重人體缺乏水分的反應。另外,秋季心肌梗死的發病率會明顯提高,本身有高血壓的病人在秋季的血壓往往要較夏季增高20毫米汞柱,很容易造成冠狀動脈迴圈的障礙。所以晨練前最好喝杯白開水,以沖淡血液。運動時更要選擇舒緩的專案,以免發生意外。

  運動時一定要注意補水。日常飲食中,應多吃梨、蘋果、蜂蜜、木耳、芝麻、新鮮蔬菜等食物養血潤燥,提高抗秋燥能力。,平時多喝冰糖梨水、冬瓜湯等食物來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腫痛。此外,還需順應“春困秋乏”的生理反應,保證充足的睡眠,健康度過秋天。

  6、高血壓量力而行

  登山能使肺通氣量和肺活量增加,血液迴圈增強,腦血流量增加。登山時隨著高度緩慢升高,大氣中的氫離子和負氧離子含量越來越多,加之氣壓降低,對哮喘等疾病還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並能降低血糖,增高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

 

  但登山運動是耗氧量很大的運動,不常鍛鍊的人突然去爬山,活動量激增,體力負荷突然加大,容易誘發心肺方面的疾病。高血壓等患者也要量力而行,以防發生滑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