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名人創業致富事例

  對於創業來說,新的路可能在別人不敢走的地方,也可能在別人不願走的地方,看看那些農村創業的事例,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創業道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返鄉大學生種植姬松茸遠俏日韓

  鄉情檔案:黎富平,1979年出生於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2003年畢業於貴州大學農學專業,到興義市桔山工委工作;2010年,回鄉領頭創辦安龍縣農望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7月7日,天剛矇矇亮,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的義龍食用菌園區的菌農們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上午9點,菌農們將剛採的滿筐菌子,陸續背到加工基地。

  “別看這菌子小,都已銷到韓國、日本去了呢!”農戶楊林十分自豪地把一背篼菌子放到過磅稱上,“52.5斤!今天還算少的呢,多的一天有二三百斤!”

  一旁記賬的小會計趙廷豔說:“自6月中旬開採菌子以來,目前已收鮮菌50多噸了。”

  不遠處,一臺嶄新的食用菌清洗機正在流水作業。值班村民譚志先喜笑顏開:“每天上午7點上班,下午6點下班,月收入高的有3000元,和城裡人上班沒兩樣了!”

  農戶們所從事的與食用菌相關的產業,都源自黎富平,一名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走出來的大學生。

  黎富平利用所學知識,發揮自身優勢,迴歸故里發展食用菌姬松茸。

  短短4年,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從貧困村邁步小康村,帶動全縣龍廣、灑雨、平樂、普坪等鄉鎮180餘戶農戶,輻射帶動就業2000餘人,發展大棚615個,戶均純收入4.2萬元。

  目前,產品除銷往國內北京、上海等地外,還出口到韓國、泰國、日本等地。

  【領頭羊】帶著鄉親奔小康

  12年前,黎富平從貴州大學農學院畢業後,到了興義市桔山工委工作,很快就當上了桔山工委一下屬企業生產技術部副經理、研發中心主任。

  2005年,黎富平大膽承包了食用菌廠。“沒想到,第二年除了還清賒欠租金,居然還賺了二三十萬元。”

  2008年,黎富平了解到家鄉年輕人都出門打工、留下老人、小孩在家,就萌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讓出門的年輕人在家門口就能做事,還可以照顧家人。

  2010年,黎富平回到了小場壩村。憑藉自己的專業知識,經反覆調研考察,黎富平認定,發展姬松茸這種珍稀菌子是條路子。

  發揮專業特長和人脈優勢,2010年12月,黎富平領頭,與村民合夥成立“安龍農望合作社”,當年試種成功。

  2011年,合作社集中流轉土地200畝,發展9個大棚,僅乾貨就賣得17萬元。

  1畝菌子能增收萬元以上!村裡一下像砸開了鍋,2012年,就有4戶有條件的農戶參與,畝收入上萬元。

  沒有資金,合作社便統一為農戶提供菌種,並協助農戶從農行獲得每戶5萬元的小額貸款,合作社提供擔保,扶貧部門提供5%的貼息;沒有技術,合作社就從菌農中選出6人作為蹲點協調技術員分片包戶服務。

  “這種集約化種植模式很受鄉親們歡迎。”黎富平說,每年5月底菌子開始生長,一直持續到10月底。一個大棚月產量可達5噸,盛產期每天採摘三次。

  2013年,合作社就發展到83個大棚,32戶農戶參與,其中貧困戶佔七成以上,今年已發展到150多戶。

  合作社“統分結合、二次返利”的利益聯結機制,加上政府的扶貧政策支援,激發了村民生產自主性,使得合作社迅速壯大。

  2014年,扶貧部門提供園區農戶的扶貧貼息貸款高達19.5萬元,且每建一個大棚提供3000元的補助資金。

  黎富平所說的“二次返利”,即農戶第一次收益為,出售鮮菌扣除合作社賒銷的種植材料、菌種等後的收入;第二次收益為,每個生產週期結束,將合作社經營利潤的60%反補給農戶,目前,已返利給農戶120多萬元。

