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路

初春的風吹落一片去歲的黃葉,靜靜地落在這雨跡未乾的青石板路上,我怨恨這上天又給這靈性洋溢的上,增添了一份天然的點綴。

這是我第一次來蘇州,大城市喧鬧的現代化氣息,已很難讓我產生那"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感覺,這也是我這些年來不願去城市旅遊的原因。坐在的士車上向司機師傅打聽著姑蘇的名勝,享受著纖細的吳儂軟語。這位地道的蘇州人熱心地為我規劃著旅遊路線,臨下車時,她又歡喜的補充道:"就從這往北走,越走越熱鬧,裡邊都是很古的東西。"按著她的指引,我便從干將東路上,的南頭向北頭,開始一番姑蘇行。

我原想這的景緻估計和南京夫子廟是差不多的,被那些城市拓荒者們用古今元素肆意混搭,來這也只是為應那句"一條,半座姑蘇城"的諺語。可是當我踏上這條路上的青石板時,我知道,我錯了。青石板路,青石橋,青磚小瓦雕欄房,夾著微泛綠波的平江河,路上稀疏的遊人和居民,同蘇州的園林一樣,難尋對稱美,卻依然很和諧。夫子廟旁的秦淮河同樣是泛著綠波,可人看著總是生厭,而這平江河卻不讓人產生這種感覺,甚至會使人覺著居民們向河裡倒一些生活廢水,也是很自然的,不倒反而讓人詫異。

遠沒有夫子廟那"天下文樞"的大氣磅礴,路也就兩三步寬,而這個時節的遊客也比較稀疏,在騎三輪車小販的咿呀吳語叫賣聲中,便更顯幽深寧靜。"天下文樞"的店鋪沿街對開的,類似觀前街,各種現代元素充斥著它的周身,求神拜佛的人絡繹不絕,而那許下各種心願的檀香,冉冉冒出的分明是一股俗氣。走在這條路上,一邊是小河,沿河的樹木優雅地在風中搖曳,吹落的樹葉飄在對面的店鋪門前,我的目光也隨著它轉移,從自然景去欣賞人的景。路一邊的小鋪種類繁多,店面的裝修是古色古香的,店內的物品也是古意十足的,大件的精細處小巧玲瓏,小件的設計確乎又獨成一個世界。

循著宿雨未乾的青石板路繼續往前行,一瞥之間,突然發現有幾家咖啡館,結著伴的文藝青年坐在室內的,坐在遮陽傘下的,不時地抿口咖啡,同對坐的人嬉笑著,相語相望。一陣風吹過,淡淡咖啡氣味中彷彿已透著絲絲"檀香".對面平江河的青石橋上,幾對新婚燕爾,幸福的衝著鏡頭微笑,新娘撐紙傘,著旗袍,斜倚著欄杆,莞爾一笑間,我便不再想多看新郎一眼了。再往前行,路兩旁均是民居,老太太坐在院中晒著太陽,老頭像是買菜剛回來,站在路邊同老友閒聊幾句,好像是在說昨日的輸贏,或是在商量下午的牌局,從他們的臉上看不到一點浮躁倦怠的表情。

前方的路標的指示我,往左轉便是拙政園和蘇州博物館,人也漸漸多了起來,熱鬧的氣氛洋溢起來,再回頭望一眼這寧靜、古樸的,我彷彿剛走過半個世紀。突然想起木心的一句詩"我回首對十九世紀說,我不該是二十世紀的人。"他想有些東西遺落在了是一個世紀,而前進的歷史不會倒退,或許我們能做的是更好地對過去進行解讀,我們的腳步曾遺落在那條路上,那也曾是最先進的文明。