  2014年,合作社帶動117餘戶農戶,發展大棚306個,實現產值1745萬元,菌農戶均純收入4.2萬元。

  目前,合作社核心區已被列為貴州省重點農業示範園區,有菌種生產基地4000平方米,食用菌冷鏈物流中心1600立方米,加工基地4800平方米,日加工能力達80噸。

  產品除銷往國內北京、上海等地外,還出口到韓國、泰國、日本等地。

  為提高知名度,合作社將姬松茸幹品帶到泰國和法國博覽會參展,好評如潮,並與貴州省農科院合資成立“黔西南州利康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合作社在壯大,園區在壯大,黎富平的夢想也在大:3至5年內把大棚發展到3000個,並在食用菌多糖精深加工上做文章,讓更多農民致富。

  【貧困戶】從不願種到我要種

  7月8日上午,在小場壩村的義龍食用菌園區,胡丹雲剛一採摘完姬松茸,就忙著去大棚澆水。

  “1個大棚能產8000多斤,去年種3個大棚,淨賺4萬多元!”胡丹雲的臉上掠過絲絲喜悅,今年又擴種了5個大棚。

  胡丹雲一家五口,3畝地,種的包穀,僅僅夠吃,生活十分困苦。

  2012年,黎富平動員村民種菌,胡丹雲怕種了賣不出去,不願意種。

  2013年,妻子廖美雲來到合作社打工,一個月收入有2000多元。

  妻子告訴他,看看菌農大筐大筐的菌子賣出去,將大把大把的鈔票收進“荷包袋”。

  胡丹雲跑到種菌基地實地“考察”後,瞭解到一畝地可建兩個大棚,一個棚前期投入1.5—2萬元;貧困村民1畝地可得3000元扶貧資金補助,合作社還可提供擔保,協助小額貸款5萬元,並有扶貧部門提供5%的貼息;合作社不但統一提供菌種、技術,還負責統一收購銷售。

  2014年,胡丹雲種了3個大棚,產菌2萬多斤,又得2萬多元的紅利。

  【種植大戶】種得多賺得多

  “每天5:30開始摘菌,7:00選菌、洗菌,下午4:30又開始採第二撥菌子,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點鐘,交到合作社。”種植大戶張啟平說,“苦得很,但很開心。”

  張啟平家有28個大棚,是基地種菌最多的一戶,也是加入農望合作社種菌時間最長的一戶。

  現在正值姬松茸上市,不僅妻子、兒子和兒媳,幾乎全家上陣,而且請了3個固定長工,臨時工多時達幾十上百個。

  合作社剛成立時,張啟平投了1萬多元,試著跟種了1.5畝,建了3個大棚,2013年就賺了4萬多元。

  嚐到甜頭的他,2014年就擴建到10個大棚。今年,張啟平索性將房子做了抵押,貸款20多萬元,發展的大棚28個。

  目前,在張啟平的帶動下,果藥村就有8戶農戶參與種菌,戶均純收入超過4萬元。

  【小場壩村】貧困村成小康村

  小場壩村是省級二類貧困村,2013年以前,全村尚有貧困戶300多戶,農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2011年,黎富平回到村裡,發起成立合作社發展食用菌,種1畝菌子能增收上萬元。

  小場壩村村主任韋忠平介紹,自從有了菌子產業,村裡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貧困戶數減少了兩成,現在是70多戶。低保戶人口數減少近一半人;過去村裡到處都是瓦房和草房,現在95%以上的村民都蓋起了磚瓦,就連村民思想觀念也都有了改變。

  “當初發展菌子,需要集中流轉土地,涉及100多戶村民,部分村民表示不理解,種菌子能當飯吃!”黎富平說,他是挨家挨戶做的思想工作,而現在村民主動種菌的越來越多,土地流轉再也不用磨破嘴皮。

  韋忠平說,目前,全村40%以上的村民都參與到菌子產業中來,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500元,其中從事菌子產業收入佔農民總收入的五成以上。

  2015年,小場壩村被認定為小康村。

  二

  海歸回國種田從賣大米做起 加拿大海歸回國種田

  剛剛過去的十一國慶長假,20歲的加拿大海歸譚靜遠依舊忙個不停,雖說是長假,但因為創業,地裡新種的一季稻米即將收割,她要忙著對接、推廣,把最新鮮的糧食送到預訂的客人手中。

  因為長期在戶外待著,譚靜遠的面板晒成了健康的小麥色,鼻子上有最時髦的鼻釘,手上塗著鮮亮的甲油。她生在成都,15歲那年隨母親到加拿大留學,一路從本科到碩士,畢業後回國工作。去年,她加入廣州的社會企業天地人禾消費合作社。

  “我留學時的加拿大,不像現在有那麼多中國移民,如果你在街上聽到有人講普通話,會驚訝地回頭。親朋好友也會告訴你,未來要關心的是如何更好地留在加拿大生活。”她笑稱自己的職業路徑“有些奇葩”,“不像家裡其他同齡人選擇金融等商科專業,在加國就業或是回國當白領”,她選擇在中國南方的鄉村做農人。

  譚靜遠說,自己想“體驗不一樣的生活,為世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去年她剛剛加入的天地人禾,是一家致力於生態保護和土地永續耕作的初創企業。她和團隊在廣州附近的清遠市連山縣向陽村,承包了100畝地,與當地18位村民簽訂協議,用稻鴨共生的傳統方式種植。他們負責將產出的有機作物推銷出去,保證並提高村民的收入,同時邀請消費者家庭走進稻田,體驗插秧和收割等農活,讓農民與消費者共受益。

  在公益圈人眼中,天地人禾是名副其實的社會企業——譚靜遠和她的團隊用商業的手段解決食品安全、農村發展和環境保護問題,讓城裡人和農村人共同參與到鄉村社群建設中來。

  作為社會企業,天地人禾的資金一部分來自商業收入,一部分來自公益資助。商業收入用於日常生產運營,公益資助則投入公益專案,例如鄉村建設。

  她說自己目前的狀態“挺不錯,因為是自己喜歡的工作,所以做起來非常專注,生活上也能很好地平衡,空閒時間還能做喜歡的事情,對繪畫、健身、閱讀都有接觸”。“如果跟身邊人比,我身上最明顯的一點可能是沒有太多的焦慮情緒,偶爾工作上會有一點,但屬於正常,我會盡量處理好。”譚靜遠告訴《青年參考》記者。

  鄉村支教經歷改變人生軌跡

  譚靜遠來自“高知家庭”,爺爺畢業於同濟大學,外公畢業於清華大學,父母都從事物理研究工作。她15歲到了加拿大,後來在多倫多大學念分子生物專業。“說出來可能有些抽象,但從高中起我就抱有一個理想,未來要做些對社會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事情,特別是做那些別人不願意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科研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已過而立之年,但看上去還像20歲剛出頭樣子的姑娘對《青年參考》記者說。

  在加拿大搞科研,為何要跑回中國鄉村“務農”?這一戲劇性的轉折得回溯到她在大學時的回國下鄉經歷。

  2005年大三的暑假,譚靜遠申請到江西景德鎮下面的一個農村實習,開展推廣閱讀和捐書的活動。從加拿大輾轉到中國農村,他們一路的熱情被當地村幹部的一番話澆滅了,“你們來回一萬多的路費,可能比過來推廣讀書的價值要大”。

  讀研期間,譚靜遠又申請去了一次江西的撫州,再次選擇當支教志願者。前後兩次下鄉,讓譚靜遠瞭解到了祖國農村的現狀。“孩子們能看的書只有課本,有圖書室就算奢侈,醫療條件很落後,很多大點兒的孩子甚至沒聽過加拿大。還有一位五年級的小女孩,因為家庭環境,不得不輟學跟姐姐去廣州打工……”

  2009年碩士畢業後,經過一番慎重考慮,她放棄鑽研多年的分子生物學,回到祖國從事公益事業。她先加入北京“多背一公斤”公益旅遊專案,負責產品研發,2013年又隨團隊遷到廣州,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天地人禾的創始人劉尚文。

  “其實在加拿大讀書時,我就很關注弱勢群體,特別是欠發達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當時看到電視上播的非洲或是東南亞百姓生活的場景,就萌生了以後要在發展中國家的鄉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的想法。”譚靜遠說,“現在的生活狀態滿足了我那時的願望。”

  從2005年到2015年,10年間譚靜遠走訪了不下30箇中國鄉村學校。加入天地人禾團隊後,她主要負責品牌策略、產品開發和食農教育等內容。今年,她成為天地人禾的CEO,統領團隊業務。

  想要達成的目標並非賣大米這麼簡單

  在跟土地接觸、跟農民打交道的一年多裡,譚靜遠每每感覺“自己就屬於那裡”。現在,她隔一段時間就到向陽村插秧、割苗,同老鄉們嘮嗑,她下定決心要把自己的未來同中國鄉村綁在一起。

  前不久發生的一件事,讓這位加拿大海歸姑娘感受到了自己所做事業的意義。“當時我們馬上要啟動下一輪的種植計劃,很多村民跑來說他們願意加入我們的組織,想跟我們簽訂協議,那個時候我覺得很滿足,一直努力的事情得到了村民的認可。”譚靜遠說。

  在小譚眼中,他們的團隊雖然推廣的是稻米,但想要達成的目標並非賣米這麼簡單。“我們的長期使命是推廣對農村環境有正面影響的農產品生產與生活消費模式,從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農民權益及健康和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她說,下一步,團隊還將建立一個生態社群,同時成立中國第一個面向4~14歲孩子的食農教育體系。

  “這個專案現在已展開,我們希望小朋友來鄉村體驗多樣的文化,觀察田間地頭的螢火蟲、青蛙、貓頭鷹等各種動物昆蟲以及植物景觀,增加農耕知識,同時培養環保意識。”譚靜遠告訴《青年參考》記者。

  “歸結為一點,我們想做些鄉村建設的工作。”在她看來,中國鄉村有很大的魅力,只是現在處於一種衰落狀態——村子裡的人往外走,很少有人去建設它,學校也撤了,沒有青年文化,失去了生機和朝氣。但它有很大的潛力,農村是幾千年來中國文明的發源地,中國人世世代代在其中生存,發展出了很多寶貴的農耕智慧。

  “究竟在新的世代下,鄉村能跟外部社會有怎樣一種好的對接,以恢復新的活力?通過改良農作物的品質,還是發展觀光旅遊?這些都是很大的課題,我們在做其中一種嘗試。”小譚說,“最近公司招募新員工,我還意外收到一封郵件,對方說自己是向陽村的村民,想跟我們一起建設他的家鄉……這是新近收穫的一份感動,團隊的努力被認可,真的很難得。”

  理想誕生自內疚

  去年,譚靜遠的朋友偶然間問起她,為何會對中國鄉村的發展那麼關注,她在心裡默默告訴自己,是因為內疚。

  “一切的原點,是我第一次到鄉村支教時,碰到的那位改變我世界觀的五年級女孩,我在那個年齡段時已經跟父母在加拿大生活了,有機會得到很好的教育和學習環境,包括後來的自學設計、旅行、上大學以及做科研。當我看到那些比我小的孩子因為社會不公平等原因造成的機會缺位,會覺得內疚,雖然這種不公平不是我造成的,但某種程度上我是獲益者,如果不為他們做點什麼的話,我會愈發內疚。”譚靜遠在一篇個人自述中寫道,“有人說內疚是最強大的情緒,而這也是我理想產生的原因。”

  “我希望那個女孩在未來會遇見屬於自己的可能性,而我也會一直努力讓腳下的土地孕育美好,夢想或許真的不需要堅持,硬著頭皮做就好。”她在微信朋友圈裡寫道。

  除了現在專注的鄉村事業,關於未來,譚靜遠還告訴《青年參考》記者,再過個三五年,等到天地人禾不需要她出面,很多專案就能自行運轉的時候,她不排除自己再去讀個分子生物學方向的博士,重回老專業。“因為一方面國際上有很大的發展,人類基因圖譜計劃相信未來5年也會有非常大的進展。”她說。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